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及其作品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简史专业课论文
课程名称:设计简史
专业班级:艺术设计学120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三年四月
【目录】
·一、简介
·二、生平
·三、建筑风格
·四、建筑理念
·少就是多
·流通空间
·全面空间
·五、风格改变
·六、获得荣誉
·七、代表作品
·八、参考文献
·九、认识及结论
·十、致谢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及其作品简析》一、【人物简介】
密斯·凡·德罗,德国人,(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
尔·密斯,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二、【生平】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童年的时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维希·密斯。
青年时,他在父亲的雕塑店里工作,后来搬到柏林加入了Bruno Paul的工作室。
接着1908年到1912年间,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
彼得·贝伦斯的工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是否能够结合的一些看法。
青年时的密斯已经是一个慎重、沉默的思考者。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些设计的天份之后,就决定将原先的名字之后,加上了凡德罗姓氏,而舍弃了原先平凡的玛丽亚、蜜夏埃尔等字。
凡德罗这个姓氏的拼写模仿贵族的姓氏。
改名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
为德国的上流阶级设传统德国建筑与室内设计。
当时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
特别是卡尔所惯用的宽广比例、立方体容量般的设计手法,还有散布的、折衷的经典空间配置,让密斯感到到
这是一个建筑世纪的转折点。
密斯设计的椅子
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密斯·凡·德罗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建的德国馆仅存在5个月,没吸引很多注意,但被拆除25年后被誉为大师杰作,于1985-86年间在巴塞罗那重建。
[1]他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三、【密斯的建筑风格】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
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
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
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
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
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用他的话说“细节就是上帝”,这归功于他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
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
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密斯并不是特别关注装饰原料的选择,但是他特别注意室内架构的稳固性。
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
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密斯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
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
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
四、【密斯的建筑理念】
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筑。
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
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
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一下子从满眼繁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密斯“少就是多”的原则】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与此相类的还有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
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
·【流通空间】
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
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有趣的是,在西方,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
与二十世纪其他三位建筑大师中的赖特不同的是,密斯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
但"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
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在稍后于德国馆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详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全面空间】
或称为"通用空间"、"一统空间"是密斯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从"流通空间"中发展而来的.在"流通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当我们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空间整体.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式.这就是"全面空间"了,我无从推断出密斯是否也象我这样从"流通空间"得到"全面空间",但也许我可以试着
寻找大师的足迹.与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不同的是,密斯认为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今天他要这样,明天他又会要那样,而建筑形式可以不变,套句中国古话,就叫"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可以在其内部随意改造,那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了。
1950-56年密斯在伊里诺理工学院的克郎楼中非常清晰的表达了他的这种想法,在120m*220m的长方形基地上、克郎楼的上层是可供400人同时使用的大空间,包括绘图室,图书室,展览室和办公室等空间,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来分隔.克郎楼正象起名字--crown(皇冠)--一样,精致典型但很不实用,据说很少有人愿意在其通透的大玻璃墙内学习和工作.从这点说,克郎楼是失败了,但其体现的"全面空间"思想,却是二十世纪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五、【密斯的风格改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
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
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波尔诺(en:Brno)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en:Villa_Tugendhat)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六、【密斯获得的荣誉】
英国皇家建筑协会金牌奖(1959年)
美国建筑师协会金牌奖(1960年)
柏林艺术奖 (1961年)
自由代表奖章美国 (1963年)
德国联邦金牌奖 (1966年)
七、【密斯的代表作品】
艾洛伊斯·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1911年)
里尔住宅佩尔斯住宅
黑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
黑尔街住宅坎丕勒住宅(已毁)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1926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1925-1927年)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1928年-1930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8-1929年)
巴塞罗那展览会德国馆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诺伊州,(1946年-1951
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范斯沃斯住宅
湖滨大道860号和880公寓大楼(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国,(1952-1953年)大会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1954年-1958年)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
八、【参考文献】
《密斯·凡·德·罗》——荆其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设计理论终身教授(中国青年出版社)。
《设计艺术历程》——杨先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人民美术出版社)。
九、【认识及结论】
艺术设计是一项具有审美要求和功利目的的造物活动,因为具有审美性和功利性,所以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设计灵感源于生活,同时设计又反作用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艺术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它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致谢】
感谢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教导和关心,很高兴和您一起学习和探讨,让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由于我学识有限,在以上论文中存在诸多不足,请老师教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