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发展概要
姓名:周明平;学号:6100310200:;学院班级:信息工程学院电力系统102班
摘要: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以强烈的生命热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艺术精品,这些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容了中国人深沉婉约、融于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情怀。
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关键字:陶瓷发展及特点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既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
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
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
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
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原始时代: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
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
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
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
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商、周时代: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
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
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
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
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
改良有着重大意义。
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
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期: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
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
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隋唐时期: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
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
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
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彩色瓷器的烧造。
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名柴荣)时所烧造,窑址在郑州。
但迄今尚未发现窑址,真正的柴窑器为何种相貌也众说不一。
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来描术柴窑器的特征。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的价值。
宋时期: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
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
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
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元代: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
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
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
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
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
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
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
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事。
后来进过明代清时代时期,这时主要以景德镇的陶瓷为中心,各地区兴起很多陶瓷制造。
在陶瓷的世界里,元青花是成就最高的。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鬼谷下山”——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主题画面描述了孙缤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
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
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
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这件瓷器高29.8厘米,口径21.4厘米,底径20厘米,器形不太规整,器身上有黄豆或玉米粒大小的凸起,可能与当时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泡有很大的关系,有铁斑和晕散。
其胎体莹润,胎骨浑厚,内壁不甚规整,足里微凹,三段拼接而成。
整器平口,短颈,丰肩;圆腹,腹至胫部逐渐内收,腹胫交接处直径和口径大体相同;素底,大矮圈足,较宽,较浅,圈足斜削,有明显旋纹。
它共有四组纹饰,主体纹饰为“鬼谷下山”的情景。
第一组为颈部几个连续的水波纹单元。
第二组纹饰为缠枝牡丹,叶片有大有小,有叶脉的痕迹,多则五瓣,少则三瓣,错落有致,叶片顶部细长。
叶片和花卉色泽浓郁,叶芽、枝条色泽浅淡,花繁叶密,相映成趣。
第三组为“鬼谷下山”场景。
此故事来自于元代平话,而不是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取自历史故事。
第四组纹饰为变形莲瓣纹中绘就杂宝,为元代典型的八大码画法,笔法圆润,清丽古艳,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