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重难点分析:

●重点: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学习方法:(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流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教学方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教学流程

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心”内容及案例分析: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旱

涝” (表)

(1)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

(2)大气活动中心的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

和气候的影响,课堂涉及不能太多,可建议

学生在课后去搜集一些与天气或气候变化

有关的资料。

活动题:季风环流点击标题5,展示“东亚季风”

图;

点击“活动与思考”热区,展示

活动题。

[学生讨论]联系初中已学过知识,完成

P41活动题 1、2。

(1)为什么东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有什么不同?

(3) 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

的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我国长

江中下游地区与同纬度的撒哈拉

比较等。

(1)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可

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教师点拨:

(1)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要引导学生体会

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询资料整理

成地理小论文。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