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一材料作文同步训练周测第79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选一材料作文同步训练周测 2020.0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些年来,人们经常能看到刚考上大学的新生在父母的亲自陪伴下来到学校报到,无论学校离家有多近还是有多远。
请你围绕父母陪孩子上大学报到的现象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地铁站,“地铁文明随手拍”记录下了这样的镜头:排队区域内只有一位男乘客,他自觉地站在等候区的黄色一米线以外。
在出租车行车途中,坐在后排的女乘客突然叫停车。
等车靠边停下,这位女乘客往回跑了几十米,蹲下捡起一个牛奶袋子。
回到车上,她轻声细气教育5岁的儿子:“这么干净的街道,不应该随手乱扔。
”
到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上述男乘客和女乘客是作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表达你的观点。
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一一《孟子》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
一一罗曼·罗兰请以上面两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答案】过度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
现在一个孩子往往有四至六个大人照顾,关注度大大提高。
不知不觉每个人“献出一点爱”,这个孩子就生活在蜜罐里了。
孩子想拿个玩具,爷爷已经递到手里;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端杯子喝水,可是奶奶甘愿服务;孩子想走过一片草地,妈妈却一下子抱过去……
“家长保姆化,孩子幼儿化”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成为较常见的状态。
把树苗当豆芽养,什么时候才能长出大树?不用说你老了乘凉,他自己什么时候腰杆才能挺起来?这样把孩子本来有的能力弱化了。
退化的道理就是用进废退。
殊不知,家长的好心呵护,剥夺了孩子许多锻炼机会,从某方面说,减缓了孩子的成长的速度,甚至会增加孩子“感统失调”的几率。
因为家长的替代行为,大大降低了孩子用感官感知世界的机会。
婴幼儿时期,由于生活和活动空间本来就小,加上家长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缺少爬、滚、跳、翻跟斗的机会。
优裕的生活环境,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又让他们失去了感受酷暑严寒的机会。
再大一些,看电视、玩电脑、看书,成了孩子放学后的主要活动,而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为了安全,放学后甚至被圈在家中不能出门。
过去的孩子在室内室外“摸爬滚打”,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享福”,却有着今天孩子难以得到的锻炼成长机会,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成长。
所以那时候很少有“感统失调”的孩子。
而现在,感觉统合失调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
怎样避免孩子“感觉统合失调”,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首先,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就要放手。
比如玩一会儿水,别怕孩子弄湿了衣服;宝宝自己吃饭,不要怕弄得桌子上和身上都是汤和饭粒,大不了多换洗一次衣服;宝宝有时想坐下来玩耍,可能会滚得满身泥巴,只要他有兴致,索性让他放开玩一会儿……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预防“感觉统合失调”,使孩子健康成长。
过去的孩子没有玩具,都是土法上马,就地取材,拾子儿,丢沙包,跳绳,弹玻璃球……这些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受推崇而被现代家庭所摈弃的游戏,其实都是很好的,有利于孩子动手动脑。
“躲猫猫”是比较适合锻炼触觉和平衡能力的游戏,当孩子用被子、窗帘等挡住身体,屏住呼吸,保持不动,全神贯注地尽量不让大人找到时,就可以充分地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力。
另外,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还可以经常跳绳、走台阶、做单脚站立的动作。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则是听觉、视觉统合失调,在家里可以让孩子多练习夹豆子、穿鞋子、听故事、扣纽扣、系鞋带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围绕父母陪孩子上大学报到的现象来谈谈自己的观点,过度呵护孩子,就会减少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放手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点睛: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
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2, 【答案】最美风景是文明
高潮鹏在杭州西湖边的大华饭店当保安。
时间长了,遇到游客问询,他答得特别“溜”。
去年国庆黄金周最后一天,杭州下着大雨。
“需要避雨的游客,可以往这边走。
”高潮鹏向过路游客作引导的手势,指向宾馆的员工出入口。
宾馆欢迎游客暂歇避雨,或借把伞继续欣赏雨西湖。
高潮鹏记得,有位外地游客跟他说:“西湖的山水确实比电视里看到的还要美,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杭州人的文明素质。
”
胡小初在杭州做了21年的出租车司机,负责杭州外事汽车集团“心连心”车队。
他觉得,司机和乘客之间有一种“相互感染”。
不久前,胡小初拉了一单生意,乘客是从辽宁来旅游的一家三口,行车途中,坐在后排的女乘客突然叫停车。
等车靠边停下,这位妈妈往回跑了几十米,蹲下捡起一个牛奶袋子。
回到车上,她轻声细气教育5岁的儿子:“这么干净的街道,不应该随手乱扔。
”
“我听到后想,杭州的美,值得我们珍惜,并用行动感染身边人。
”胡小初特别有感触地说。
李和平是位退休高工,也是杭州地铁文明乘车的义务引导员。
碰到长假、春运等时段,李和平和杭州市志愿者协会综合服务队的队友们,都会在地铁主要站点“上岗”。
在地铁钱江路站,“地铁文明随手拍”记录下了这样的镜头:排队区域内
只有一位男乘客,他自觉地站在等候区、黄色一米线以外。
李和平说,像这样“一个人的队伍”,说明了文明上下车的倡议,已变成很多市民心中的习惯。
去年,杭州作为G20峰会举办地,所展现的“别样精彩、独特韵味”,不仅在于风景美、环境美,更蕴含在心灵美、道德美之中。
杭州是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礼让斑马线”等文明现象受到各方“点赞”。
如何让文明特色不断扩展,汇成“最文明”的城市风景?
【解析】试题分析:讲规矩,讲文明,讲自觉.是近年来社会对人们提出来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虽然不直接涉及社会热点,但常常间接涉及,本作文题,便是据此而命。
“作秀”有三种解释:一是表演、演出;二是展览宣传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在本则材料中,“作秀”的含意是指男乘客和女乘客的行为是为了表现自己,做样子给别人看。
对此,你可以根据材料做出自己的判断参考立意:①自觉遵守文明规矩的行为不是作秀;②如果这种自觉遵守文明规矩的行为是作秀.那么这样的作秀多多益善,③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④慎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是修养的最高境界;⑤遵守规矩贵在自觉,⑥讲文明应从小事做起.从小培养;等等。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
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此题注意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和大家争议的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论证即可。
3, 【答案】知之•行之•思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
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是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
这是两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
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需要
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来比喻没有制度约束,不能成就事业。
规矩与创新、守合理合法的规矩,冲破不合理不合法的规矩、规矩生活不是静止等。
遵守规矩才能赢得有序的环境,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只是遵守规矩会陷入循规蹈矩的窘境,让发展停滞。
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缺失这个规律,发展不能成其方圆。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生活不是静止”,那就只能是运动的发展的,那究竟是往哪一个方向运动发展呢?“就是向摆脱‘旧事物’的方向运动”,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
立意角度广泛,如做人、学问、事业、文学创作、科技、政治、经济、传统等。
规矩和旧事物要引申,“旧事物”的吸引力永恒反抗,要不断创新,但求新不代表完全不守规矩。
比如共享单车,突破了自行车私有的思维,但是盲目扩张,不守规矩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乱像。
规矩和“旧事物”,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节制、束缚、传统、约定、障碍或苦难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如本题,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基础,所谓突破规矩,也不过是想创立新的规矩。
而事实上,规矩的继承与创新是从未停止的。
所以,突破规矩的对面是继承规矩。
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