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附件1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评价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按总权数为100%,三类指标的权数之比为3:2:1 计算,标★的指标权数为

2.75%,标◆的指标权数为1.83%,标△的指标权数为0.92%。6 个一级指标的权数分别由其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权数汇总生成。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十三五”期间,以2015 年为基期,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全国及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 6 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除“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55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而成。

计算公式为(略)。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需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绝对数指标转化成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成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程度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国家统计局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取分层多阶段抽样调查方法,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随机抽取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电话访问,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31 个省(区、市)的公众满意程度。该指标不参与总指数的计算,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其分值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国家负责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监测评价,对有些地区没有的地域性指标,相关指标不参与总指数计算,其权数平均分摊至其他指标,体现差异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辖区内市(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监测评价。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与国家保持一致,部分具体指标的选择、权数的构成以及目标值的确定,可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体现当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差异化评价要求。

5.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地区、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

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 一、学生学业水平指数 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包含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以及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其中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包括总体均衡、区县间均衡和学校间均衡三个方面。 (一)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学业水平标准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生在某一学科、某一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能力的标准等级。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指的是学生在各学科达到合格水平以上的人数比例。标准划定时采用了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学业能力测试和水平考试等领域的安哥夫(Angoff)法和书签(Bookmark)法的方法。 (二)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在关注学生标准达成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三)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包括总体均衡度、区县间均衡度和学校间均衡度三个方面。 1.学生学业成绩总体均衡度学业成绩总体均衡度指的是上海所有参测学生学业成绩总体差异的大小。各学科的学业成绩采用多种现代统计测量方法(如罗序(Rasch)模型和多维分步计分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 2.学生学业成绩区县间均衡度学业成绩区县均衡度是指上海各区县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是通过多层线性模型统计分析得到的。 3.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均衡度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均衡度指的是各学校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是通过多层线性模型统计分析得到的。 二、学生学习动力指数 学生学习动力指数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学生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 (一)学习自信心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学生学业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学习自信心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对个人学习能力的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赵玉川胡富梅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 一、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首先必须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原则为基准,展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内涵。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地说,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下几点内容 :1.贯穿“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尚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力度。 2.体现“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是以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快速耗竭为代价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3.体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在长期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是与计划生育同样重要的基本国策。 4.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非常低,另外经济也不很发达,试图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稀缺是不现实的。另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资源的浪费明显地阻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5.体现科教是立国之本。 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谁就会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在具体制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我们必须参照《中国21世纪议程》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进行。可以说,这两个文件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纲要”。 从现状和主要问题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目标,设置关键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和英国等国家,也是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所遵循的原则。《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思想贯穿了“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将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人口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全面、科学的反映和论述了中国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而《纲要》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及其后十年所要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 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它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经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评价指标体系(2017))

附件1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评价指标体系(2017) 为科学评价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创建情况,依据《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工信部联节〔2015〕82号)相关要求,制定本评价指标体系。 一、适用对象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 二、主要指标 指标主要包括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使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能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有害物质控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等方面内容。具体如下表。 指标名称要求分值备注 电能使用效率η(PUE 或EEUE数 值)η ≤ 1.2 50分 50分1.2 < η ≤ 1.692-35*η1.6 < η ≤ 1.8124-55*η 1.8 < η ≤ 2115-50*η 2 < η ≤ 2.285-35*η2.2 < η0分 供电系统 改造 具备能效提升管理制度5分

参照国标GB/T 32910.3安装 电能分项计量系统 5分 水资源利用供水系统具备分项计量系 统,可出具监测点设置示意 图 5分 参照监测手册,进行水资源 使用自查,并具备阶段性报 告 5分 具有水资源使用管理制度及 节水管理办法 5分 碳排放监测参照监测手册,进行碳排放 自查,并具备阶段性报告 3分具有碳排放监测制度,将碳 排放纳入考核指标,并制定 奖罚机制 2分 有害物质控制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优先 采购满足国家有关绿色设计 产品评价要求或满足相关节 能、节水、有害物质限制标 准要求的设备和产品 4分 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清单及管 理制度 4分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与具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 签署回收处理协议或将废弃 电器电子产品交由具有资质 的回收处理企业处理并具备 交付记录 2分 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 处理制度及记录 2分

绿色发展指标说明

九、《水行业绿色发展评价标准》指标说明 (一)产业政策 按照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11年版,2013年修订)、《水泥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等,查阅企业环评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比企业产业政策符合性。 (二)资源能源利用 主要结合企业能评、能审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生产台账记录及现场检查情况等,对比相关标准评价。 主要参考标准: 1.《河南省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2.《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目录》(2016年版) 3.《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12) 4.《水泥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50443-2016) (三)清洁生产 参照企业最近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验收意见,以及绿色工厂评价报告、网上公示资料等,结合生产现场调研情况、行业专家意见等进行评分。 (四)全过程污染防治 4.1 绿色矿山 对于含矿山的水泥企业,应参照《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41/T 1666-2018),开展水泥矿山现场调研,查阅企业绿色矿山相关批复文件或工程资料,进行评分。 4.2 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根据《河南省2019年工业炉窑治理专项方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企业排污许可证及其他相关标准,对比企业监测资料进行评价。 4.3 无组织排放治理 “五到位,一密闭”中,“五到位”即: 1.生产过程收尘到位,生产工艺产尘点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不能有可见烟尘外逸;

2.物料运输抑尘到位,粉状、粒状物料及燃料运输采用密闭皮带、密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或密闭车厢、真空罐车、气力输送等密闭方式,汽车、火车、皮带输送机等卸料点设置集气罩或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3.厂区道路除尘到位,路面实施硬化,定时进行洒水清扫,出口处配备车轮和车身清洗装置; 4.裸露土地绿化到位,厂区内可见裸露土地全部绿化,确实不能绿化的尽可能硬化; 5.无组织排放监控到位,因企制宜安装视频、空气微站、降尘缸、TSP(总悬浮颗粒物)等监控设施。 “一密闭”即:厂区内贮存的各类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及燃料全部密闭,禁止露天堆放。 4.4 污染防治技术 按照《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试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对比企业情况进行评分。 4.5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结合企业环评、清洁生产、应急预案、排污许可等相关技术资料及批复文件,明确企业各类固废种类及产生量,结合现场调研处理处置规范性进行评价。 4.7 跑、冒、滴、漏 根据厂区内规范整洁情况,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等进行评价。 (五)环境监控与管理 5.1 环境监控 参照2019年我省及各地大气污染攻坚中对企业在线监控措施、无组织排放监控措施要求,对比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2 环保手续 查阅环评批复、竣工验收批复等相关环保手续资料,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3 排污许可 查阅企业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及申报技术资料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1.生存支持系统 1.1 生存资源禀赋 1.1.1 土地资源指数 1.1.1.1 人均耕地 1.1.1.2 耕地质量 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 1.1.2 水资源指数 1.1. 2.1 人均水资源 1.1. 2.2 水资源密度 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 1.1.4 气候资源指数 1.1.4.1 光合有效辐射 1.1.4.2 ≥10℃积温 1.1.4.3 年平均降水 1.1.4.4 年均霜日 1.1.5 生物资源指数 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 1.1.5.2 NPP密度 1.1.5.3 NPP占全国份额 1.2 农业投入水平 1.2.1 物能投入指数 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1.2.1.4 灌溉率 1.2.2 资金投入指数 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1.3 资源转化效率 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 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 1.3.1.4 化肥利用效率 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1.3. 2.1 人均农业总产值 1.3. 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1.3. 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1.3. 2.4 农村人均收入

1.4 生存持续能力 1.4.1生存稳定指数 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1.4.2 生存持续指数 1.4. 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 1.4. 2.2 旱涝盐碱治理率 1.4. 2.3 成灾率 1.4. 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 2.发展支持系统 2.1 区域发展成本 2.1.1 自然成本指数 2.1.1.1 地形限制系数 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 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 2.1.2 经济成本指数 2.1.2.1 吸引率 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 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 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 2.1.2.1.4 外贸依存度 2.1.2.2 通达率 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 2.1.2.2.2 交通密度 2.1.2.3 潜势率 2.1.2. 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 2.1.2. 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 2.1.2. 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 2.1.3 社会成本指数 2.1. 3.1 人力资本系数 2.1. 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2.1. 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 2.1. 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 2.1. 3.3.2 发展弹性系数 2.2 区域发展水平 2.2.1 基础设施能力 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 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 2.2.2 经济规模指数 2.2.2.1 GDP占全国份额

北京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1页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 2页

3页 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情况、绿色设计及绿色采购、能源资源使用管理、设备绿色管理和加分项等5个方面、17个指标项组成,具体详见下表。 二、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 绿色数据中心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如下。

(一)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情况 1.电能利用效率(PUE) 1.1指标说明 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YD/T2543-2013)规定测得的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总耗电与数据中心IT设备耗电的比值。 1.2评分规则 总分60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实际得分按照公式“80-20×PUE”进行计算。 2.设计指标达标情况 2.1指标说明 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实际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与设计水平的比较。 2.2评分规则 总分3分。 连续一年内所申报数据中心实际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低于相关政府部门批复的设计指标水平得3分,否则不得分。 3.IT设备负荷使用率 3.1指标说明 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机柜实际平均用电负荷功率与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平均功率的比值。 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机柜实际平均用电负荷功率=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YD/T2543-2013)规定测得的测量周期为1年的IT设备耗电量÷总安装机柜数÷8760 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平均功率=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功率总和

÷总安装机柜数 3.2评分规则 总分3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IT设备负荷使用率不低于70%,得3分;低于70%但不低于50%,得2分;低于50%但不低于30%,得1分;低于30%不得分。 4.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 4.1指标说明 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通过直接购买并应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在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平台上认购绿色电力证书代表电量、应用自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所发电力等方式使用的具有直接所有权的可再生能源电量与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YD/T2543-2013)规定测得的同时期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比值。 4.2评分规则 总分2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比值不低于5%得2分,低于5%但不低于2.5%,得1分。否则不得分。 5.水资源使用率 5.1指标说明 连续一年数据中心水资源消耗量与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YD/T2543-2013)规定测得的同时期内IT设备耗电量的比值。 5.2评分规则 总分2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于0.6L/kW·h得2分,否则不得分。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929480.html,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王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为使各城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文章借助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和敏感性原则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总的判断,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全国实施。具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联合国统计局、美国、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均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创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也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均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宽泛,指标数目过多,处理过程难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这些指标很难获得实际的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DPSIR模型的原理 DPSIR模型的全称是Drive、Pressure、State、Impact and Response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组织1998年提出,该模型提出后主要运用于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它主要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细分为驱动力(Driv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这五部分。其中,“驱动力”指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要指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压力”则代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等相关系统的影响;“状态”表示在目前的动力与压力状况下,社会、资源与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影响”表示在目前状态下于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等对人类社 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变更能力;“响应”则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制定的积极政策,如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DPSIR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附件1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计量 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1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 准煤 ◆ 1.83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改 革委 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2.75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2.7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 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重 % ★ 2.75 国家统计局、 国家能源局 5 用水总量 亿立方 米 ◆ 1.83 水利部 6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2.75 水利部、国家统计局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1.83 水利部、 国家统计局 8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1.83 水利部 9 耕地保有量 亿亩 ★ 2.75 国土资源部 10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 2.75 国土资源部 11 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 ◆ 1.83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 12 资源产出率 万元/ 吨 ◆ 1.83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改 革委 13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0.92 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资源利 用(权数 =29.3%) 1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 0.92 农业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计量 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6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9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 0.92 环境保护部 2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1.83 住房城乡建设部 21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1.83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二、环境治理(权数=16.5%) 2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 0.92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 23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 % ★ 2.75 环境保护部 24 细颗粒物(PM 2.5 )未达标地级 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 % ★ 2.75 环境保护部 2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例 % ★ 2.75 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 26 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 % ★ 2.75 环境保护部、水利部 27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 标率 % ◆ 1.83 水利部 28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1.83 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 29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 % ◆ 1.83 国家海洋局、 环境保护部 30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0.92 农业部 31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千克/ 公顷 △ 0.92 国家统计局 三、环境质量(权数=19.3%) 32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千克/ 公顷 △ 0.92 国家统计局 33 森林覆盖率 % ★ 2.75 国家林业局 34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 米 ★ 2.75 国家林业局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1)(1)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填表说明: 1.第6条:按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课时; 2.第17条:体育教师数量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测算; 3.第21条: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计2课时,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含统计、整理、上报),每班每学年计8课时。 4.第23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达标情况,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测算; 5.第28条:上级教育部门拨付公用经费中,安排用于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比赛以及易耗体育器材购置费用数额和比例; 6.第30条:保留各年级《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登记卡》原件备查; 7.第36条:以各学段毕业年级学生测试结果为例。

8.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59分及其以下为不合格。 9.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评估为不合格: 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不真实或未按要求上报;评估中弄虚作假。 10.评估每年进行一次。 加分条件: 1.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坚持开展活动; 3.每年在一次校级运动会中,设计全体学生参加的项目; 4.每年组织不少于10次的校级单项体育比赛; 5.学校有体育代表队,每周训练不得少于两次,积极参加上级教育或体育部门组织的竞赛。 凡具备以上条件之一的每项加2分,最多加10分。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例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例研究 内容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作平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从经济发展、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架构起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分数评判模型对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力图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套可行方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江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对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忽视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传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战略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来支撑经济增长,促进人们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破坏;二是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外资,他们向发达国家大量举债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本国经济,最后导致债务危机;三是经济增长并未能解决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和社会分配不平等问题,有时甚至使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传统发展战略的这些弊端,促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不是人类追求的最佳发展形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发展战略,其中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是“可持续发展策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既能保证使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要现代人合理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使用,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对环境的过度消耗,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时,要同时注意到环境和发展两个方面,人们要将重点由“事后政策”转向“事前政策”,即在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时,要采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而不应等到环境严重恶化时再去设法解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要素的复杂系统,而区域可持续发展正是追求以上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特定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和监测各要素的协调发展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江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今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1)(1)

5 (10%) 6 7 (15%)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5%) 领导 重视 评估指标内容 学校成立政教、教务、 总务、共青团(少先队) 等部门参与的体育工 作领导小组,明确职 责、落实分工,定期研 究工作。(注:中等职 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 立相应体育管理部门, 配备专职干部和管理 人员) 将体育纳入学校整体 工作计划,并制订具体 体育计划,认真组织实 施,定期 组织检查 学校建立校园意外伤 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机 制,制定和实施体育安 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 责任人,落实责任制 校长将学校体育列入 工作职责,明确一名副 校长分管体育工作 每学期校长听体育课 不少 于4次,分管校长 不少于 6次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 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 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 4/6 等级与系数 0.8 0.6 3/5 2/4 <2/4

(30% ) (三) 课 程 教 学 (15% ) 7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 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齐全 4很好较好一般差8 依据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 学,完成教学任务 5很好较好一般差9 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提 高教学效果 3是//否10 严格执行体育课考勤和考 核登记制度,并将结果放 入学生档案 3是//否 (四) 校 园 体 育 活 动 (15% ) 11 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 案、基本要求 2是//否12 将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 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 表,严格实施 2很好较好一般差13 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体育 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 天,下午安排一小时集体 体育锻炼 3是//否14 学校每年召开春、秋季运 动会 3是//否15 开展体育、艺术2+1 项目 有85%以上的学生掌握至 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 能 4 85 % 70 % 50 % <50 % 16 对学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1 是//否 (五) 教 师队伍 (15% ) 17 体育教师数量达到国 家规定要求 5是//否18 体育教师职务评聘公平、 公正 3是//否19 体育教师坚持集体备课、 校本教研 3是//否20 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继 续教育1 是//否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确定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表

附件3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评估确定指标体系 基础数据表 省市县(区) 基础数据表中请填报考核年份之前连续两年的数据,“耕地面积”、“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湿地面积”4个指标需要填报考核年份之前连续三年的数据。(如2019年进行考核,基础数据表需填报2017年和2018年数据,“耕地面积”等4个指标需填报2016-2018年数据。)

25

26

27

化肥折纯量参考计算表 化肥种类 有效成分含量/% 平均折纯率 /% 每100公斤实物量折 纯量/公斤 氮(N) 磷(P2O5) 钾(K2O) 一、氮肥 硫酸铵20-21 20 20 碳酸氢铵17-18 17 17 尿素46 46 46 液体氨82 82 82 氯化铵22-25 23 23 石灰氮19-23 21 21 其他氮肥20 20 二、磷肥 过磷酸钙14-20 17 17 钙镁磷肥14-19 17 17 重过磷酸钙40-52 46 46 其他磷肥20 20 三、钾肥 氯化钾50-60 55 55 硫酸钾48 48 48 其他钾肥20 20 四、复合肥 磷酸铵14-18 46-50 64 64 磷酸一铵11-13 51-53 64 64 磷酸二铵16-18 46-48 64 64 硝酸钾(火硝)13 46 59 59 氮钾复合肥14 16 30 30 磷钾复合肥11 3 14 14 氮磷钾复合肥10 10 10 30 30 硫磷铵16 20 36 36

化肥种类 有效成分含量/% 平均折纯率 /% 每100公斤实物量折 纯量/公斤 氮(N) 磷(P2O5) 钾(K2O) 磷酸二氢钾50 30 80 80 铵磷钾肥(1)12 24 12 48 48 铵磷钾肥(2)10 20 15 45 45 铵磷钾肥(3)10 30 10 50 50 硝酸磷肥20 20 40 40 硝磷钾肥10 10 10 30 30 氢化过磷酸钙2-3 14-18 18 18 其他复合肥30 30 注:铵磷钾肥是用硫酸铵、硫酸钾和磷酸盐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三元复合肥料,也可由磷酸铵和钾盐制成。因配制比例不同,含量也各不同。

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一|总体思路是:“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 1、强化导向——坚持育人为本,通过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2、促进发展——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促进学校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3、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相关改革,主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使各项改革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二、总体目标是: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学校看质量,评质量看学生。 3、科学多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符合评价规范,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三、着力点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是针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序 号 二级指标计量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一、资源 利用(权数=29.3%)1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14 市统计局、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14 市统计局、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 3.1 4 市发展改革 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9 市发展改革 5 用水总量万立方米★ 3.14 市水务局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14 市水务局、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2.09 市水务局、 8 耕地保有量万亩◆ 2.09 市规划国土委 9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3.14 市规划国土委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 ◆ 3.14 市规划国土 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5 市环保局 二、环境 治理(权数=16.5%)12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3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4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5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6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1.10 市环保局 17 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 2.20 市城市管理委 18 污水处理率% ★ 3.30 市水务局 19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 △ 1.10 市环保局、 三、环境 质量(权数=19.3%)20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千克/公顷△ 1.38 市农委、市农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表一: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践行绿色交通,完成《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推进绿色公路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交通”发展要求,促进公路发展转型升级,建设以质量优良为前提,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实现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创新的驱动与支撑作用,为公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工程特点,明确项

目定位,确定突破方向,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工程设计,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公路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建成一批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行业推动和示范效果显著,绿色公路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 1.集约利用通道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鼓励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线位。改扩建公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 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科学选线、布线,避让基本农田,禁止耕地超占,减少土地分割。积极推进取土、弃土与改地、造地、复垦综合施措,高效利用沿线土地。因地制宜采用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布设公路施工临时便道、驻地、预制场、拌合站等,做到充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 3.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加强隧道等设施节能设计,推进节能通风与采光等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节能灯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温拌沥青

最新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汇总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1.生存支持系统 1.1 生存资源禀赋 1.1.1 土地资源指数 1.1.1.1 人均耕地 1.1.1.2 耕地质量 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 1.1.2 水资源指数 1.1. 2.1 人均水资源 1.1. 2.2 水资源密度 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 1.1.4 气候资源指数 1.1.4.1 光合有效辐射 1.1.4.2 ≥10℃积温 1.1.4.3 年平均降水 1.1.4.4 年均霜日 1.1.5 生物资源指数 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 1.1.5.2 NPP密度 1.1.5.3 NPP占全国份额 1.2 农业投入水平 1.2.1 物能投入指数 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1.2.1.4 灌溉率 1.2.2 资金投入指数 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1.3 资源转化效率 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 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 1.3.1.4 化肥利用效率 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1.3. 2.1 人均农业总产值 1.3. 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1.3. 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1.3. 2.4 农村人均收入

1.4 生存持续能力 1.4.1生存稳定指数 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1.4.2 生存持续指数 1.4. 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 1.4. 2.2 旱涝盐碱治理率 1.4. 2.3 成灾率 1.4. 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 2.发展支持系统 2.1 区域发展成本 2.1.1 自然成本指数 2.1.1.1 地形限制系数 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 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 2.1.2 经济成本指数 2.1.2.1 吸引率 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 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 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 2.1.2.1.4 外贸依存度 2.1.2.2 通达率 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 2.1.2.2.2 交通密度 2.1.2.3 潜势率 2.1.2. 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 2.1.2. 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 2.1.2. 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 2.1.3 社会成本指数 2.1. 3.1 人力资本系数 2.1. 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2.1. 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 2.1. 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 2.1. 3.3.2 发展弹性系数 2.2 区域发展水平 2.2.1 基础设施能力 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 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 2.2.2 经济规模指数 2.2.2.1 GDP占全国份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