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为主要标志。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
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三、1927-1949年,曲折前进(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尖锐复杂)阶段。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列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了货币发行,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屠杀又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期间,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打击,故发
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而民
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思想的准备不足。因此它的推动
力主要是来自外部(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而不是内部(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4、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而其中的重工
业更少;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间的关系
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由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而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
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逗乐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来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
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六、影响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不利:
1、资本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准备不足,缺乏通晓国际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等是思想上的障碍。
(二)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特权,限制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列强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与相互勾结。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包括封建的统治制度和封建的思想观念。
3、官僚资本的压制。
(三)其他阻碍:
1、缺乏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是:轻工业——重工业,同时有农业的发展作为支持。政治上有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而中国是先有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农业几乎没有变化,起不到支持作用。整个近代历史上,中国也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2、缺乏科学的决策。历来的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重要地位上来,使中国长期有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人才,技术成为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不能从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来制定相应的内外政策。
3、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以来长期的战争和革命,使政局动荡。
七、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近代化是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是
不能实现近代化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
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练习:
(一)15-17世纪、19世纪中晚期和20世纪中期,中国未能及时抓住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次战略性发展机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5-17世纪,中国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什么当时没有实现这种过渡?
条件: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发达,私人海外贸易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原因:明政府实行高压政策,思想专制;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2、19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应对第二次机遇的结局有何不同?简要说明其原因。
不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原因: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制度,实行了明治维新,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中国清政府腐朽,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革新和进步力量弱小。
3、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未能充分把握第三次机遇的原因是什么?
对国情认识不清,政策失误严重;国际形势紧张,发展环境不利。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
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发展两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