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
2.2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分析
2.4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启示
正文如下:
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工业园区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的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为了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世界范围内各类免税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村,科学园、技术园、技术城等,从广义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工业园区。在我国,免税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一般归结为依靠政府政策发展的工业园区,而出口加工区、企业区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技术园区、技术层属于高科技园区的范畴。
根据各类企业密集化使用的投入因素来分,可以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根据生产类型分,可以分为以产品组合链为主、以市场销售链为主、以引进科技和提高产品档次为主、以整治环境和改善生产条件为主;按照行政标准即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和主管单位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
按照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和企业联合型、中外合资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模式才是最合理的模式。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大部分工业园区属于政府组织型,集中体现政府的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自主组织型园区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产业集群区,产业关联度非常强。
2.2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区位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过程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第二、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较好的着力点。在工业园区,政府把这一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的窗口,进行一系列的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政府也把这一块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地,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硬环境。这样,工业园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
单位产品成本,实现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率先“实行开放政策,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随后,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计划。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从1984年到1988年,国务院陆续批准设立了中国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表2.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的实施,截止200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已达到54家;所在地区从沿海开放城市,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沿海10个省市(包括北京)设立了32家;中部地区8个省市设立了9家;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包括广西)
设立了12家。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规划面积达到888平方公里,其中东部32家共682.02平方公里,中部9家共93.74平方公里,西部13家共111.75平方公里。
新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发政策和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例,为了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将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同区域差别化的政策等多种措施,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突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管理高效、服务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产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园区发展进程加快。目前,政府纷纷鼓励当地企业“进区入园”,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使得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得到了加强,也使产业园区在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工业都集中在各类产业园区中,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就实现了国内约20%的工业产出。
第二,产业园区向高新化发展。我国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业园区内部也开始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时期,国家为了引导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又提出了“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区出现了高新化的趋势,园区纷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产业和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然而近几年,国内一些产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产业集群
化的发展趋势。如北京、天津等地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长春、武汉等
地开发区内的汽车产业,都在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第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迅速。目前,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观念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我国许多地区也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的计划与设想。2005年,我国批准设立了13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和园区,将成为今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进与倡导下,国内陆续设立了多种类型
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等。除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外,各地方也开发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例如江浙一带的特色工业园,珠江三角洲出现的专业镇等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园区内的产业类型也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第二阶段,是产业园区的高速推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产业园区的新发展时期。第一阶段: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1984年—1991年)
从198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工作。在这一
阶段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下,园区的选址大多远离母城,不仅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条件,也无法借力母城已有的产业基础。同时,在缺乏国内建设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园区的引资工作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缺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