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 生 物
有机污染 物的生物 分解过程
化学能(污染物等)、光能 受 氢 体 O2、CO2、SO42-、NO3-等
生 物 不 可 降 解 残 留 物
热能
随水排出 3
二、生物分解的分类 1、根据生物分解的程度和最终产物的不同, 有机物的生物分解可分为生物去除(表观分 解)、初级分解、环境可接收的分解和完全分 解(矿化)等不同类型。
初级分解(Primary biodegradation)
环境可接收的分解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biodegradation) 完全分解 (Ultimate biodegradation)
在分解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 化,从而失去原化学物质特征的分解。
经过生物分解,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 毒性达到环境安全要求的程度。
根据分解 条件分类
好氧分解: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的分解
好氧呼吸 厌氧呼吸
厌氧分解: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分解 发酵 好氧微生物(aerobe):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没有氧气无法生存.
微生 物的 分类 厌氧微生物(anaerobe):只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 下生长,有氧气反而不能生长。
兼性微生物(facultative aerobe):即可在有氧条
• (一)生物分解潜能试验 • 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潜在性。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易生物分解试验和 本质性分解试验。 1、易生物分解试验 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很容易地被生物完全分解, 一般在不利于生物分解的条件性进行。 方法:以受试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接种的微生物 浓度较低,且微生物事先不经过驯化。在易生物 分解试验中得到良好分解效果的化合物,可以认 为在一般环境中也很容易被生物分解。但是,在 易生物分解试验中分解效果较差的化合物,并不 能判断其在环境中不能被生物分解。
3. 捕食作用
(五)生物去毒作用与激活作用
• 生物分解和转化过程中,有机物的毒性往往发生变化。 • 生物分解产物的毒性低于原化合物时的生物分解作用,称 去毒作用(Detoxication
• 生物分解产物的毒性大于原化合物时的生物分解作用,称
激活作用(activation)。常见的激活反应有:脱卤作用、 亚硝胺的形成、环氧化作用、硫醚的氧化、甲基化等。 1. 去毒作用(Detoxication) 有毒物
一种基质大部分或全部降解之后。
32
(四)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1. 协同作用(共生关系) 类型: 单一不能降解 单一降解慢 混合能降解 混合能降解快
作用机理: • 提供生长因子:提供维生素B、氨基酸等
• 分解中间代谢产物
• 分解共代谢产物 • 分解有毒产物 2. 抑制作用(拮抗):分解产物抑制其他微生物
各种色谱分析 官能团分析 毒性测试
各种色谱分析 官能团分析 毒性测试
有机化合物被分解成稳定无机物(CO2、H2O 等)的分解
总有机碳分析 产生的CO2分析
5
2、根据是否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可分为
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两种类型。与厌氧生 物分解相比,好氧分解往往具有分解速率 快、分解程度彻底、能量利用率高、转化 为细胞的比例大等特点。
3、细胞物质的氧化(内源呼吸)
在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细胞物质的成分 是相当稳定的,一般可用下列实验式表示:
细菌,C5H17NO2;真菌,C10H17NO6;藻
类,C5H8NO2;原生动物,C7H14NO3。
4、一般情况下,生物处理构筑物内新生长(增加)的细胞物 质等于所合成的细胞物质减去由于内源呼吸而耗去的细胞物 质,可用于下列算式表示:
不良 本质性生物分解试验 分解性 良好 不良 在环境中难生物分解
生物分解模拟试验
二、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般规律,但例外较多)
1)增加A类取代基一般降解性变差,B类有时可以增加降解性。
A : Cl, NO2 , SO3 H , Br, CN , CF3 , CH3 , NH2
生物净化装置中的去处效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关键和难点: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微生物种类和
浓度,环境条件(温度、 PH 值等)和受试化合物的浓
度等试验条件。 3、方法:生物分解潜能实验和生物分解模拟试验。
易生物分解试验 生物分解潜能试验 生物分解 性试验 本质性生物分解试验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试验(好氧、厌氧) 河流、湖泊模拟试验 河口模拟试验 生物分解模拟试验 海洋模拟试验 土壤模拟试验
去毒作用
钝化产物
CO2 代谢产物
在毒理学上:活性物质无活性物质
去毒作用机制:
1) 2) 3) 4) O 水解作用(hudrolysis R-C-O-R’ RH 羟基化作用(hyolroxylation) RCl ROH 脱卤作用(dehalogenation) RNO2 甲基化(methylation) O R-C-OH ROH RH ROCH3 RNH2 O R-C=N R-C-NH2
8
3、 有机物的好氧生物分解
好氧分解过程: (1)消化:由胞外酶把大分子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
(2)小分子的脱氢氧化:产生可进入TCA循环的乙酰-CoA。
(3)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和呼吸链被氧化成CO2和H2O 好氧分解的产物: CO2、 H2O、 有机物CHONP (NH3+NO2+NO3-) H2SO4 、H3PO4
生物处理构筑物内所增加的细胞物质也可约略 地以投入的有机物(以BOD5)的50%左右估算。
活性污泥法
空气
初次沉 淀池
曝气池
二次沉 淀池
污 泥
再生池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 三、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细胞物质
有机物+微生物
细胞物质 有机酸、醇 + 微生物 3 CO2、NH3、HS、PO4 等 + 能量 CO2、CH4 + 能量
有机物的生物分解类型及其特点
生物分解类型 生物去除 (Bioelimination) 特点 由于微生物细胞、活性污泥等的吸附作用使 化学物质浓度降低的一种现象。这里所说的 “生物去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解,而是 一种表观现象,也可称为“表观生物分解”。 分解对象有机物 的分析方法 各种色谱分析 有机碳分析
II
乙酸
产氢产乙酸菌
IV
同型产乙酸菌
H2+CO2
III CH4
产甲烷菌
说明:1)I、II、III 为三阶段理论,I、II、III、 IV 为四类群理论; 2)所产生的细胞物质未表示在图中 图 2 厌氧反应的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
第二节 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
一、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评价 1、意义:正确评价有机物的生物分解难易程度,即生 物分解性,对于评价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规律及其生态与健康风险,预测其在污水生物处理和
第十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
第一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一、生物分解的一般特点 (一)有机物生物分解的一般特点
1、概念: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或降解作用)
常简称为“生物分解”或“生物降解”。
2、特点:有机物经逐步分解后,产生能进入TCA途径
或能作为合成代谢原料的中间代谢产物,继而被转化
原因:1)缺少进一步降解的酶系;e.g. 2, 4-D (二Hale Waihona Puke Baidu苯氧乙酸) 2)中间产物的抑制作用; 3)浓度低,不能维持生命代谢。
(三)有机物间的相互作用 互不影响、促进作用、抑制作用(顺次利用)
1. 多基质同时被利用 2. 一种基质促进第二种基质的降解 • 甲苯促进假单胞菌对苯、二甲苯的降解 • 易降解物质的添加增加微生物浓度 3. 一种基质阻碍另一基质的降解 • 抑制作用 • 顺次利用(sequential use ):一种基质的分解只发生在另
第二节 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生物分解性与浓度的关系 有些有机物在浓度低时可以降解,高于某一浓度时不 能降解(产生抑制作用)。
-
S
-
sz
S
毒性较大的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需稀释。
抑制浓度
(二)共代谢现象
单独存在时不能被降解,只有在其它物质被降解时才能被
降解的现象。(不能作为能源或碳源的化合物的代谢)
减慢 Cl
4)甲基分支越多越不易降解 H -CH3 > -C-CH3 > CH3 CH3 -C-CH3 CH3
5)脂肪族:分子量越大越不易降解 6)芳香族<脂肪族(小分子) 7)复环芳烃中环越多越难降解 polycyclic
8)好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与厌氧有时不同
9)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性预测
物理化学性质~生物降解性/QSBR (Quantitative Structure 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
为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物等分解产物和微生物细胞。
细胞物质(微生物的生长) 生物分解后的去向 分解产物(CO2、小分子有机物等)
污染物、细胞构成物 C、H、O、N、P、S、 矿物元素、维生素等 能 源 有机体分解(内源呼吸) 微生物体 合成 生物污泥 分解 能 + 分 解 产 物
CO2、H2O、 NH4+、 NO2- NO3- 、 SO42-、 PO43-、H2、N2、H2S、 CH4、乙醇、有机酸、 硫醇等简单化合物
反应中的亚硝酸、硝酸、硫酸和磷酸可与水中的 碱性物质作用,形成相应的盐类。 9
4、厌氧反应概括如下: • C → RCOOH(有机酸)→CH4 + CO2
• N → RCHNH2COOH → NH3(臭味) + 有机
酸(臭味)
• S → H2S(臭味)
• P → PO43•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 好氧分解(后续)
2、本质性生物分解试验
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性质。
方法:通常在最有利于受试化合物分解的条件下 接种浓度较高,试验周期长,尽可能的添加各 种必须的营养物质等。因此在试验中得到良好 分解效果的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不一定能够
进行。使用的微生物通常讲过事先的充分驯化,
分解。但是,在该试验中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化
件下,也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在自然 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属于这一类。
7
• 兼性微生物的代谢:DO>0.2~0.3mg/L条件下:好氧代谢 DO<0.2~0.3mg/L条件下:厌氧代谢 • 一些好氧微生物(好氧细菌,球衣细菌、真菌等)能在微氧 环境(DO接近于零)中生长。因此在微氧环境中占优势的 微生物常常是好氧微生物。
• 二、有机物的好氧生物分解
微生物 细胞增长 有机质+ 微生物+氧 CO2、H2O、SO42-、NH3、 PO43-等 +能量
随水排出
热能释出
1、有机物氧化和细胞物质合成的反应:
CXHYOZ+(X+0.25Y-0.5Z)O2 XC O2 +0.5H2O+Q
2、细胞物质的合成(包括有机物的氧化,并以 NH3作氮源)
O
O
B : NH2 , OCH3 , OH , C OH , C O
能使降解性降低的基团称异源基团。(xenophore) 2)异源基团数目增加,降解性越差。 OH OH OH Cl Cl Cl Cl
Cl
Cl
3)异源基团的位置对生物降解性产生显著影响。 OH OH OH Cl 加速
△X=a △S-Bx
△X表示新生长的细胞物质(Kg/d) △S表示所利用的食料(基质),即去除的BOD5(Kg/d) X表示构筑物内原有的细胞物质(Kg) a表示合成系数 b表示细胞自身氧化率或衰减系数。 a和b的值可通过试验确定如下: 将式两侧各除去X,得:
△X/X= a △S/X-b △S/X为横坐标, △X/X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即
合物,可以认为其在实际的环境条件下也不能
被生物。
(二)生物分解模拟试验 目的:评价有机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河流、湖泊、土壤中 的生物分解性。 关键:尽可能地在接近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 分解试验。
(三)有机物生物分解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受试有机化合物
易生物分解试验 分解性 良好 在环境中易生物分解
a,纵轴上的截距为(-b)
就活性污泥来说,可用其挥发部分代表微生物、 曝气池内挥发性污泥量可作为X代入式中;此外,池 中所增加的微生物细胞的量可假定大致等于所排放的 剩余污泥挥发性部分的量。 对于生活污水和性质与之接近的工业废水,a一 般可取0.05~0.1,b可取0.05~0.1;污泥泥龄长,a值 取小,b值取大;污泥泥龄短,a值取大,b值取小。
产酸细菌的作用
甲烷细菌的作用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
18
不溶性有机物 水解胞外酶 可溶性有机物 胞内酶产酸菌
酸 性 发 酵 阶 段
细菌细 胞
脂肪酸、醇类、 H2、CO2
其它产物
内源呼 吸产物 细菌细胞
胞内酶产甲烷菌
CO2、CH4
碱 性 发 酵 阶 段
图 1 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
有机物
I
发酵性细菌
脂肪酸、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