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韩国_日本_新村_建设的特色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1 采用传统施工法的木结构住宅。 2 架高地板时,用与房屋、街道、 风景协调的结构。
资料来源: 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05
各种设施;第四阶段1988-1992年,建设自立 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第五阶段1993年至今, 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的潜力,提高生活舒 适性等等。从缩小城乡生活设施的差距至地 区特色至参与管理至自立再至提高生活舒适 性,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适应村民在不同阶 段的需求。
外墙
1 材料 -铺杉木板,采用本色或涂上与风 景协调的油性涂料或保护木料的着 色剂。 -采用水泥、石膏、砂浆等抹灰墙。 2 色彩 -采用与风景协调的白色水泥、石 膏,泥墙的颜色应采用与风景协调 的自然色。 -抹砂浆时,应采用与风景协调的 白色或泥墙。 -铺杉木板时,采用表面美丽陈旧 材料的 饰面,采用原木色或油性 涂料及保护木料的同色着色剂,与 风景保持协调。
Based on the articulation of village reformation background in Eastern Asia of Korea and Japan, the paper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 incremental transformation, creation of village’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al guiding from top to down and villager participation. It argues the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China: Initiate from the issue exploration,
89 | 城市研究
1
1
东亚韩国、日本“新村”建设的特色与启示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Asia of Korea and Japan
李晴
摘要
叙述东亚韩国、日本村落改革运动的基本背景,分析其渐进式村落改造、特色乡村营造以及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与村民参与相结合的 村落建设特征,提出以问题为出发点、保持村落特色和提倡村民参与精神的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Abstract
focus on village unique features and advocate villager participation. 关键词
渐进式改造 | 村落特色 | 村民参与 Keywords
Incremental transformation | Village’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 Villager participation
城市研究 | 90
作者简介
李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讲师,博士
韩国、日本两个东亚国家的村落与中国村落曾存在一定的类 似性,在快速工业化以前均属于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相近。20世纪后期两者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韩国开展著名 的“新村运动”,日本实施“新农村建设”、“造村运动”,由此村落 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村落空 间环境建设层面,探讨韩国、日本两国村落改革过程中的特色及 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从1971至1978年,韩国平均每个 村庄得 到改善的道路2600米;修建小桥70000座,平 均 每 村2.1座;建 设 水 库24000座,平 均 每 村 0.7座;农村电气化比例从1970年的20%增加 到1977年的98%。
日本在不同年代针对不同的主要问题制 定相应的村落建设策略,自1970年代初,日本 实施村镇示范工程的主题经历了五个阶段的 变化:第一阶段1973-1976年,缩小城乡生活 环 境 设 施 建 设 的 差 距;第 二 阶 段1977-1981 年,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第三 阶段1982-1987年,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
12
安装村庄电话
13
建造村庄浴室
14
建造儿童活动场所
Fra Baidu bibliotek15
河边洗衣地的改善
16
植树、种花等环境美化
资料来源:韩国内务部,新村运动,1974
政府政策
X X X X X
己选择,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做起, 循序渐进。为推进传统农村的现代化,韩国农 村3万多个村庄面临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经 过归纳可以分为三类:农民的单独行为(F)、 村民的合作行为(V)和政府的行为(G),用 函 数 可 以 表 示 为:W=f(F,V,G)。其 中W指 传 统 村庄的福利水平,V指村民的合作行为,G指 政府的政策项目。F类的问题需要农民自己 来解决,V类的问题需要村民的合作来解决, 而G类的问题则需要中央政府来解决(表1)。
2 东亚“新村”建设的特色
东亚村落之所以取得骄人成绩,突出体现 在尊重村民意愿、关注村落特色以及发动村民 积极参与。
2.1 村落改革的渐进式 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韩国政府虽大力推
动和支持“新村运动”,但不是大包大揽。新村 建设不搞齐步走,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
1 日本农村古画(网上资料)
91 | 城市研究
1.2 日本村落 日 本 自 上 世 纪50年 代 中 期 开 始,三 次 大
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图1)。第一次新农村建设 始于1956年,日本在二战之后经济遭受沉重 打击,城市重建被置于首位,主要资本集中于 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农村青壮人口大量 外流到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城市及其周 围人口过密,而在农村人口过疏的现象,使得 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时任内阁农林大臣的河野 一郎提出“新农村建设”构想,新农村建设作 为农林渔业的重要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在策略 上国家政策和财政大力支持,强化农业基本建 设,推进农民合作,提高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发 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此阶段的重要措施 是在政府指定区域成立农业振兴协会,制定振 兴规划并使其付诸实施。这次长达7年的“新 农村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农户平均年纯收 入也增长了47%。然而,日本区域间和行业间 的差距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在进入经 济高速增长期后,差距还在拉大。为此,1967 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适应 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差距,出台谋 求经济产业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消除环 境污染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开始第二次“新农 村建设”。日本政府指定约80%的市町村推进 农村基本建设和农业经营现代化,至1973年 起,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上世纪70年 代的石油危机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给
1 东亚“新村”运动的基本背景 1.1 韩国村落
韩国的国土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耕地 170万 公 顷,人 口4764万。1960年 代 末 的 乡 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50%,分散于全国 约33000多个村庄中,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缺 乏比较优势。1971年约有80%的农户住在茅 草屋,只有20%的农户通电,60%村落可以通 汽车。20世纪60年代,受战争和政府重工轻 农政策的影响,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 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 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后继无人,加 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 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城市研究 | 92
表3 金山町地区景观建设标准(局部)
建筑物 部位
控制内容
屋顶
1 材料 在积雪寒冷地区应该采用铁板、不 锈钢的材料或者同等产品。 2 色彩 为突出美丽的风景,应采用深棕 色、黑色。 3 形式 为保持传统街道的连续感,原则上 与公共道路连接的大屋顶应该采用 双坡屋顶,但是附属小屋不受此限 制。应考虑四坡、歇山、单坡屋顶 以及变形双坡屋顶与街道其它房屋 和风景协调。 4 坡度 屋顶坡度标准是十分之一至十分之 五之间。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建设富有特 色的村落是日本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 宏伟的庙宇、传统的民居受到保护,新的建筑 形态得到引导和控制。“一村一品”造村运动 也包括特色旅游及文化资产项目,注重文化传 承与文脉延续,保持村落风光的独特性。例如 位于日本山形县东北部与秋田县交界的金山 町1984年制定的金山町地区住宅规划,着眼 于建设良好的住宅和街区,发展地区住宅文 化,建立地区住宅产业,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建 设舒适而美丽的居住环境。金山町5个地区的 地区景观建设标准对建筑物的位置、屋顶的形 状和色彩、外墙、结构,甚至房间外的广告牌、 围墙水渠等均提出基本建设要求(表3)。例如 屋顶的色彩,应采用深棕色、黑色,以突出美丽 的风景;屋顶应考虑四坡、歇山、单坡屋顶以及 变形双坡屋顶,与街道其它房屋和风景协调; 屋顶坡度标准是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五之间。外 墙采用与风景协调的白色水泥、石膏,泥墙的 颜 色 应 采 用 与 风 景 协 调 的 自 然 色;在 建 筑 结 构上,鼓励采用传统施工法的木结构住宅。这 些措施均使得村落民族特色、农村建筑形态 并未因为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发展而消失。
个体农民 X X X
解决的首要职责 村民合作
X X X X X X X
表2 新村项目优先顺序
序号
项目内容
1
宽阔笔直的进村公路
2
修建跨河的小桥
3
“宽阔笔直”的村内公路
4
村庄排污系统的改善
5
瓦房顶取代茅草屋顶
6
修缮农家的旧围墙
7
改善传统的饮用水井
8
村庄会堂的建造
9
河流堤岸的整治
10
田地支路的开辟
11
农村电气化加速
面对农业和农村结构性尖锐矛盾,韩国政 府在1970年代发起以“勤奋、自助、协作”为 指导思想的“新村运动”,力图将旧有的农村 和农村社会建设成为崭新的农村和农村社会, 实现农村现代化“。新村运动”的前阶段以农 村综合开发、缩小城乡差别为主题。随着成效 的显现和形势的变化,开始超越农村问题的初 衷,波及工厂、学校、公司及城乡各机关和单 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演变成为全民发 展时期。
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首先确立哪些项目 需要资助。项目的选择和确定,采取民主方式 进行,由地方官员(主要是乡镇干部)和村民 共同商议,提出选择建议,并逐级上报到中央 政府。尽管存在着地区差异,但是大约有16类 项目是全国所有村庄共同需要(表2)。政府把 这些项目按照村庄的需要和急迫性,排出优先 次序,并予以通报。各村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选择具体项目,逐步实施。
2
农村问题类别
种植的种类
F类
病害的控制 土壤肥力的退化
……
很差的进村道路
狭窄的村庄小路
年久的桥梁
V类
陈旧而偏远的水井 很差的排污系统
没有村庄会堂
没有儿童活动设施
……
没有通电
水库的建设
当地道路的铺建 G类 路途遥远的高级中学
路途遥远的医院
……
资料来源: 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05
表1 韩国农村问题分类
资源严重匮乏的日本造成了沉痛打击,财政 投资和信贷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 人口继续大量外流,后继乏人现象严重。据测 算,1980年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人均年龄男性 为53.3岁,女性为51.0岁,这种劳动力结构使 得农业生产难以正常进行,农村、农业面临因 劳动力短缺而萎缩衰退的危机。因此,20世 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第三次新农村建设,这 次活动又被称为“造村运动”。运动倡导者提 出: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 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而磁场的吸引力在于 产业,所以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 方特色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振兴逐 渐衰败的农村。“造村运动”的内容随后扩展 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基础 设施的建设、健康与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等,地 域范围也由农村扩大到城市,成为全民运动。
2.2 营造乡村特色 韩国由于土地私有制,大部分村庄改造是
在原来基础上的改善,较少进行迁村并点的大 规模改造。同时由于年轻人往城市流动迁移, 城市人口比重急剧上升,从而减少了村庄增建
和扩建的压力。韩国农村的大部分村庄都不靠 近公路,长期以来居住在山脚朝阳的地方。村 庄平均约60户人家,其中非农户大约占总数 的10%。50户左右的农家耕种约60公顷的耕 地,其中60%为水田,处在居住区前面一块较 为平坦的地方,其余40%位于坡地,村前一般 有小河经过。从韩国典型村庄平面示意图中可 以看出,“新村运动”保存了村落的原有散落 和自然有机的肌理,修建进村道路,配套所需 市政设施,并且建造村庄会堂、村庄浴室、儿童 活动场,新植树木,使得村落得以保持田园化 乡村特征(图2)。
2 韩国典型村落空间布局示意
注:1.进村道路;2.老桥;3.村庄道路;4.排污系统;5.茅草屋顶;6.农家的老围墙;7.传统水井;8.村 庄会堂;9.溪岸;10.专用支路;11.农村电气化;12.村庄电话;13.村庄热水浴室;14.孩子活动场 所;15.洗衣场所;16.种植的树木。 资料来源: 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