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教你几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教你几招
现在很多家长存在着这方面的困扰。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况,十几岁了没有洗过衣服、烧过饭的孩子比比皆是,而上大学了还要把脏衣服拿回家来让妈妈洗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什么是“独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完成某件事情。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主要从:“孩子缺乏独立自主性的原因”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和缺乏独立自主性呢?我们在座的家长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性好不好?如果不好,那么您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的心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意识不到这些举动原本是错误的行为,而恰恰是这些习惯性的生活细节,导致了孩子自幼便缺乏独立自主性的锻炼机会。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
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有的孩子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妈妈则连忙推托说:“你快一边玩去别捣乱了,你这么小哪会洗碗啊?洗不干净我还得冲洗刷不说,不小心兴许还得把碗给我打了。

”如果家长的话再多一点儿,还会不停唠叨着,这碗可是从哪里买来的,可是花了多少钱等等。

家长觉得这是一种得不偿失冒险行为,所以不肯放心和放手地让孩子去尝试,而孩子又何苦呆着没事找这番数落呢?有过一两次的教训后,渐渐就失去帮忙刷碗的兴趣了,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种“我不行,我可刷不好碗”的这种不成文的意识了。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不用练,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会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也将导致孩子形成一种惰性心理,遇到问题不肯动脑筋思考,遇到事情也无法独自处理。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与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对其成长非常不利。

现在好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是从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样被捧在手心里。

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镖”,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时寸步不离,生怕
孩子跌了。

这种过度呵护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还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吧!因为孩子一旦失去这种呵护后,则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在初入幼儿园阶段时总是大哭大闹,很难适应并常常伴有焦虑心理和排斥感了。

当然,也会有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还小,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不多,能做好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等到孩子大一些了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就好。

其实,即便孩子还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或者完成很吃力的时候,我们也应多给孩子提供这样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从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因为有时候我们大人认为很辛苦的事情,可对于正处在好奇心比较浓厚的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是一种乐趣,会带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玩的心态去尝试和学习。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期。

在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渐渐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常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想试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

在3岁左右孩子要求自己做事是十分普遍的,家长应该把握并利用这大好时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从小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性格和意识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养越好。

那么,我们作家长的该如何去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
正确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方法又有哪些呢?让我们进行
进一步地交流与探讨。

1、抓住孩子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例如“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等,拥有了自我独立性的意向。

也许他们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

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不听话了!”“你还这么小能做什么?”例如有的孩子想和大人一样,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可父母觉得孩子吃得慢不说,洒得满桌子都是米粒,收拾起来更觉麻烦,为了图省事宁可亲自给孩子喂,渐渐地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吃饭的兴趣,任由等在那里让父母来喂了,如果不喂,还不吃了。

还有的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可家长有时急着出门,看孩子行动太慢,而且也穿不整齐,干脆就自己动手帮孩子穿好衣服算了。

这样,家长无形中便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其实,孩子这种最初的尝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

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孩子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以免使孩子遭到拒绝后,失去自我尝试的兴趣和好奇,反而促进过度依赖性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探索
的兴趣记得,女儿刚满一周时,几乎路还走不稳,可每次上下楼时她总要挣脱我的怀抱,要求自己扶着楼梯的护栏单独走。

我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后,陪着她一起慢慢走。

当女儿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抬头看向我时,在交汇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她满眼的快乐与兴奋,同时她也从我欣慰而又肯定的目光得到了信心和勇气。

于是,没过多久,女儿就能熟练地上下楼了。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不但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孩子这份初体验的好奇心,鼓励他单独去完成某件事,还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进行多方尝试,并传授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等。

年幼的孩子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在肌肉力量、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还未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缺乏,虽然做事情时的态度积极,但常把事情搞糟,带来些混乱,会打破家庭原有的生活秩序,这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假如因为孩子做得不好,给大人添乱便不给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全部包办代替,此后孩子会渐渐失去自己做事的兴趣,慢慢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独立自主正是由最初做事失败的经历和教训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和失误。

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

所以只有尊重孩子,让他通过不断地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才能加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
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始。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比如让孩子从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开始,逐渐学会自己穿衣、穿鞋系带、大小便等;从自己去洗自己的袜子开始,学会洗、晾晒衣服、收衣服等。

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努力和能力被肯定时,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起初,女儿向我提出自己想单独整理衣橱的想法时,我也曾一度地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持有一种观看的态度答应了。

因为女儿这么小,是否有这个能力和足够的耐性把衣橱打理好,还是个未知数。

可是,实践证明女儿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好。

看着女儿每次都是把洗干净的衣服叠整齐后,分门别类地去放在好,心里格外欣慰。

如果当时我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不给她这次尝试的机会的话,相信到现在还只能是我一手操办,自己劳累不说,女儿也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成长机会了。

所以,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则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好,更优秀。

4、把选择权教给孩子,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总把孩子视为私有,甚至以“你是我生的,我有权利把你如何如何”来训斥孩子。

我们总想以自己的体验和成长模,来塑造孩子的未来,却忽视了孩子本来只是借我们而来,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们只能引导,却不可以灌输,我们不能让孩子象我们自己,因为孩子的外延是无限的。

一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纪伯伦,曾在《论孩子》这首诗歌中这样写道:孩子--纪伯伦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驻留在昨日......可见,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有些父母因害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也就使得孩子永远也学不会选择,永远无独立自主可言了。

有些父母则能把有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并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决策和选择的机会。

当孩子的愿望与家长的期望不一致时,家长要小心地呵护孩子萌发出的自我意识,并教会孩子两个字:选择!同时还会在事前为他
提供相关信息,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告诉他,如果选择决定了,就必须负责任。

有这样一位家长,处理的就很巧妙:一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观念,决定孩子未来的宽度。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孩子,有的面对问题时会表现的犹豫不定,而有的孩子则能独到见解地来分析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5、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是怎么培养的?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

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

要让孩子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家长除了适时地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并给与及时的赞美和肯定外,还应做好榜样作用。

我们不要想当然的“当”父母,要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有责任心并让孩子喜欢。

因为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

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所以,先从自己独立自主做起,正确引
导和帮助孩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还有4件不要去做的事
一、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

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

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

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二、不要惩罚失败。

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

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

如果父母只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三、不要说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四、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
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用“稍稍地”惩罚把它挡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