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论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论见性

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根本特征。为什么?我们看看六祖为印宗法师的讲解:“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就是说,禅定解脱是二法,有禅定即有散乱,有解脱即有束缚。自性即佛性,非定非乱,也无有束缚,这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门。自性能知能觉,是真菩提;自性不生不灭,是无寿之寿;自性不垢不净,是真清净;自性无为无不为,是真作为,自性无妄啊!明心见性是佛法的不二法门,是无上正法。

一禅的起源

禅的起源,应当追溯到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这一禅宗第一公案。

释迦牟尼,他的生平经历,正如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家庭地位,历历可凭,不必另加衬托,就已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世俗的生活,他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但他有烦恼,无法解脱。这世人所共有的生、老、病、死,无时不在他心头萦绕。想想目前所拥有的,转眼就会失去,哪么现在的拥有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生,生存的意义何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从王宫里逃了出来,开始了他的参访求道的工作。他到大雪山,也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参访各处仙人,学习了禅定的修法。他的禅定功夫可以达到第八层非想非非想处,这在当时修行界已经是最高的修为了。但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开始了六年苦行的生活,日食一粟!六年过去了,大道渺茫,身体却垮了。他不想大道未得身先死,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调理好身体,来到尼连禅河,洗了一个澡。好舒服的一个澡,把他六年来的积垢全部洗漱个干干净净。于是,他来到菩提树下,发誓:不取得无上正觉,不起此坐!

有说这一坐就是四十九天,也有说是七天。我想,七天就比较合理,就顺从七天的说法吧。他在这七天之中,静坐思维,考察十二因缘,最后破无明,大胜魔军,六通显发。就是此时,他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发现了烦恼的根源和解除烦恼的法方。可以说,整个佛教的教理、教法就在此时诞生了。

第七天早晨,他睁开眼睛,目睹明星,忽然大彻大悟,得成正觉,他成佛了。

他苦修了六年,不能成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也未能大彻大悟。何以一睹明星就觉悟了呢?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前六年的苦修。起码,六年苦行,锻炼了他的心志,提高了认识,

使他最终放弃了那些无益的妄修瞎炼。菩提树下静坐,也为他以后入世弘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把所悟的道融进七天静思获得的知见中去,就成为之后的三乘教法。

那么,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悟出来的是什么呢?

睹明星,直见法性,因见法性,同时觉悟佛性。法性、佛性和自性三者虽然名相不同,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这就是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佛的理由。

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同时,他又觉得,他所悟之道,不可思议,非语言所能表达,是难信之法。于是就想要入灭,只是由于天人的劝请才留形住世,从一法(佛法)分解为三乘教法,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数苦难众生。

我说了这么多,为了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见性成佛!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就是见性,也由于见性,才成佛。在此之前,并没有见性之人,也没有见性的理论,这是释迦牟尼的发现。中国的老子,他所见之道,虽然与佛的见性没有什么不同。但,就像中国古代圣人一样,注重于政治与军事。他的《道德经》大多是用道德的观点,论述治国用兵之道,以至于后人误解的多,明见的少,乃至后来竟然以“有为之道”代替了老子的“无为大道”,这真的是一重大错误啊!如果没有迦叶尊者的出现,佛教是否也会象道教一样,“法”为“教”所代替?这就很难说了。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众多菩萨、大阿罗汉,都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迦叶目睹拈花,于是见性明心,得佛心印。佛教有经、律、论三藏佛法,是佛陀四十九年的言教。此时又加了一个教外别传的正法眼,那么佛法就有四藏了。这一藏,由于是涅槃妙心,也就是自性,是无相之相,因而无法使用语言文字传播。迦叶懂得这一法,所以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睹明星,迦叶睹拈花,不需语言文字说明,也不用行为举止的传教,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悟,是一种眀觉,非言教所能传播,故此教外别传。

佛陀这一教外别传,禅宗由此诞生。迦叶传阿难,直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五代十国期间,达摩祖师来华弘法,禅宗就在中国扎了根。达摩祖师成为中土禅宗初祖,六传至惠能,禅这一文化理念光芒四射,普照中华,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性无形

现在我举起拳头,看到了吗?看见了什么?

这在古代,禅师们不会跟你明说。如果看不懂,就得挨骂、挨打!试想想,禅师是多么慈悲,拳头都举起来了,你还不懂!

是啊,古代参禅人确实太笨了,没有现代人聪明。但古人参禅,一旦开悟,就很彻底,不

会再有粘滞,从此了生脱死。现代人就不同了,很容易就懂得一些道理,但却一点用处都没有。看见了拳头,就知道拳头是自性在作用,由此演绎出一大堆的禅理出来,其实是没有承担也没有直见,到头来还是自误误人,害了自己。

古人不肯明说,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怕人们落在知见中,如六祖说的“知解宗徒”。但现代人不同,随着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发展,知解则成为必须,成为每个人最重的习性之一。因此现代人参禅,首先要在知解上入手。在这种情况下,如再不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解决参禅的问题,就没有前途了。因此,理论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论见之于实践,也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见性。

自性,又称为佛性、真如、实性、觉性、真心、空性等。自性是真正的生命体,是“无位真人”。没有自性,一切生物都不存在。它又是每个人的真正自我,因为人心就是自性的幻生。自性空寂,如《六祖坛经》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无为无不为,虽然能知能觉,却“无受想行识”,任由生死去来却“无生老病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指的就是自性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举手投足、衣食住行,无非是自性的起用,但自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安然自在、不受感染。自性虽然流落世间,流浪六道,但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受轮回之苦!

自性随缘不变。随缘生心,自性自如,不因生心而改变。性与心的关系,就如水与冰一样。水遇缘结成冰,但冰的本质还是水。心虽然由性生起,但心的本体就是性。心有喜怒哀乐,自性却寂然不动。

自性没有是非、善恶、好坏、生死之分别。它不会好生恶死,也不会嫉恶如仇。是非、善恶、好坏、生死,都是自性“能生万法”的作用,是自性在因缘聚合之下的幻现,其实还是自性本身。“一切无有真,莫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所见尽非真”,指的就是三界六道、万事万物的幻现,都从自性中来,也都还归于自性。世人见善即善、见恶即恶,这是分别见。任何事情,都要分出个是非好坏来,这是自寻烦恼,是无明的作用。

自性无形。《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的就是无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就是无形。《心经》则说的更加明白:“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生老病死,无苦集灭道”等,都是无形无相的描述。但自性能显现一切形象,即如人的衣食住行,还有三界六道等,都是性相。因此,自性虽然无形,我们却可以在一切相中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拳头是怎么回事了。它不是由手握成的,虽然其过程是在心的指挥下完成,但也不是由心形成的。手、心、神经、肌肉等等,只是促成拳头产生的机缘。如果没有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