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杂艺“鸟哨”
——原始的狩猎工具、现代的文艺样式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地区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随长江流域移民入迁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曾是该地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

2006年,我们在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鸟哨所依附的生产习俗已完全消失,沿海一带仅剩东南角芦潮港区域还存在一些老艺人,于是以该镇普查小组为主,进行了一年多的专项普查。

先后采访4个村8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4次。

其中传承人有第二代的袁雪官、董阿林、黄富根;第三代的袁菊平、董佰官、黄野弟;第四代的朱德龙、朱明龙等12人。

普查小组对被采访人员的口述作了记录,绘制了该技艺的传播路线图和传承谱系图,又于2007年3~5月,调查并拍摄了专题片《摹鸟短笛》、《鸟哨》。

芦潮港镇全境18.53平方公里,划分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和海塘、滩涂相接。

这里的滩涂、湿地,是我国沿海侯鸟南迁北飞的必经之地,广阔的芦苇塘更成为大批野生鸟类栖息的宝地,其种类不下40余种。

根据先成陆后筑塘的原则和史料记载,芦潮港镇沿海各村陆地形成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筑彭公塘)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筑人民塘前身李公塘)之间。

其时,已有崇明、启东等地农民迁入居住,垦荒种地。

但土地盐碱重,产量极低。

为维持生计,有的农民开始利用滩涂、野生资源半农半猎,逐渐形成以捕鸟为生计的群体,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诱捕鸟类的手艺。

其中,引之于长江流域诱捕鸟兽用的骨哨而改良转化的鸟哨技艺应运而生。

鸟哨的吹奏原理和作用,与在河姆渡发现的我国古代的骨哨很为相似。

骨哨是古代人们将动物骨头中间挖空后制成的一种多孔笛子,可以吹奏出兽类和鸟类的叫声,是古人引诱猎物的工具。

而鸟哨也正是捕鸟人用以模拟鸟的叫声进行捕鸟的一种工具,且经不断改进而实用精良。

其技艺是子承父技、世代相传,传承范围相对较小。

清末民初,鸟哨已广为应用,在春秋季节是一种捕鸟的生产工具,平时则是一种娱乐工具,形成了该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

至解放前后,该生产习俗已达高峰,境内已有捕鸟者达30余户、70余人。

鸟哨为竹质材料,制作简便,取材方便。

用长约8公分,直径约3.5公分带节小竹管制成,管内径1.5-2公分,带节一头封闭,近处开一小方孔,一头于4-5公分处削成斜口,斜口上方留一长2-3公分,宽0.5公分吹嘴,吹嘴中间挖一细孔。

制成后用盐卤浸泡数周、数月不等,浸泡时间愈长愈好。

使鸟哨色泽鲜亮,坚而不裂,音色清亮。

老艺人黄火根制作的一只鸟哨,制作精细,已有60多年历史,仍然音色清越,视为至宝。

鸟哨吹奏时,音色清亮、高远。

艺人口含竹笛,用舌舔吸笛嘴,随意控制气流音量,时而高亢清越,时而尖细嘹亮;或凄迷低徊,或悦耳高旷,摹仿真鸟鸣叫极为相似,真假难辨。

摹仿鸟类多。

一般艺人能模仿20余种鸟的鸣叫声以及10余种其他相近的鸟啼声,技艺高超者能模仿近30种野鸟鸣叫声,甚至能招引百米高空飞鸟。

据研究,能用竹木制作的哨子,古往今来,一般只能一哨一音或一哨几音,一支小小的竹哨可吹奏出几十种野鸟鸣叫声,在全国实属罕见。

鸟哨能直接模仿的野生鸟类品种繁多,主要有老鹳嘴、小鹳嘴、直嘴、翠沙鸟、黄鹑、花棋嘴、红脚鸟、千鸠鸠、青呆郎、摇小柱、水碧溜、小湖鹑、花盖、山哑雀、麻沙鹏、沙大头、小嘴将、海燕子、桃花将等20余种。

技艺传人高手能识别野鸟名,根据不同鸟类及雌雄,可吹成一问一答,状似人鸟对话,以召引野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该生产习俗逐渐消亡,捕鸟群体随之消失,鸟哨已失去生存空间,制作和吹奏技艺已无所传播、传承而濒临危亡。

如果不加以保护,不久以后,将消失民间。

虽然鸟哨已不再成为捕鸟的生产工具,但它的许多功能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可转为民间文化活动时的技艺表演,也成为鸟类科研机构引鸟、捕鸟、放飞的辅助工具,或成为卫生机构为预防禽流感而引捕
野鸟样本进行病毒检测的辅助手段等。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鸟哨成为一种旅游产品资源,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鸟哨的吹奏有诱鸟召鸟功能,可成为鸟类研究的辅助工具。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鸟类研究专题小组王天候等专家老师,每年都到南汇芦潮港观察研究长江口留鸟种类、数量,侯鸟迁飞时间、飞行路线。

每次都要原庙港村5组袁菊平等人用鸟哨引鸟捕鸟,或制作标本,或打上脚环标签后放飞观察。

袁又多次将捕到的带有脚环标记的野鸟寄给研究小组,双方配合默契。

捕鸟,是为了科研;科研,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鸟类。

1992年春节,松江、宝山、南汇3县电视台举行春节联欢活动,南汇县文化馆和袁菊平一起编创的一首由鸟哨吹奏的乡土乐器吹奏
曲《海鸟催春》应邀参加演出,大受欢迎。

从此,鸟哨作为民间文艺,走上了表演舞台。

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鸟哨传人朱德龙、朱明龙、黄野弟、黄富根、袁菊平等人曾4次随镇文化服务中心送戏下社区演出;3次参加全镇重大文化活动演出;5次参加区级相关活动演出。

鸟哨技艺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目前,鸟哨制作和吹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1、朱德龙,男,1949年出生,现为芦潮港镇动迁办办事员。

10岁始随父朱连兴学艺,能吹奏二十余种鸟类叫声,传艺于子朱军,一家五代都有一手制作、吹奏鸟哨绝技。

90年代初停止捕鸟后,积极投入为社区居民进行文艺表演活动,受到好评。

2、袁菊平,男,1960年出生,现为芦潮港镇交协管员。

12岁随父袁雪官、祖父袁才林学技,15岁已掌握了制作和吹奏技艺,能吹奏出近二十种野鸟叫声。

80年代后期,成为华师大生物系研究小组特约工作人员,为科研服务。

1992年起,其技艺为文艺服务,多次在区级重大文艺活动中献演,受到欢迎。

鸟哨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的。

鸟哨的生产习俗消失后,至少还有六个方面的功能价值可为当今社会服务和应用,其植根于民间,服务于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厚的意义:
1、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作为捕鸟业重要工具和技艺,是一种特有群体的生产习俗,为我们研究古人狩猎的生产习俗提供历史的研究价值。

能论证原始的骨哨不单纯是娱乐用品,而确实是一种生产工具。

2、作为一种演奏技艺,其精湛的吹奏技能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民间技艺的艺术价值,具有艺术欣赏力。

其独特的文化娱乐效应,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具有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功能。

3、可作为训鸟和科研的工具、手段。

鸟哨的吹奏极具摹仿力,公园、动物园、鸟类研究机构,都可作为召鸟、训鸟和对不同鸟类生存状况研究的直接帮助。

4、可人鸟对话,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尤其在一些湿地保护区可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可作为招引鸟类栖息的环保工具和保护鸟类的手段。

5、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疾病,作为协助医疗科研单位检测活鸟的辅助工具,有着积极的应用作用。

6、作为一种休闲游艺玩具,竹制鸟哨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游戏品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鸟哨制作简便,一般吹奏也不难,在桃花节等节庆期间或旅游场所,除参加演奏外,作为旅游嘻戏纪念品,或赠或售,意义和价值倍增,具有文化市场的开发价值。

另外,当今社会的一些重要电力、电信设施场所,鸟类应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构成重大威胁。

如能在这些设施场所用鸟哨进行驱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值得一试。

鸟哨技艺是扎根于沿海地区的文化现象,世代相承,具有鲜明的南汇地方特色、鲜活的生活气息,真实反映了该项目的传入、存在、演变、发展。

它的制作、吹奏,看似简单,实具高超水平,是沿海农民在特定阶段的历史记录;也具有一定的群体和技艺代表人物。

而功能的演变,既是沿海人民生产生活的脉络,又是社会变革的见证。

如今,随着农村城市化和临港新城的建设,鸟哨的原始产生地已不复存在,但技艺的第三、四代传人尚在,技艺服务对象也已转化。

此项目已列入区、市首批保护名录,各级保护机构已开始着手新一轮的保护、传承。

“鸟哨”将成为具有南汇特色的、能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和和谐社会服务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南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
2009年5月15日
(撰稿:南汇区文化馆张伟强电话: 58021149 邮箱: nwzwq@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