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1.2 教学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2.1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2 教学内容气压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和分布3.1 教学目标掌握风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3.2 教学内容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
风带的分布规律: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风带分布的规律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风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点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度、降水、风向等。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五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戴微风戴》道课稿之阳早格格创做尊敬的教授们,上午佳!即日尔道课的真质是人教版必建1:第二章《天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戴微风戴》的第一课时.尔将从以下圆里举止尔的道课一、课本分解本课时气压戴微风戴的产死那一知识面没有然而是上一节热力环流战大气火仄疏通知识的本质应用,也是教习战探讨“季风环流”战“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天下气候典型成果取分散)”的前提,还可为后里分解自然戴的产死、分散提供条件,果此本节真质正在本章教教中起着核心效率.“课程尺度”中闭于本知识面的央供是:“画造寰球气压戴、风戴分散示企图”,“道出气压戴、风戴的分散及移动顺序”,不妨瞅出课程尺度闭注的是天球表面气压戴、风戴的产死,而对于三圈环流中下空场合没有搞央供.分离以上对于课本真质的分解,本着以教死为主体的准则,尔树坐了本课时的三维教教目标:(一)知识取技能目标:(1)明白三圈环流的产死,道出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情景.(2)不妨通联太阳曲射面的返回疏通,叙述寰球气压戴微风戴的移动顺序.(3)通过画造三圈环流及气压戴、风戴示企图,培植战普及画造天理示企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戴风戴移动顺序图取太阳曲射面移动闭系图,巩固教死空间感知取思维本领.(二)历程取要领目标:1、收集死计、死产本质中取气压戴风戴有闭的天理局里,自决、小拉拢做等形式举止分解、探讨.2、课堂中接流、表白、深思自己的教习体验战睹解.(三)情感取价格瞅目标:通过图示分解、活动,多媒介演示等办法,激励教死商量天理问题的兴趣战效果,养成供真、供真的科教做风.通过对于三维目目标分解,根据课本战授课对于象的特性,尔将本节的教教重、易面决定为以下几个真质:教教重面是(1)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2)气压戴、风戴的移动顺序,最先那二面是课标对于本部分真质的简曲央供,也对于接下去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做了铺垫,具备迁移性.教教易面则是三圈环流的产死机理,果为该部分的真质较为抽象,离教死的死计本质较近,需要教死有较强的空间设念本领,才搞明白,果此易度较大.二、教法战教法怎么样掌控重面,突破易面,真止本课的教教目标呢?那便要采用相宜的教教要领战教教脚法.本课时知识面虽然已几,然而是真质抽象,思维量大,教教中采取图示分解、多媒介演示、教死计动等教教要领,教死商量战教授面拨相分离,使用多媒介辅帮教教,分离动画安排,变抽象为简曲,巩固教死的曲瞅感知.那样既切合教死认知顺序的死长,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易度较大的真质,又不妨培植教死教习天理的兴趣取关切.而动做教死,正在教习历程中,要重视图文转移,文图转移,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巩固感知.共时要注重前后知识面的逻辑通联,周到明白掌握.三、教教历程【复习导进】提问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相闭知识,温故引进新课,查看教死对于前部分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为本节课真质的教习奠定表里前提.【道授新课】正在热力环流的前提上,提出赤道取极天的热力好别,赤道产死热矮压,极天产死热下压,近大天气氛由极天流背赤道,下空气氛由赤道流背极天.提问教死是可存留那种大气疏通形式?由此引出天转偏偏背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曲射赤道,天球表面匀称,大气环流将会浮现什么格式?那是教教中的易面,为了将抽象的问题曲瞅展现,尔将用多媒介动画一步一步展示.矮纬环流:赤道上空背北流背北极上空(北风),受天转偏偏背力效率,由北风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偏转成了西风;去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没有克没有及再继承北流,而是形成自西背东疏通.由于赤道上空的气氛源源没有竭天流过去,正在30°N附近上空散集,爆收下重气流,以致近大天气压降下,产死副热戴下气压戴.基于副热戴下气压戴的成果明白起去易度较大,正在此尔安插了教死计动演示:决定圆背战二条纬线,赤道战北纬30°,由十个教死代表下气氛流,从赤道背北步止代表下空大气的疏通,受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正在北纬30°偏偏转成背东,北纬30°上空气氛汇集,正在重力效率下下重.疑赖通过那样的演示,不妨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近大天,正在气压梯度力效率下,大气由副热戴下气压戴背北北流出.背北的一收流背赤道矮压,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由冬风渐渐左偏偏成东冬风,称为东北疑风.东北疑风取北半球的东北疑风正在赤道附近辐合降下,正在赤道取副热戴天区之间便产死了矮纬环流圈.中纬环流战下纬环流:正在近大天,从副热戴下气压背北流的一收气流,正在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下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即衰止西风.从极天下气压戴背北流的气流(冬风),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渐渐背左偏偏产死东冬风,即极天东风.较温的衰止西风取热热的极天东风正在60°N附近相逢,产死锋里(极锋).温而沉的气流爬降到热而重的气流之上,产死了副极天降下气流.降下气流到下空,又分别流背北北,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副热戴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热戴天区取副极天天区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圈;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北极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极天天区取极天之间形成了下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天降下气流到下空便背北北流出,以致近大天的气压落矮,产死了副极天矮气压戴.共理,正在北半球共样存留着矮纬、中纬、下纬三个环流圈.由教死画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战睦压戴风戴,产死完备的气压戴的分散.下矮气压相间分散,爆收气压梯度力,产死风.由教死画出风戴,进而产死完备的气压戴风戴分散图.回瞅假设条件,去掉“太阳曲射赤道”,引进太阳曲射面的移动,提出问题,对于气压戴风戴有什么效率呢?读图回问,师死共共得出论断:北半球夏季偏偏北,冬季偏偏北.【课堂小结】【安插做业】末尾安插相闭做业,让教死课后温习所教知识.尔的道课到此中断,开开大家。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其性质和运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本节内容是在对大气性质和运动基础之上的深化,是联系大气与气候的关键,深入理解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有助于学生对气候的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和移动规律理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季风环流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重点]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1.多媒体直观教学2.学生自主探究[学情分析与学法]学生对大气环境和大气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位于知识浅层的气压和风带,加以深化,形成对气候因素的理论分析。
故在本节采用1.讨论自主探究2.知识系统和深化3.练习巩固来实现本节目标。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由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将责任归咎给英国的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并回顾上节课之大气环流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解释瑞典酸雨来自英国的原因。
提出问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大致位置在哪里?是否固定不变,如果变化有什么规律?新课讲解之一:据图思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教师总结: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请同学们说一下夏季和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完成教材P52页活动部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新课讲解之二:探究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展示动画,思考所给问题(约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气压带随季节移动时不同地区所受影响,并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新课讲解之三:由理想到现实,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别展示1、7月份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学生分析:思考: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教师总结:由于海陆分布不同1、7月份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并给学生说明为什么南半球气压带多数仍呈带关分布新课讲解之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展示不同季节亚洲东部大气环流图思考: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断理由。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

Atmospheric
点拨提升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OA
OB
•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
•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
流,气温由高变低,水
流,气温由低变高,水
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 OB 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
流,气温由低变高,水
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Influence of and W-zone on climate……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 习,意识到人类活 动与气候的相互影 响,树立正确的环 境观。
教学目标
①识记气候的 两个要素。 ②理解气压带 和风带对气候 的影响。
知识
能力
目标
三维
目标
目标
德育 目标
能用地理思维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地 关系。
培养和提高学 生读图分析能 力和归纳概括 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 带对气候形 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候类型的 分布、特点 和成因。
有基础,共鸣
学生通过前一课时的 学习,对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分布,移 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 了解,气候与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学生 容易引起共鸣,好奇
心强,积极性高。
理解有难度
对气压带、风带影响 气候的原理理解起来 比较有难度,因此在 讲授时采用案例分析 和读图讲授法,让学 生将知识落实到图上, 这样更容易理解。
⑤信风带
⑥副极地低气压带 ⑦极地东风带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③⑤⑥⑦
D.②③⑥
甲图为某地气候特征分布图, 乙图为某时段全球气压带、风带 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部分。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2.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及其气候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利用图示法,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示、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制作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气候变化图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展示:利用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分布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讲解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本节教学内容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课时)本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4.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及判断气候类型。
本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导入:视频播放:东非高原东区大迁徙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
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
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提问: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知识回顾】气压带和风带有何季节移动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一、气压带与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有些地区在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1、地中海气候【合作探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参考: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受西风带温和多雨。
教师讲解:(1)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主要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3)主要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温和多雨——西风带控制2、热带草原气候【自主思考】纬度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般有何气候特点?学生回答参考: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受信风带交替控制炎热干燥。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一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就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就是在讲授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联系实际的应用,就是各级考试中对三圈环流分布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所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的差异选取重点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与地中海气候进行气候分布与气候特征描述的细致讲解,意在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关系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难点:正确认识气压带、风带在影响气候各因素中的地位重点: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为: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
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风带、高气压、低气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球形状。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纬度分布、季节变化。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降水分布、温度分布。
五、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20分钟):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3.2.3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课件

1、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欧大陆内部
北美大陆内部
分布 成因 特征
夏季高
温,冬
温带大陆 内部
深居内陆, 季严寒,
远离海洋
常年干
旱少雨
【知识补充】其它气候类型
2、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高原
落基山脉
分布 成因 特征
高大的山 地、高原
地势高, 气候垂 地形起 直变化 伏大 明显
安第斯山脉
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2、热带沙漠气候
北非和西亚
澳大利亚中西部
南美洲西海岸
分布 成因 特征
南北回归 线到30°
之间
全年受副 热带高气 压带控制
全年高 温少雨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
澳大利亚东南部 和新西兰
北美大陆 西海岸
南美大陆 西海岸
分布 成因 特征
南北纬 40°-60° 之间大陆
西岸
全年受中 纬西风带
1、文章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D )
A.欧洲西部
B.北非
C.北冰洋沿岸
D.马来群岛
【课堂练习】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
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
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1、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中部
分布 成因 特征
南北纬 10°-20° 大陆内部
和西岸
赤道低气 压带和信 风带交替
控制
全年高 温,干 湿两季 分明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附有说课稿)

重难点与教法
小结与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 2.移动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温和降水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教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 2.学生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与学法
学情
学生对大气环境和大气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 础之上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位于知识浅层的气压 和风带,加以深化,形成对气候因素的理论分析。
学法
1.讨论自主探究 2.知识系统和深化 3.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4 气压带风带对 气候的影响
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小 于)0℃,气温年较差较小。
B.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 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 和湿润。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
6.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对气候的影响──“(亚热带)地中海 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亚热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 小于)0℃。
B.该气候夏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环流)北移 的影响下,
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带 (大气环流)南移,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完成教材P52页活动 部分(气压带与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思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本节教学内容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课时)本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热带雨林、温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4.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归纳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本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导入:视频播放:伦敦城市风光材料展示: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全年温和湿润。
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气温则维持在11-15℃左右。
夏季(6-8月)气温在18℃左右,有时也会达到30℃或更高。
冬季(11月-3月中旬),气温波动在6℃左右,空气潮湿而阴冷,会有罕见结冰情况。
提问:伦敦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任务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自主思考】高压和低压分别盛行什么气流?哪个气压带更容易产生降水?【自主思考】如果在单一赤道低压带、单一副热带高压带、单一副极地低压带、单一极地高压带控制下,区域气候有何特点?任务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成因、分布材料展示: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分配比较均匀。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解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课标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不要求系统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等。
【教材分析】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节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前面两部分知识的深入和运用,是课标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
因此,应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气候的分布及其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关系。
利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比分析各种气候类型在气温、降水及其组合方面的差异,这对于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够分析低压控制下降水少,高压控制下降水多;从海洋向陆地吹的风湿润,从陆地向海洋吹的风干燥。
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地图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术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缺少洋流知识,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加以引导,逐渐生成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二)能力目标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四)过程与方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1.2 教学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气压带的基本概念2.1 气压带的定义:气压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气压相对较高的区域。
2.2 气压带的分类: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加热后上升形成低压区;副热带高压带:位于中纬度地区,因为空气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高压区;极地低压带:位于两极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弱,地表冷却后下沉形成低压区。
第三章:风带的基本概念3.1 风带的定义:风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分布和地球自转,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风流区域。
3.2 风带的分类:信风带:位于赤道两侧,风向始终不变,从赤道向两极吹拂;副热带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季吹西风,冬季吹东风;极地风带:位于两极附近,风向始终不变,从两极向赤道吹拂。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多雨、高温、湿润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干燥、晴朗、高温气候;极地低压带: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气候。
4.2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信风带:带来湿润气候,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副热带风带:带来干湿季节变化,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极地风带:带来寒冷气候,对寒带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地点: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特点:高温、多雨、湿润影响因素:赤道低压带的形成和信风带的影响5.2 案例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地点: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干燥、晴朗、高温影响因素: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和副热带风带的影响5.3 案例三: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地点:南极洲气候特点: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影响因素: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和极地风带的影响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6.1 季节性变化: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不同部位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例如,夏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形成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形成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困难,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注重课后总结,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2.动画、视频: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
3. P白板:方便学生标注、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热情。
(2)通过学习气候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征。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不一,但普遍对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较为关注。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公转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说课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等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大气环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以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个方面。
教材首先回顾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然后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等。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和复杂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2.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徙路线示意”图文材料,思考: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材料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
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
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
(板书)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回顾】“气压带”【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完成下列表格。
师:总体而言,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其中,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案例】“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多媒体展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图,结合图文材料,思考:①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是怎样形成的?②为什么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广阔?③列举几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
材料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人教版

答案: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热带雨林带降水量丰富,干旱带降水量极少。这是因为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流运动形成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运动形成热带雨林带,而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的气流运动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的气流运动形成干旱带。
题目:描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答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热带低压带气温较高,温带高压带气温较低,极地高气压带气温最低。这是因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有关,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形成热带低压带;温带和极地地区太阳辐射弱,气温低,形成温带高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3. 例题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学习了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8. 学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内容做好准备。
3. 综合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会将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对气候现象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学习了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其性质和运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本节内容是在对大气性质和运动基础之上的深化,是联系大气与气候的关键,深入理解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有助于学生对气候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和移动规律
理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季风环流
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重点]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多媒体直观教学2.学生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与学法]学生对大气环境和大气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位于知识浅层的气压和风带,加以深化,形成对气候因素的理论分析。
故在本节采用1.讨论自主探究2.知识系统和深化3.练习巩固来实现本节目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将责任归咎给英国的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并回顾上节课之大气环流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解释瑞典酸雨来自英国的原因。
提出问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大致位置在哪里?是否固定不变,如果变化有什么规律?
新课讲解之一:据图思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教师总结: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请同学们说一下夏季和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完成教材P52页活动部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讲解之二:探究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
展示动画,思考所给问题(约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气压带随季节移动时不同地区所受影响,并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新课讲解之三:由理想到现实,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分别展示1、7月份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学生分析:
思考: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
教师总结:由于海陆分布不同1、7月份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并给学生说明为什么南半球气压带多数仍呈带关分布
新课讲解之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展示不同季节亚洲东部大气环流图
思考:
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断理由。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图中的气压与风向的分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指正。
课堂探究练习
深入探究:运用下面的模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及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结果后,老师总结:
甲 乙
1.单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热带;该气候的年平均气温是26℃。
B.该气候终年在赤道低压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盛行上升气流而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10°之间;
主要分布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8.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小于)0℃,气温年较差较小。
B.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湿润。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
6.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对气候的影响──“(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亚热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小于)0℃。
B.该气候夏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环流)北移的影响下,
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环流)南移,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端等地。
课堂小结与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
2.移动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温和降水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