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教材内容阐述: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⑵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 复习引入

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承转过渡)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2.提出假设条件: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不公转;③地球表面均匀。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思考: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3.提问学生是否存在这种大气运动形式?由此引出地转偏向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均匀,大气环流将会呈现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板图〗

低纬环流:

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鉴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此我安排了学生活动演示:确定方位和两条纬线,赤道和北纬30°,由十个学生代表高空气流,从赤道向北步行代表高空大气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偏转成向东,北纬30°上空空气聚集,在重力作用下下沉。

相信通过这样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

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

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由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形成完整的气压带的分布。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产生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由学生画出风带,从而形成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回看假设条件,去掉“太阳直射赤道”,引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观察并探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知识结构】

4.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