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评析)

静夜思(评析)
静夜思(评析)

《静夜思》几个英译版本的分析

陈涵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对《静夜思》的理解:床前洒满了月光,使人怀疑是地上落了一片秋霜。举起头,我望着明月。低下头,我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基调的把握:我认为,“疑”字的理解很重要。表示疑惑,说明诗人一开始并没有弄清那片光亮是否是月光,进而怀疑是一片白霜。也就是说“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是客观描述,“疑是地上霜”是诗人主观的感受。汉语习惯不出现主语。“思”意境的传达,要看对整首诗基调的把握。“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如白霜”,分明传达了一种客居他乡,孤寂冷清的场景,所以“思”就饱含着内心的哀愁甚至心痛,而不会是对往昔甜蜜的回忆。

自由诗体派,也被称作“散体派”,Arthur Waley, Witter Bynner, 柳无忌,小畑熏良

1.坚持“以诗译诗”;

2.尽量直译,而不是释译;

3.注重意象,不添加新的意象,也不减少原有的意象;

4.放弃韵脚,因为押韵会损伤语言的活力,歪曲原意并损伤诗味,即“因韵害义”。NIGHT THOUGHTS(“静”没有传达出来)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明月为何引起乡愁,西方读者不易理解)

(Tr. Amy Lowell)

IN THE QUIET NIGHT(没有前者译的好,题目重在“思”,这是全诗的重心,“静夜”只是背景)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译的很好,没有直接点明“月光”)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用问句烘托出疑问语气)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明月”未译出)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不忠实,译成“起身”或“坐下”)

(Tr. Witter Bynner)

仿译派Ezra Pound, 翁显良

翁主张,翻译的关键是保持本色,本色不在于词藻、典故或形式,而在于意象及加强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诗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词法句法;只有舍形取神,方能保持本色。

Pound says, “it?s better to present one image in a lifetime than to produce voluminous works.”(人一生与其书写万卷,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

Nostalgia (点题,道出原诗的主题,即“思乡”)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中国诗人能更好把握古诗的意境)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noon.(诗人却身在异乡,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月光)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回首往昔”,“思乡之痛”都是对原诗内容的挖掘)

(Tr. 翁显良)

格律诗体派,也作“韵体派”Herbert A.Giles, W. J. B. Fletcher, 许渊冲,汪榕培,吴均陶

核心主张:以诗译诗

1. 保留韵脚

2. 基本切合传统英诗格律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

NIGHT THOUGHTS (没有译出“静”)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月光”不应译出)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不妥当,未译出“疑”)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 Herbert A. Giles)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误译)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拟人)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也许拟人是为了“甜美回忆”定下基调)

(Tr. W.J.B. Fletcher)

THOUGHTS ON A STILL NIGHT(静夜思)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Gaz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Gazing up at the moon so bright每行八音节)

Looking down, in home sickness I…m drowned.

(Tr. 许渊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团圆,游子见圆月而思家乡,但西方没有团圆的概念,因此将“明月光”译作“一池”月光,将月光比作水,再把“思故乡”,译成“沉浸在乡愁中”。这样把明月和思乡都用水联系起来了,英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简洁、流畅,诗味浓郁,最与李白原诗的风格相似。

韵体译诗与散体译诗之争由来已久,但有两点是双方始终认同的:译诗必须也是诗,具有诗的品格;译诗应该而且必须忠实。然而,双方又恰恰在“忠实”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诗”和“忠实”的理解完全不同。韵体派认为,用韵(特别是韵脚)是构成“诗所以是诗”的必要条件,韵属于“音美”,的标记,求美高于求真,属于更深层次的忠实。而散体派认为,用韵并非诗的必要条件,只有求真,才能求美。

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若译成格律体,是对译如语的归化运用,而自由体盛行于西方诗歌界。由此引发了归化于异化之争。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 叠纪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

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3课《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方法: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教学思路: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心”。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高级英语文体分析

A Brief Stylistic Analysis on “ Mohamed Elbaradei’s Nobel Lecture for 2005” 外语系09级师范二班徐仲良11号 Abstract: On October 7, 2005, ElBaradei and the IAEA were announced as joint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nuclear energy from being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nd to ensure that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is used in the safest possible way." ElBaradei donated all of his winnings to building orphanages in Cairo. The IAEA's winnings are being spent to train scientis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se nuclear techniques in combating cancer and malnutrition. ElBaradei is the fourth Egyptia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ollowing Anwar Sadat (1978 in Peace), Naguib Mahfouz (1988 in Literature), and Ahmed Zewail (1999 in Chemistry). In his Nobel lecture, ElBaradei said that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may be defined by the emergence of an extensive black market in nuclear material and equipment,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sensitive nuclear technology, and the stagnation in nuclear disarmament. To combat proliferation, ElBaradei has suggested keeping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material out of the hands of extremist groups,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the operations for producing the nuclear material that could be used in weapons, and accelerating disarmament efforts.[71]ElBaradei also stated that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money spent to develop new weapons would be enough to feed the entire world and that, if we hope to escape self destruction, nuclear weapons should have no place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ence and no role in our security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这首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防止平均用力。识好字,学好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 2.学生学会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诗文。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 六、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文影音素材等。 八、教学程序:

之情油然而生,于角色表演:

九、作业设计: 1.把《静夜思》背给爸爸妈妈听,课下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2.仔细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景色写下来。 十、板书设计: 静夜思 唐李白 明月----思乡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设 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 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 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 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 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 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 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完整版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课文六《静夜思》教学设计刘成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ppt1)月色图导入入,感受情境美。 2、(ppt2)猜谜语,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ppt3)读通、读顺全诗,注意停顿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ppt4)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

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习第一句和第二句。 (1)“疑”是什么意思? (2)说第一行诗意。 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ppt6)观察“明月”与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老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学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句和第四句。 (1)读诗。 (2)(PPT7)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PPT8)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知道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老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况,联系到平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况,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平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后我决定摒弃教案上的东西,

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么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况。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

8《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9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思、床、前、光、低、 故、乡”7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3、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2、师谈话: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喜欢月亮,他们还把月亮写进了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 关你月亮的古诗—《静夜思》。(师板书课题:静夜思) 3、齐读课题,认识“夜、思”两个字,注意都是整体认读音节;指导“思”字的书写:上下结构,心 字底略宽。师范写。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着什么。)(相机简单介绍作者李白:他是唐代最着名的大诗人之一,一生写了很多很多诗,在他的诗里,经常会出现月亮。) 4、师过渡:大诗人李白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究竟看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去 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1、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读录音,生认真听,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师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认一认。 (2)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3)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古诗和始终的生字。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相机正音:“床、光、望”是后鼻音,“疑”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确。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和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一认,开火车读一读。 (3)指名学生为生字组词,帮助理解字义。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和词语卡片,用多种方式(开火车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强化学生的识字效果。 (5)做“摘星星”的游戏:用卡纸做成香型的形状,将生字藏在卡纸的反面,生摘一颗星星,读出反面的生字,就把星星送给他。

静夜思教学设计说明

静夜思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读 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3、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识字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小班语言-《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 理解图片内容以及古诗大概的意思,进而培养幼儿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 有感情的朗诵并表演古诗。 3. 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课件 前经验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堂: 教师在ppt上出示月亮、夜空等有意境的图片。 问:小朋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这些图片里有什么?对,有月亮,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由月亮带来的故事好不好? 二、授新课,学习《静夜思》 1. 在这晴朗的夜空中,有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眨着眼睛,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非常美!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出示课件)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在外面游玩,他很久很久没回家了, 在这静静的夜晚,面对这圆圆的月亮,他想念起家乡的亲人,所以呢写下了一首诗,叫《静夜思》。 (揭晓古诗名字,齐读一遍静夜思) 2. 师范读古诗,讲解古诗大意。

3. 小朋友听完了老师讲的古诗想到了什么呢?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你会想爸爸妈妈吗? 4.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一起分享李白的故事。 出示古诗,师配乐朗诵古诗,再次分句讲解古诗大意。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出示古诗时,伴有一些符合内容的图片,目的是让小朋友理解古诗内容,更容易理解到思乡之情。 注:教师口述讲解,(古诗解释)这样小朋友在看图的同时,听老师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字数多了幼儿会厌倦。 5. 互动: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用你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目的了解一下幼儿了解到什么程度,方便讲解;加深幼儿对思乡的理解。 6.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次《静夜思》,出示静夜思,儿童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字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字宝宝们跑出课文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做小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叫什么? (2)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3)同桌互相检查。 3、生字组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是、头、乡”三个字。 2、技能目标: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是、头、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三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乡”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诗句,并选择加粗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①向上抬()②全()

五年级音乐《静夜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学习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歌曲思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及学会打四四拍指挥手势。 教学难点:了解八分休止符、全音符、装饰音,并演唱准确。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了晚上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会想些什么?古代有一位诗人,在月圆之夜,不仅思念自己的亲人故乡,而且还写了一首诗——《静夜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板书课题) 二、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歌曲《静夜思》。 2、师:听了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配乐朗诵,体会感情。 四、教授歌曲,学习指挥。 1、师范唱,生小声跟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舒展、声音—柔和、力度较弱,并使学生了解4/4

拍) 2、师教唱歌曲。师一句,生一句。师适时讲解八分休止符,全音符,装饰音,并多加练习巩固。 3、生随师琴声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区分第二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三乐句的第一个音的不同,及表现感情的。 4、集体唱,师弹琴伴奏。 5、指名唱。 6、分组唱,并分组用乐器伴奏。 7、学习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1)师示范,生模仿。 (2)师带着边指挥,边唱歌。 (3)指名指挥,两边的学生乐器伴奏,老师弹琴伴奏。共同表演唱歌曲《静夜思》。 五、扩展延伸,音乐创造。 1、师: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诗? 2、师:我们将歌词换成其它古诗的词,旋律不变,你们会唱吗? 3、师弹琴,生演唱。 六、结束同学们,唱得真好,可以当小歌星。“每逢佳节倍思亲”希望你们回去把这首歌唱给你的爸爸妈妈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和思念。

【部编版小学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8《静夜思》第二课时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部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情感真挚的思乡曲。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本课识字安排了9个要认识的生字,其中“思、床、光、低、故”5个字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除此之外,加上“前、乡”共学会写7个生字。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积累了《咏鹅》《江南》《悯农》《风》等多首古诗,其中积累的李白的古诗最多,有《古朗月行》和《赠汪伦》,学生对唐代诗人李白已有了初步了解。 《静夜思》这首诗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难读的字音读不正确,读不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诵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英语文体学》1-7总结

第一章文体学相关研究内容 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在此我们所研究的是普通文体学,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风格,对语言,人们的理解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说法,无可否认,语言都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手段,并且有很多具不同意旨的言语事件;风格是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人门特有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对语言起到一定修饰作用并且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因此,文体学研究会涉及各种语言变体及相关特征、功用。文体学对提高理解力和鉴赏水平有很大帮助。此外,文体学还与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评论等相关联。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相关内容。 第二章文体学研究的必要性 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精确性,犹如不能在婚礼上穿牛仔装一样,语言使用要合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这就涉及文体学中的言语事件;学习文体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会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选择,在文学评论三部曲(描述、解读、评估)中会涉及相关内容;文体学对满足翻译适应性有很大帮助,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但基本原则一致是必须的,如作品基调、作品体裁等一致。以上文体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第三章语言变体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语体。根据特定场合的语言习惯及其中特定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方言变体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相关,分为个人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方言;语域变体与不同社交场合相关,其构成要素是语场、语式和语旨。两种变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同一种族、同一领域或同一社会地位,为了增进了解,说话人可能会选择这一具某种共同特征人群的行内语言。此外,从语言变体中,我们还可以获知说话人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职业、国家和说话意旨等。 第四章语言描述 了解了语言变体,本章节探讨各种语言变体的具体表述问题,即具体语言表述。在这个层面上,文体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对付各种文章轻而易举。文体学上对语言描述的研究分别从语言层次上着手,即从音系、语相上,词汇语法上和语义上着手。各个层次上的具体特征表现共同或分别作用于文章整体,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因此,在对语言描述进行具体分析时,就要着眼于这几个层次上的文体特征,具体步骤:系统浏览文章并记录具有已述特征的语言点;量化语言特征的使用频率;评估文体特征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对文章总体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逻辑关系和整体思路。另外,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对变体种类和语场的分析中。 第五章正式语和非正式语 语言所承载的基本功能是人际交流功能,根据参与者和具体语言环境,语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差别。说话人社会地位愈高、具体场合愈正式,语言使用就越严谨、越正式;在日常对话或与关系愈亲密的人对话时,语言使用就越生活化、越轻松。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与话语意旨密切相关,由此产生日常习语、法律术语、政治术语等等专门语言,Martin Joos将正式程度变化划分五级:僵化、正式、咨询、随便、亲密。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正式度会不同,说话人会随外部语言环境自行调节。正式用语与非正式用语在词汇、音调、语义上都有所不同,前者用词多是正式书面化,吐词清晰、完整,逻辑性强;后者则相反。根据同现限制原则,我们可以分辨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高低。 第六章口语和书面语 根据语言传播媒介,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二者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与书面语相比,口语一般是说话人与听话人面对面交流,说话人需要听话人关注,并及时得到反馈,所以多

静夜思教材分析

《静夜思》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静夜思》 科目:语文 年级:二年级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中学习古诗,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搭配而创造出的美好意境。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认识新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 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认识大诗人李白,扩展课外知识。 4.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 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准备: 1、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什么自然景物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那在你们心中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月光怎样当你用不同心情去欣赏它又有什么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大诗人看看他由月亮想到了什么(板书题目《静夜思》)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先尝试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后由教师领读一遍。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讲解生字及偏旁,让学生齐读,抽掉拼音读。 三.读熟全诗,揣摩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全文,思考作者表达的感情,互相可讨论。 四.讲读古诗与作者,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先介绍作者李白,强调他当时在什么处境写的这首诗。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 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3.理解第一行诗句,

8、静夜思教学设计

8、静夜思 [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一(3)班姓名:林炜链时间:2017-5-25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 静夜思念床前月光疑问举头远望低头故乡 ②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ɑnɡ。) ③相机理解“举”: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④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⑤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6.做“摘星星”的游戏。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星星妹妹说:“我们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那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正确认读生字。 7.“摘苹果”的游戏。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停顿) 2.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 3.师范读,学生练读。 4.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