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文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古文观止》
【摘要】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1694) ,两个并不怎么知名的学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自先秦至明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题曰《古文观止》。
大概连编选者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作为散文选本,在其后三百年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古文范本,其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选著。
【关键字】古文、吴乘权、选编
一、名称源由
所谓“古文”,从字面看,凡是古代的文章都是古文,但自唐宋以来,“古文”却有特定的内涵。
这事还得从唐代以韩俞为主要代表的“古文运动”说起。
按照韩愈的理解,是要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浮艳文辞,恢复先秦两汉浑厚质朴的文风,所以称为古文。
所谓“观止”,是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季札观周乐的故事( 《古文观止》卷二已选)。
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至舞《韶箾》,认为尽善尽美,已到极致,因而赞叹道: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后世即以“观止”二字形容事物已经好到极点而无以复加。
因此,所谓“古文观止”,意即古文的最优秀选本。
二、流行原因
清代的古文选本众多,徐乾学等奉敕编选的《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前者有帝王背景,后者属桐城派的选政,如果说这两部古文选本难以普及流传是因其部头过大的缘故,那么,如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谢友煇《古文赏音》、胡玉史《古文广注》、董汉策《历朝古文选》、余诚《古文释义》等,都属于卷帙相差无多的中型选本,在衡量这些选编者皆属人微言轻的布衣百姓的平等条件下,何以《古文观止》一枝独秀呢?
鲁迅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 ) 有论者认为《古文观止》之所以三百年流传不衰,完全得益于操选政者的如炬目光。
《古文观止》十二卷,按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的次序选文二百二十二篇,长者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短者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可谓细大不捐;论辩者如《晁错论贵粟疏》,沉痛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可谓应
有尽有。
然而这并非是二吴沙里淘金或另起炉灶的持择结果,而是参考了前人的各种选本并加以集中归纳的。
对此,二吴并不讳言,其序有云: “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集焉云耳。
集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
”其《例言》亦云: “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学相传即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
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
”所谓”选者的眼光”在此已完全转变为选者的集中概括与删繁就简的操作了。
而对于二吴抄袭与否,学术界最痛惜莫过于对金圣叹的《才子必选古文》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年出版张国光点校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此书之成,早于《古文观止》三四十年,其《前言》有云:“《古文观止》选编的绝大部分文章与《才子古文》雷同不说,这个选本中的许多思想性较强,艺术分析较为细致精到的评语,往往也是从《才子古文》抄过来的。
”甚至将《古文观止》的选编者骂为“拙劣的文抄公”。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是一位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文人,如他批评《西厢记》与《水浒》,繁琐处往往三言两语,即画龙点睛;细微处一经点厾,便如颊上三毛,倍见神采。
无论识力或文采,二吴皆非金圣叹的对手,然而二吴勤能补拙且转益多师,正可弥补其不足。
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当非蒙学之书又因其遭遇”哭庙案”而身首异处,其书难以广泛流传,不难理解。
《古文观止》能于众多同类选本中脱颖而出,就其文化品格而论,自有其必然性,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幸运”的偶然因素。
首先,《古文观止》的书名较为吸引人,典雅而不晦涩,远较《古文赏音》、《古文释义》等取名响亮,这就有了接受基础。
其次,有做过封疆大吏的高官吴兴祚为之作序,起到了招牌作用。
再次,康熙以后,吴乘权所编《纲鉴易知录》刊刻以后,作为历史编年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逐渐风行,难有取代者,读者爱屋及乌,自然于其所编《古文观止》也青睐有加。
其他因素如选文篇幅适中,评注钩玄提要,便于习举业者揣摸领会;不避《北山移文》、《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等骈文入选,有益于视野的扩大;清代人口增加,从事科举的读书人日趋扩大等等。
这些因素都为《古文观止》创造了广泛流行的条件。
再者,清代八股文废止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较科举制的寿终正寝尚早三年。
作为学习八股时文的参考书《古文观止》却因基础广泛而重获新生,成为联系新、旧两种文化的津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成为文坛利器,但历史的难以割断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学习古文,涵泳于典雅的语境,仍为世人之精神需
求。
书商为涉利,就将《古文观止》作为一种知名品牌保存下来,而其文化品格也就此得到提升,从雅、俗之间的尴尬处境跃迁于雅文化的殿堂。
民国十三年( 1924) ,吴兴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问世,补《古文观止》所未收之清文一百七十馀篇,借重者正是这一品牌意识。
而《续古文观止》的刊行,无疑又反过来加强了《古文观止》权威性,于是这部古文选本直到今天仍然为世所重视,被各出版社不断刊印,成为占据图书市场的常销书。
历史机缘造就了《古文观止》这一图书知名品牌,我们今天就应当爱惜它,维护它,让它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具体内容
本书中所选的古文,以古代散文为主,也选了一些韵文骄文。
古文是古代文章的意思,但偏重于韩愈所提倡的古代散文。
所选包括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先秦时代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按照文体来看,倘就有韵无韵来分,本书选了韵文十三篇,其他都是无韵文。
韵文中的《楚辞·卜居》和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通过两人的对话来写,用韵语,写得生动,有思想而富情韵。
又有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赋都是“极声貌以穷文”,工于描绘。
描绘中或用韵语,但与诗不同,或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本书中的无韵文,有记事的,如《曹判论战》;有记人的,如《屈原列传》;有议论的,如《贾谊过秦论(上) 》;有寓言,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等等。
本书所选的文章丰富多采,篇幅大多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的名篇。
从《古文观止》可以学习古代散文写事、写人、写景的长处如《曹判论战》,有对话,有叙述,对话中有议论,有说明,从议论和说明以及行动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是历史,又是文学,既写了战事,又写了人物。
这种文章的写法,是不是可以供写作新闻报道的借鉴呢! 再象写劳动人民.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写他种树的经验,“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这里总结他的种树经验,写得全面深人而细致,这是深人调查研究所得。
这可以作为怎样报道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生产经验的借鉴。
再象写游记,如柳宗元《钻姆潭西小丘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
者,若熊署之登于山”这是写石头,用生动的比方来,写出它们的特点,是特写。
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视其蓄,则溶漾纤余”、“迩延野绿,远混天碧”。
这是总起来形容,写那里的树和水,给人什么好印象,近看怎样,远看怎样。
从本书中还可以学习各种修辞手法。
著名作家用的修辞手法往仕变化多端,给人启发。
如杜牧《阿房宫赋》:“廊腰漫回,檐牙高啄”。
回廊象绸子的回绕,檐牙象鸟嘴的向上啄,这是一种比喻,先讲事物,再讲比喻。
再如苏轼贯前赤壁赋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是散句,不押韵。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就对偶而押韵。
象这样从古文中吸取文采,用到写作上去,来增加文章的力量与文采,也是借鉴的一种。
四、欠缺之处
《古文观止》一书的缺点是,选了不该选的文章,而有些该选的名篇并未选人。
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文章,本是少年应试文字,并不好。
再有本书所选,象张云章《古文关键序》里说的:“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
”其所以多选论文,原是便于学习考科举时做策论用的。
这就造成本书选文的一大缺点。
所选《左传》对于重大战役像《城蹼之战》等都未选。
选韩愈文,不选《张中垂传后叙》。
选柳宗元文,不选《段大尉逸事状》。
就是游记,也选带有些议论的,像柳宗元有名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夜家渴记》,专门刻划景物的都未选。
再像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先批事略》,抒写感情,描绘景物,真切动人,本书都未选,却选了他灼《沧浪亭记》,也是看中了它有议论。
这本书虽有不少缺点,但由于它选了不少为人传诵的名篇,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散文还是有它的借鉴作用的。
结语
对《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的生平我们了解的很少,据《嘉庆山阴县志》,知他们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吴楚材,名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康熙三十三年同他侄子吴调侯一道编选了《古文观止》。
因病废而读书,竟然学问丰富,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学者。
从《古文观止》的选篇和书中的评注,可见其
确有见地。
三百年来,《古文观止》对后人嘉惠无穷,使无数的文人得以了解历代古文的概貌,并学会写作,功绩何其巨大;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书仍不失为很好的选著。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63年版
【2】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
【3】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