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前言

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评价

2.1 区域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近场区构造

2.5 厂址稳定性评价

3、厂址岩土工程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岩土特征分析及场地地基评价

3.4 工程抗震评价

3.5水文地质条件

3.6两方案岩土工程条件对比

4、取排水构筑物

4.1取水构筑物

4.2排水口

4.3循环水管

5、贮灰场及筑坝材料

5.1贮灰场

5.2筑坝材料

6、结论与建议

1、前言

(略)

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

2.1区域地形地貌

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高丘陵和谷地,总体地势上,漳平以南地区略高于漳平以北地区。区内一般山峰高程多在500-1500m,三尖山海拔1415.4m,为本区最高峰,其次是笔架山(1374m)、大仑山(1364m)和仁佳山(1086m)等。中部为九龙江呈北西西向转为近南北斜贯全区,曲流宽谷与急流峡谷相间,峡谷河床及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多呈现“V”字型谷,山坡陡峻,为中等切割构造侵蚀山地。区内水系发育,大体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九龙江,新桥溪、双洋河和雁石溪在西园汇合入九龙江,沿河有一些宽谷和冲洪积山间盆地。

2.2区域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迭—三迭系(统称为前侏罗系)、侏罗系、第三系—白垩系、第四系及侵入岩。现简述如下:

(1)二迭—三迭系:区内分布广泛,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或灰黑色粉砂岩、硅质粉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石英砂砾岩及煤层等。

(2)侏罗系:区内分布广泛,为继承性陆相山间盆地的碎屑沉积和沉积—火山喷发岩系组成。侏罗系下统、中统系山间盆地含煤碎屑物沉积,侏罗系上统为陆相沉积—火山岩系组成。主要由灰色粉砂岩、石英砂岩、泥岩、砂砾岩和陆相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等组成。

(3)第三系—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下白垩统为一套红色粉砂岩、砂砾岩组成,上第三系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组成。

(4)第四系:第四系主要是冲洪积堆积和残坡积堆积,冲洪积堆积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漫滩、九龙江两岸堆积阶地上,为砂质粘土及砂砾石。残坡积堆积分布于坡地和山包,为粘土、壤土夹碎块石等。此外在陡崖峭壁下分布有崩塌堆积,多为块石。

(5)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岩类等。

2.3区域构造

2.3.1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厂址区域地处华南地块的武夷-戴云隆褶带,东南角跨及台湾海峡沉降带。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和闽西南拗

陷带的交界线附近,根据厂址附近的岩石建造,认为厂址处于闽西南拗陷带一侧(图2.3.1)。

闽西南拗陷带位于福建西南部,政和-海丰断裂带以西,自古生代以来,该带发生大规模的拗陷,沉积了巨厚的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并在各构造运动中形成强烈褶皱构造。

区域构造总体轴向为北北东向,同时在区内存在南岭纬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以近等间距形式斜穿本区。

2.3.2区域新构造运动

区域的陆域地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总的活动趋势是在总体抬升基础上间歇性升降活动为特征,海域部分以沉降为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差异、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温泉、地震活动等特征,区域可划分为台湾海峡沉降区(Ⅰ)、武夷-戴云隆升区(Ⅱ)(图2.3.2)。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升区。

图2.3.1福建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据福建省地质志)

(1)台湾海峡沉降区(Ⅰ)

本区介于台湾岛弧与大陆之间,基底为大陆型地壳,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厚达数千米。区内断块性质的隆起与凹陷较为发育,北部为隆起地块与盆地相间,中部

7级。在澎湖为澎湖隆起,南部为盆地。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最大地震达21

列岛见多次玄武岩喷溢。

(2)武夷-戴云隆升区(Ⅱ)

本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除局部的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以间歇性上升为总趋势。由东向西又可分五个二级区:工程场地位于闽东沿海断块差异上升区(Ⅱ1)内。该区主要为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展布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区为特征。其东侧以滨海断裂为界,西界为宁德、永泰、南安一线。该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总体呈缓慢的抬升状态。由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在第四纪早期断块差异性活动,导致该区不同断块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活动,因而,形成了本区的地貌景观具有条带状的展布特征,即在区内从西向东,存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沿海岛链带有序排列的特点。同时在多组断裂相汇的构造部位,往往发育了第四纪断陷小盆地(如泉州盆地、漳州盆地等)。但该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之后断块差异活动现象已明显减弱,形成沿海地区广泛土壤化的红土台地和平原,表明该区地壳趋于稳定。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除某些断陷小盆地具有继承性的微弱活动外,绝大部分地区仍

4级地震,最大为1185年然处在缓慢的抬升状态。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M≥3

漳州盆地的216级地震。

工程场地位于中段的差异上升区内。该区北起福州盆地北缘,南致漳州盆地南缘、厦门海沧一线。区内红土台地广泛分布,多由深厚的风化残积层所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很深,台地多呈微波状起伏,其上广泛发育着浅而宽的拗谷,切割轻微,显示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长期间歇停顿,并具有上升缓慢和上升幅度不大的特点。

2.3.3 区域主要断裂活动性

对工程场地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以及近东西向漳平-莆田断裂带(见图2.3.2)。现将区域主要断裂构造简述如下。

2.3.3.1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1)滨海断裂带(F1)

该带为沿海隆起区与大陆架盆地间的边界断裂。在福建沿海大致沿40~50m等深线附近展布。断裂总体走向40~50°,倾向南东,倾角70~80°,总长大于350km。根据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料,滨海断裂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