新闻采访技巧 之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从赢得采访机会开始,到迅速地接近采访对象,到巧妙地提问,到独到 的观察,以至于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应变,可以说,采访的每一个环节,都有 技巧可言。有了采访技巧,你的采访就会更顺利些,你和采访对象的交流就 会更深些,你的所得就会更多些。一个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采访 技巧,就能进入采访的自由境界。 严格地说,技巧的东西不是能够教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自己 的特点,自己的风格,一种特定的技巧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技巧,在一 定程度上说,是一个记者面临采访对象的一种创意,一种策划,一种应变。 只要新闻还在发展,新的采访技巧就会不断产生,产生在你我他的创造中。
百度文库
了解面上的情况,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采访有关的领导机关,达到了解 面上的情况的目的。二是亲自跑一些地方,作“走马观花”式的采访。能增加 感性认识。 既要“走马观花”又“下马观花”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多跑些地方, 多看看,多掌握些情况,这就便于比较,进行综合分析,不囿于一地之见;另 一方面,“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在面上发现了问题,再深入到点上去 作文章,找答案,这样的文章就更有针对性。
(三)提问的原则
1、由易到难。先提采访对象熟悉的、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逐渐问到复杂 的、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而那些要害问题、敏感问题,往往放在访问的最 后阶段提出为好。 2、由近及远。先从最近发生的事情问起,然后由近及远。这有利于引发采访 对象的回忆或联想。 3、由此及彼。先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有深切感受的话题谈起,然后旁及其 他,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4、由表及里。先从具体事实、具体情形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问起,然后再 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 另外,记者还要善于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根据访谈 的不同阶段,恰当采用和灵活穿插开放型问题或闭合型问题。
新闻采访方法与技巧
主讲人:王延雄
延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延安大学文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
一、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用这个观点来看新闻报道, 则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报道是客 观事物的反映。要完成一篇报道,必须经过两个阶段: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 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际 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 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 归宿,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 对写作起决定性作用。采访决定写作,还表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 广度和深度,采访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但是采访同写作相比,采访毕竟是第一位的工作。
2、 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 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 追问: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 事实和细节。 4、 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 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 将,既“正话反说”。
例:
二、采访方法
1、 上下结合
【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 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 入,避免盲目性。 只有把自上而下的采访和自下而上的采访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情况, 弄清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遇到复杂的问题,一 次上下结合还弄不清楚,需要反复多次。
六、采访中的提问
(一)问题的类型
1、开放型问题:即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我 发挥、畅所欲言,而不是采访对象明确回答某个具体问题。对于社会经验较 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对象已经充分进入角色,访问谈话渐 入佳境之后,记者适宜多采用开放型问题。 2、闭合型问题:即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点的具体问题,甚至有 的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 或是访问谈话的初始阶段,记者适宜多采用闭合型问题。闭合型问题尤其适 宜运用与挖掘典型的细节和核实材料。
七、记者在采访中如何积极思考?
1、采访对象是否有情绪、或对某个问题很敏感,是否说了心里话,是否有埋伏? 2、这件事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谈话中体现得怎么样? 3、已经获得的事实材料哪些内容还要深入采访,应如何深入探询? 4、重要的问题是否弄清楚搞详细了?关键性的内容、个性化语言等是否记准了? 5、访问的后期要初步考虑可以表现什么新闻主题,采用什么新闻体裁合适? 6、据此,认真考虑已掌握的事实材料是否够用,是够还缺些什么需要继续询问? 7、利用“七新规律” ,即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和 新问题,来分析判断获得的素材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 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如果说 寻找线索的过程是发现新闻事实价值的开始,那么提问就是核实事实是否有 新闻价值,并不断开掘出新闻事实最大价值的过程。这也就是说,问题必须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要达到从提问中发现新闻价值的目的,这是 发现新闻价值最直接的一种途径。
(二)提问的类型 1、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 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 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所谓 “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 或“不是”。
九、记者在采访如何观察?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2、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3、用眼睛调查数据。 4、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怎样抓事物的特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 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 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 横的比较,这个人同那个人比,这件事跟那件事比,这个单位同那 个单位比,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中国同外国比。 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把风 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把条件相差太 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不强。
(2)交叉采访 就是记者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 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 部分。 交叉采访要讲究交叉的艺术。每一次交叉,应像弹钢琴那样,有先有后, 有主有次。 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好办法。 (3)易地采访 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 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 灵敏度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易地采访的好处:开阔记者的眼界。 外地来的记者,有比较,有新鲜感, 能帮助本地记者发现新闻,搞好报道。易地采访,便于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 易地采访,因为跑的地方多,掌握的情况多,还可以发现一些老蹲在一个 地方不易发现的带规律性的东西。 易地采访回来,可以向当地党委提供有参考 价值的建议。
三、采访的类型
(1)蹲点采访
第一,采写典型一般事前都有具体线索,而蹲点调查往往在下去前 只有一个总的意图,而无具体题目,具体题目是在调查中产生的; 第二,采写典型,一般限于一人、一事、一单位,而蹲点调查的范 围要广得多,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 的周密的调查;二是专题性的调查; 第三,采写典型,要考虑时效,蹲点调查一般不必赶时间,记者可 以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 第四,采写典型,要共诸于世,蹲点调查的结果则不尽相同。 蹲点调查,解剖“麻雀“,是记者深入了解社会情况、认识社会的 好方法。记者除了蹲点调查外,还应该花费一些力气建一两个采访基点。 这些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 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 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
2、点面结合
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要经历从 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两个过程。这个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是 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反映在采访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从狭义上讲,点面结 合这种活动方法,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道的需要。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即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 人们通常把这种活动叫做“下马观花”。这是典型报道的需要。特点:深入细 致,调查系统周密。 【面上的采访】是和点上的采访相对而言的,是指了解面上的情况。这是 综合报道的需要。综合报道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率下,把许多点的具有不同 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四、采访的准备工作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的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知识。 5、准备一些新问题。把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准备好。 6、物质准备。
五、采访方案设计
如何设计采访方案,要以采访内容或问题为核心。而确 定采访内容或问题,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去设计: 1、围绕新闻中心,搜集有关的新闻事实、背景、观点、 信息。 2、围绕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 结束,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3、围绕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追求,挖掘富有新 闻价值的事实、情节、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4、围绕新闻价值要素,寻找特点、选择角度及挖掘新 意。 5、确定采访方式、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 应变措施等项。
技巧一: 从既定目标和受众出发,能抓住重要性事件
八、记者如何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
在采访中,记者在专心倾听的同时,还要适时做出反馈,以不断激发采访 对象谈话的热情。常用的方法有: 1、以表情示意。记者可以通过真挚的表情即“形体语言”向采访对象做 出反馈。诸如:点头;手势示意;发出会心的微笑;表现出关注的神情;或者 是体现理解、同情、赞赏等神情。 2、目光交流。目光交流可以使记者同采访对象保持心灵上的沟通,传达 反馈信息。 3、简短的赞语。在专心倾听采访对象谈话的过程中,特别当他读了一段 时间后,记者不妨适时地以“是”、“对”或“有道理”等简短的赞语加以呼 应,以提高对方谈话的兴趣。 4、适时的插话和提问。根据访问现场情况,记者适时地简要插话或提问 引导,也是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有效方法。但记者插话或引导要合时 宜,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应适时利用对方谈话的停顿、间歇的机会 进行。必要的插话或引导也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喧宾夺主。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 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 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 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 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 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 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 回答不了。”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 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 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