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取食植物的叶、嫩枝、嫩梢等部位,形成孔洞、缺刻或咬断针叶,减少光合作用面积,增加水分蒸腾,严重时可使枝条或整株枯死。此外,有的种类(如刺蛾与青毒蛾)的幼虫体具毒毛,引起人体皮肤肿痒。

食叶害虫的主要种类有蛾类、蝶类、金龟甲、叶甲、蝗虫类及叶蜂类等。

一、刺蛾类

1、分类地位

刺蛾俗称洋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已知90余种。

重要的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褐刺蛾、扁刺蛾,为园林植物主要杂食性食叶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

(1)黄刺蛾

成虫:体长15mm,橙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2条斜线在翅尖汇合。

幼虫:体长18~2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背有一亚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1对枝刺。

茧: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蓖麻子状。长11~14mm。

(2)褐边绿刺蛾

成虫:体长15mm,头、胸及前翅青绿色,前翅基角褐色,后翅及腹部淡褐色。

幼虫:体长24~27mm,翠绿色,背线淡蓝色,背面有2排黄色枝刺。腹末有4个黑绒状刺突。

茧:结于树下松土层或枝叶上,黄褐色,坚硬,两端钝平。长14~16mm,宽7~9mm。

(3)褐刺蛾

成虫:体长18mm,翅有2条深褐弧形线,线内各有1条浅色带。

幼虫:体长23~35mm,黄绿色。背线蓝绿色,每节各有4个黑点,亚背线枝刺有红、黄色两种类型。

茧:结于根际松土层中。灰白色,卵圆形,较脆薄。长14~16.5mm,宽12~13mm。

(4)扁刺蛾

成虫:体长16n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1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

幼虫:体长22~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背有白色线。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1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体侧各有红点1列。

茧: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卵圆形,黑褐色。长14mm。

3、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1)黄刺蛾

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间化蛹。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每雌产卵50~70粒。卵期5~6d。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其为害一般年份较第一代为轻。

黄刺蛾的天敌有上海青蜂和刺蛾广肩小蜂等,其幼虫及蛹被寄生率较高。

(2)褐边绿刺蛾

在长江以南1年2~3代。以幼虫在树下及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在湖南一带以老熟幼虫在树下部枝干上结茧越冬。

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8~9月。初孵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分散为害。第一代幼虫部分在叶背结茧化蛹,有的在浅土层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3)褐刺蛾

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的疏松表土层或草地丛间、树叶堆和砾石缝中结茧越冬。次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上旬为羽化产卵盛期。第1代、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虫具趋光性。

(4)扁刺蛾

华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

旬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啃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为害重。

4、防治方法

(1)灭除虫茧 根据不同刺蛾结茧习性与部位,在土层中的茧可采用挖土除茧。也可结合保护天敌,将虫茧堆集于纱网中,让寄生蜂羽化飞出寄生。

(2)灯光诱集 刺蛾成虫大都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羽化期间可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药杀应掌握在幼虫2~3龄阶段。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200~1500倍液。此外,选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与前2种药剂混用或单独使用亦有很好的效果。

(4)生物防治 选用Bt杀虫剂在潮湿条件下喷雾使用。在除茧时注意保护寄生蜂类天敌。

二、袋蛾类

1、分类地位

袋蛾又名蓑蛾、避债虫等,属鳞翅目袋蛾科。常见种类有: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分布于华东、华南及华北部分地区,寄主有600余种,以阔叶林木为主,亦能取食针叶树及草木植物;茶袋蛾(Clania minuscwla Butler),又名茶窠蛾,分布及取食范围与大袋蛾相似;桉袋蛾( 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 Hanpson)分布范围与前二种袋蛾相似。主要寄主植物有马尾松、杉、油茶、茶叶及山茶、桉、栗、柿、白玉兰、火力楠与金钱松等。

袋蛾类幼虫能负袋而行。取食时多把虫体前部伸出袋外,取食树叶、嫩枝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死或整株死亡。是园林植物主要杂食性食叶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

(1)大袋蛾

成虫:雌虫长22~30mm,乳白色。雄虫长15~20mm。前翅近前缘有4块透明斑,体黑褐色,具黑褐色长毛。

幼虫:体长32~37mm,头赤褐色,体黑褐色,胸背骨化程度高,具2条棕色斑纹,腹部各节有横纹。

护囊:长约60mm,灰褐色,外表常包有一至数片枯叶。护囊丝质较疏松。

(2)茶袋蛾

成虫:雌虫长 15~20mm,米黄色。雄虫长15~20mm,前翅有2个长方形透明斑,体具白色长毛。

幼虫:体长20~24mm,具黑色网纹,头黄褐色,胸部各节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正中的2条明显。

护囊:长约30mm,以细碎叶与丝织成,外层缀结平行排列小枝梗。

3、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1)大袋蛾

长江流域1年l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4上、中旬开始化蛹,5月底至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雌成虫把卵产于护囊内的蛹壳内,每雌可产卵2000~3000余粒。卵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食去卵壳,从护囊排泄口外出,吐丝下垂,随风飘至枝叶上,咬取枝叶表皮并吐丝缠身做成囊袋。幼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故而树的顶部及外层受害较重。l~2龄幼虫咬食叶肉,3龄后蚕食叶片,仅留叶脉,7~9月幼虫老熟。幼虫在护囊封口前为害最烈,7~8月若遇高温干旱常会严重发生。反之若此阶段雨日多,雨量大则不易成灾。因为湿度大时影响幼虫孵化,并会引发病害流行,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大袋蛾幼有较强的耐饥能力,不取食可存活3周左右。

(2)茶袋蛾

每年发生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取食活动,5月上旬化蛹,下旬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至7月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8月上旬化蛹,8月中、下旬羽化产卵,8月下旬孵出第2代幼虫,至11月上旬进入越冬。雌雄成虫交尾后,雌虫产卵于护囊内蛹壳中。初孵幼虫从囊口涌出后随风飘散,随即吐丝黏附各种碎屑营造护囊。初孵幼虫亦先啃食叶肉,留表皮呈星点状透明斑痕。稍大后蚕食叶片成孔洞、缺刻或仅留叶柄。虫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