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栽培方式与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枣种植之枣树栽培方式与密度
选择栽种方式因栽培目的而异。在城市郊区、旅游区和距离市场较近、交通便捷的农村,一般选择生产鲜果供应市场为主要目的,进行纯枣园式集约栽种管理。远郊和交通不发达的偏远乡村和山区,一般以生产红枣、乌枣、南枣、蜜枣等干制产品为主要目的。在基本农田进行大规模栽种时,为提高农田综合经济效益,可采取枣粮间作的方式。小规模栽培,可利用四旁小块闲地,零星栽种。
根据栽种目的、品种不同,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栽培方式:
1、盆栽
主要用于观赏、兼食果实。以观赏枝叶、造型为主要目的宜选栽龙枣、大荔龙枣等曲枝品种。观赏果实为主要目的,要选择一年生枝系有很强结果能力、结果稳定的品种,如果形奇特的茶壶枣等。盆栽的盛器,可用土盆,也可用底部有排水孔的陶瓷盆缸,盛器容土量20~50千克,观果的品种盛器越大越好,使枣树有较大的土壤营养面积,生长健壮,结果稳定。盆土以肥沃的沙壤质土较好。
2、庭院和四旁栽植
这是我国各地十分普遍的栽枣方式。此种栽培方式需注意栽种密度、整形方式和控制树体过强的发育。株距一般选择3~4米,使枣树有良好的光照条件,树体的形状、大小能适应庭院内外的空间状况,不会出现密度过高或与其他树种争空间、阳光的矛盾。
3、密植园栽培
密植是提高果园早期覆盖率、增加早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已经成为新发展枣园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枣树密植一般采用南北行向栽植,株行距(2~3)米×(3~4)米,需要用重剪或树干环剥,控制树冠大小和枝叶密度。随着枣树栽培水平的提高,密植栽培受到普遍重视。密植栽培的枣树品种必须具备早实性强(一年生枝系有很强的结果能力)和树体发育较小(成龄树冠径能控制在3~3.5米以内,树高控制在3~4米)的特性。在树冠交接时,用重剪或环剥能控制树体扩展,并能保持稳定结果,而不会因重剪刺激,大量抽生无结果能力的一年生枝系,影响全树坐果,导致栽培失败。目前,适于密植的制干、干鲜兼用良种有圆铃1号、圆铃2号、金丝1号、金丝2号、金丝3号、金丝4号,鲜食良种有大白铃、大瓜枣、六月鲜、孔府酥脆枣、辣椒枣、妈妈枣和冬枣等。
若进行株行距为2米×(3~4)米的超密栽培时,一般采用南北行向栽植,此种栽培方式只能用于早实性很强的枣树品种。早实性差或较差的枣树品种,因解决不了控制树体发育与发枝影响坐果的矛盾,不能采用超密栽培。超密栽培必须进行重修剪控制树冠,利用一年生枝系结果来提高产量。选用超密栽培方式时,必须慎选品种。目前,可以用于超密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大白铃、大瓜枣、山西梨枣等少数大果鲜食品种。
4、普通枣园
此种栽培方式,栽种密度较小,枣树成龄后,行间不交接,仍有1米左右的空间通透光照,可达到树体发育较充分,结果以多年生枝系为主,产量高而稳定,而且果实大、品质优,适用于小规模集约经营优质枣的生产栽培。株行距依栽培品种树势强弱而不同。长势弱的品种如圆铃枣、金丝小枣系列品种和妈妈枣、六月鲜、大瓜枣等,一般采用南北行向栽植,株行距(3~4)米×(5~6)米,亩栽28~45株。长势强的品种,如长红枣、圆铃枣、老婆枣、孔府酥脆枣等,一般采用南北行向栽植,株行距(4~5)米×(7~8)米,亩栽18~24株。普通枣园栽植密度较小,前期产量一般较低,为克服这一缺点,提高前期产量,一般采用计划性密植。建园时,在株间、行间加种1株或整行的临时性加密树,加密树种植年限5~7年。当树体生长至行间、株间交接并发生空间、光照矛盾时,及时控制,缩剪加密树,直至伐除。
为增进枣园光照状况,栽植行向应南北设置,使每行树的两侧都能受到较长时间的直射光照,提高结果能力。长势弱的枣树高度应控制在4~5米,长势强的红枣树控制在6米以下,既可防止树体过高而降低行间光照,又便于修剪、采收和防病治虫等管理。
5、枣粮间作
枣树和粮食等作物长年间作,是我国红枣主产区的传统农作制度,具有以下优点:①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光能增加农田产量和产值。②降低风速和田间蒸发量,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③减轻干热风影响,有利于麦类作物稳产高产。④枣树宽大的行距,造就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枣品质的提高,减轻病害,节省管理投资。⑤管理较简便,适于规模化集约经营。
枣粮间作在利用日光能、土壤肥水和空间方面虽有一定矛盾,但如采用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合理规划和加强田间土肥水管理,就能解决矛盾,达到枣和间作物双丰收。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研究设计的主导原则是合理布局枣树和间作作物,既能保持粮食等作物高产,又能获得较高的枣果产量,达到大幅度增加农田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模式适于整县、整乡规
模的大面积种植,不影响农作制度和作物种类的调整。主要栽培要点如下:(1)枣树行向与密度:枣粮间作宜采用南北行向,树冠两侧和间作地,在1天内的光照量和光照时间大致接近。若采用东西行向树行南侧光照充足,北侧因树冠的遮挡,导致枣树和间作物减产。如东西行栽植,树高5米的枣树行向,北侧3.5米以内的间作地,5~10月直射光照时间缩短6~8小时,导致间作的冬小麦减产7.7%~15.7%,夏玉米减产30%左右,枣树树冠北部的坐果量低于南部20%~30%,全树产量比南北行向的低10%~15%。为此,在平原地区,枣园和枣粮间作地,枣树的行向应尽量选择南北向的,以获得良好的产量和效益。有风害的地区,可酌情变通,并每隔100~200米加设与主体树行相垂直的间隔行,提高枣树行的防风作用。山区枣粮间作,枣树种于梯田坝堰的内侧,行向随梯田走向,不强调方位。
从间作地经济效益分析,枣行距15~20米的间作优化模式,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可保持在纯粮田产量的90%左右,仍处于高产水平,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在这种栽培行距下,枣树的产量却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如金丝小枣等树体中等的品种,以株距3米,平均株产干枣20千克的产量水平计算,每公顷间作地可产干枣3000~4500千克。若行距增大,作物产量增长幅度不大,但枣树密度减小,价值高的枣果产量相应下降,间作地总体效益明显也随之下降。
枣树株距既影响枣树的密度,又影响树体发育和单株产量,因而也是影响间作地效益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树体中等的金丝小枣、灰枣3米为宜,树体较大的圆铃、赞皇大枣4米为宜。枣树成龄后,株间轻度连接,枣行呈带状群体,充分占据空间,可提高生产效益。
(2)树高和干高:树高是影响行间光照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枣树行距15米时,树高由6米每增加或减少1米,行间每天的直射光照时间缩短28分种或增加24分钟,累计直射光量减少3.7%或增长3.2%。行间如要获得同等的光照条件,树高每增加1米,行距需增加3~3.5米。从间作地总体经济效益分析,树体5~6米是最佳树高。这样既可使树体充分发育,发挥每株生产能力,又可使枣树达到较高的密度,提高间作的总体效益。
枣树干高除影响树冠大小、冠下空间大小以外,还影响冠下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枣树冠下土地的间作利用。实测结果表明,间作地枣树干高以1.4米最好,既可使树体充分发育,又可使冠下空间的光照强度达到能间作大豆、小豆、黍子等低矮耐阴作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
(3)作物布局:间作地距枣树植株的不同地带,可划分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