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以真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4班廖文丽

背上文化的行囊,他跋山涉水,又岂只是为了观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余秋雨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醉者,他醉于文化的酒味中。

余秋雨先生又是一个十足的漂泊者,“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文化苦旅》自序)停停走走,让笔墨渗透人生的回忆,追逐历史的厚重,以及显现文学的气质。落笔尽是苍老的文字,却又还了心灵一份真实的感悟。

烟尘散去,便是最沧桑的历史。

跋涉在望不尽边际的沙漠中,干寒单调的色彩却散发出历史的气息。余先生说这是中华历史的荒原,有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这已不仅是一个文人的情怀了,更是一个探索者的悟性。一个穿梭在博大的土地上,探索着历史的真实和生命的过程的文客,也便落笔厚重了。

我读《文化苦旅》的时候,总感觉被真实的历史刺得生痛。敦煌的悲哀,乃中国历史的悲哀啊!那种凄凉,在圆明园的殒落中张显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想到了阿房宫,项羽的那把火,烧掉的岂止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更是人心啊!王道士卖掉的岂止是文物,他卖掉了他的良知,卖掉了历史的一部分。那座道士塔写满了历史的残缺,写满

了人性的罪恶。

以前总不理解世人为什么要留着这座塔。现在倒想通了,它必须立在那里,以提醒那些流毒聪明的人不要再重蹈历史。中国人是健忘的,这是一个让历史颤巍巍的所在。正如鲁迅先生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就要降临了吧。历史不能被尘封啊,也是该留点事物,来提醒善忘的中国人了。历史的历程,便是最好的救世主。

灵魂停驻在沙漠里,轻轻的啜泣,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颤抖。沙尘漫过无尽的苍野,聆听历史的足音,只是那种混沌的感觉让人难以持久地睹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直视它,为了心安地开启下一个旅程。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的,在新的出发前,我们必须看懂真实的历史,即使那是最残忍的历史。

司马迁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历尽千辛万苦仍不悔,终于造就了史学的丰碑。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看懂历史的真实并非仅是史学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必须具有的意识。抛开繁华下的虚幻,我们必须学会在历史的前进中看清方向。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世人所向往的盛世。那不是历史的偶然,是绝对的必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宗能摒弃历代君王的唯吾独尊,而礼贤下士,立足于现实,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便留下了千古明君的英名,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看清真实历史的必要。不为了赞美或批评

前人,只为了不重蹈历史的悲剧。

作为一个文客,余先生又只有用文章去挥霍心中的沉重。连温柔如水的苏州也变得厚重。

当读于《白发苏州》时,我竟心里发凉。经历了2500年风雨的苏州城,真的会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中?

不,这太残忍了!一切都过去了,但一切又留下了痕迹,我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读懂苏州城的价值。“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烦意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抚得平平展展。”(《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是啊,历史需要像苏州这样的地方,去承载它隆重背后的宁谧。

中国人离不开苏州城。快节奏的生活拍子,带给我们的只是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带给历史的只是冠冕堂皇的赞美。当真实的历史沉淀下来时,我们又还有多少资本去承接前人留给我们的精华?

如今,快餐文化比比皆是,但它始终是支撑不了整个时代的。文化需要苏州这样安静宽容的胸怀去承受它的厚重。

“是无数的历史寂寞,铸就了强悍的历史承传……且把现代的繁盛看成可以对之拈花一笑的大法会吧,承受过历史之神的文化灵魂,最终还要归于冷清和沉潜。”(《文化苦旅》家住龙华)

余先生对历史的探究,并非像史学家那样顽固,便多了文学的情怀。但是,他又能穿梭在时间的隧道中,将沉寂的历史一一从黄沙之下寻觅出来,安插在他的文章之中。这便是一个文学家的高明吧!

随着余先生重游一遍荒荒大漠,读懂他苍老的文字后沧桑的历史吧。不为了在写作上有多大的造诣,只为了还历史以真实。

将自己心灵的壁画出卖,外者又怎能轻而易举地牵走那批批文物呢?

王道士、李道士、张道士……一个个道貌岸然的道士,将中国的历史打入了地狱,而麻木的中国人却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外人得意,这又是历史的另一大悲哀。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的王道士,在将中国的精华拱手相让外者!停停走走,走过废墟,又走进了废墟,。

“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文化苦旅》虚墟)

中国人向来不愿在心灵深处留一片废墟的,总觉得那样的人生太悲剧。所以,中国人历来喜欢大团圆,认为生命不能承受太多的重荷。但是,中国的历史又充满了悲哀。中国人就像自娱自乐,找无数个借口忘掉过去,又一次次掉入同一个坑。

余先生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汶川地震是自然惩罚人类的悲剧,但与此同时,他又赐予了人类无尽的力量。在悲痛中沉着地微笑,对着悲哀微笑,于是生命的酒香越来越醇。

想必余先生也拾起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吧!但是,穿梭了如此多的历史,他又不得不将笔端蘸满历史的深邃苍凉,挥洒在人生的纸张上。这是一个文学家的良知。

置身于余先生的行文之中,我又感觉到了生命必须承受的重荷。余先生在《三十年的重量》里说过:“小事小桩,但细想之下,百味皆备,只能莫名地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叹,感叹人生的温馨和苍凉,感叹岁月的匆迫和绵长。”

人生的温馨,总让人特别怀念。我不由想起了电影《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那么单纯的一句“再见”,却让我泪流满面。我们何曾再记起幼儿的伙伴?

人生的炎凉,又是那么的让人寒颤。小悦悦的死亡,在扣问一个国家的道德。那么幼小、童真的生命,就被人世的炎凉所辗踏得鲜血淋漓。并不能杜绝这种炎凉,但至少从中感悟点什么吧!

当生命用这些温馨和炎凉装饰好时,你会发现,这种生命才是最清醒的生鸣。因为有欢乐,也有苦涩,便有着时常回首,却又不陷入回忆;因为有希翼,有限制,便有着向前的动力,却又不脱离实际;因为有风雨,也有日光,便有着经历岁月的沧桑,也有着超乎沧桑的活力。

这又让人想到了余先生笔下的那些漂泊者,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有怀念,有向往,同样他们也有回家无亲人的悲哀和不被人理解的无奈。这便使他们更清醒地看待生命,看待人生。

我们不要漂泊者,也不一定有他们站在荒荒大漠中,站在敦煌壁画前,站在苏州古桥,站在天一阁里,站在西湖断桥上,听余先生娓娓道来。

行行止止,我站在了心灵的钟磬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