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研究述评

期刊论文:

一.八十年代研究状况

自五十年代起开始有关作家孙犁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开始出现,在整个80年代几乎一半是单纯的作品研究,涉及的具体作品主要是《荷花淀》、《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其次是作家作品风格研究,剩余的多为作家访问记录。

1.具体作品研究

在80年代的孙犁作品研究中,《荷花淀》一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孙犁研究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在众多的《<荷花淀>的场面划分》、《深刻的主题感人的艺术——<荷花淀>赏析》、《谈<荷花淀>的感情描写》、《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谈<荷花淀>的景物描写》类似的作品赏析中,《一代新女性的心灵历程——<荷花淀>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成长》(张维新,内蒙古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较为新颖,舍弃了先前对《荷花淀》语言、人物、精神内蕴的单一叙述,而是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即“家庭矛盾在几位青年夫妇共同直接参加抗日斗争的大前提下得到了统一”,从而引发学界对孙犁笔下的农村纯真女性形象的关注。

除了《荷花淀》,《风云初记》与《铁木前传》也是当时研究者着重分析的两部作品。区别于孙犁的短篇作品,这两部可以算是孙犁的大手笔了,但可能是距离作品创作时间太近、无产阶级话语体制的限制,导致大多研究者的论调单一浅薄,自《试谈<风云初记>的浪漫主义精神》(韩长经,文史哲,1963第5期)一出,便奠定了总基调。

2.作家风格研究

孙犁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特色,60年代茅盾曾这样评价孙犁:“用谈笑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种中肯的见解指引了后来学者们的研究。因此80年代开始出现大量针对孙犁作品风格的分析研究,如《孙犁的艺术风格(上、下)》(周申明,邢怀鹏,河北大学学报,1980-09-30)《孙犁风格浅识》(冯健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二期)《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3期)《试论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短篇小说》(金梅,文学评论,1982年03期)等等,这些研

究者都是后来孙犁研究的主力军,这些论著也为之后孙犁作品风格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确定了孙犁作品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诗化的意境、纯熟的白描笔法、精湛的语言技巧、生动的妇女形象……按内容将孙犁的创作划分为抗日时期生活,解放战争、土改复查斗争生活,建国后农村互助合作和工厂生活,回忆学生时代、战时生活四大层面,成为至今孙犁研究的经典脉络。对孙犁小说风格的整体性研究在80年代出现高潮,为之后的研究开拓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想认清一个作家的整体风格,离不开大量的文本支撑。而且作家的风格总是随着作家心态、时代环境、历史变革等发展改变。因此虽然在80年代确实出现了不少关于孙犁作品风格的论著,但遗憾的是,这些论著都忽视了历史条件、作家本人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泛泛地谈风格讲特色,难免造成人云亦云。

二.九十年代研究状况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孙犁重登文坛,迸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从《晚华集》到《曲终集》,一系列散文、诗歌、杂文作品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些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孙犁在新时期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过去人生、文学的回忆与总结,具有深广的研究价值。

1.散文研究

新时期的孙犁研究一大亮点显然是散文研究。区别于四五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孙犁步入老年后更多的倾向于散文文体的写作。《论世、论事和论文——晚年的孙犁》(杨劼,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3期)将孙犁晚年散文的内容总结为“为文化一哭,沉湎古籍,文道的凝思,对后辈作家的建议”。《崇实、尚理、质声.孙犁散文观述评》(李山林,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将孙犁的散文特点归结为:崇实、尚理、质胜。此时对孙犁散文研究的关注点还在于孙犁的生平经历研究和作者的思想精神的转变历程上,《寻觅旧梦——评孙犁晚年的思想与创作》《自觉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师承——孙犁创作风格的成因之一》,张学正和金梅分别通过研究故乡、战争、文革对孙犁创作的影响和读书与创作风格的关系,详细地评析了晚年孙犁的心路历程。

2.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其实从80年代起研究者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孙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了。

郭志刚的《富有时代色彩的儿女们——孙犁作品中的人物谱系之一》指出了孙犁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即擅长塑造真实动人、富有美学意蕴的妇女形象。此后,很多研究者把研究视角从形象分析扩展到了对女性形象原型的探索与分析。《三境写入:再论孙犁塑造妇女形象的技巧》(洪岷,河南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中把孙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归结为物境、情境、人境三者的合成酿造。而梁东方的《父亲的视角与宗教化态度——孙犁创作女性意象的原型分析之我见》(梁东方,河北学刊,1991年第9期)从孙犁的女性人格和童话态度两方面阐释了对孙犁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从父亲的视角和宗教化态度对女性意象的原型进行了分析,企图从作家自身角度切入,从而拓展了研究领域。

三.新世纪研究状况

新世纪之后的孙犁研究在延续八九十年代的传统研究手法之余,有关孙犁整体研究状况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原来的感受型研究被综合性、学理性研究所代替,研究角度日益多样化,如:孙犁创作与荷花淀派,孙犁与乡土文学,孙犁与民族文学等等。其中比较研究是学者比较热衷的一个领域。

1.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把一位作家置于文学史的坐标系中,准确地确定其创作的价值、意义、对文学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评价其意义,拓宽作家研究范围。新世纪的孙犁研究越过了孙犁与赵树理单一比较模式,如郜元宝的《柔顺之美:革命美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郜元宝,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就将孙犁与铁凝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孙犁文学彰显的柔顺之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铁凝接任,纳入新的民族历史轨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文学谱系。孙先科的《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孙先科,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则是运用新兴的主体间性理论对孙犁和赵树理作为创作主体的“间性状态”及由此导致的人物形象的“间性形态”进行解析。例外还有张学正从创作题材、反思历史、晚年心态等方面对巴金和孙犁二者的晚年文学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和在乡土文学上沈从文、汪曾祺和孙犁之间的差别等等,开拓了作家主体研究的维度。

2. 芸斋小说研究

由于芸斋小说在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与作家先前的小说差异巨大,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