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油画的人性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油画的人性关注
何谦谢森
( 1, 2.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 人性是绘画艺术的永恒课题, 不同时期绘画艺术会体现出不同特征的人性关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油画开始步入以都市题材为主的时代, 本文从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两种角度论述了人性关注在当代中国都市题材油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 人性; 油画; 都市题材
人是一切文化艺术的终极关怀对象。关怀人便离不开关注、研究人性, 对人性的关注是绘画艺术永恒的课题。在西方绘画史上, 对人性的关注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艺复兴高举以人性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旗帜, 以此来对抗统治整个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集权和宗教神权。“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 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1(] p302)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然性, 与神学提倡的禁欲主义针锋相对, 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人、景和物的世俗化, 减弱其神话色彩, 如达·芬奇便把圣母描绘成人世间的妇女形象。但是, 该时期的绘画题材主要还是来源于《圣经》, 画面上依旧是英雄、神等人物形象, 画家尚未把世俗生活直接引入画面。到了17 世纪, 人文主义日渐衰弱, 西方又流行起了风格豪华富丽, 具有享乐主义色彩, 旨在为宗教和新兴贵族服务的巴洛克艺术。而此时的荷兰, 刚从西班牙的君权体制下独立, 成为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商业繁荣, 文化昌盛, 大量富裕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市民阶层需要自己的文化艺术, 以宗教为题材的巴洛克艺术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美术从而挣脱出宗教的神话圈子, 视野指向广阔的现实生活, 关注现实中的人性。到了19 世纪下半叶, 法国出现了一批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们厌恶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冷漠无情, 又鄙视浪漫主义的无中生有、无病呻吟, 力求平凡、朴素地表现事物, 反对虚构, 直逼生活的本质, 刻画现实中的人性。现实主义美术震撼了西方画坛, 自此以后, 关注现实, 描绘现实中的人性的艺术作品开始不断涌现。20 世纪以来, 西方绘画艺术开始大规模地被引进中国。出于各种原因, 中国油画艺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以集体话语为主流的时代。20 世纪前半段, 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年代, 内战、抗战接连而至, 这种现实必然要求文化艺术为国家为民族服务,从而也就压缩了画家展现个性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 百废待兴, 一切精神文化都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 人性只能被释读为阶级性, 否认一切超阶级人性的存在。到了“文革”时期, 这种现象发展到了极端, 绘画沦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画面统统是红、光、亮; 高、大、全, 而缺乏真实人性的人物
形象, 其实是“政治虚伪”在画布上的反映。
“文革”后先后出现了伤痕美术、乡土题材绘画。无论是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 还是罗中立的《父亲》, 都强烈震撼了中国观众的心灵。艺术家在这个时代开始了对真实人性的追问, 这类作品正是依靠真实的人性描写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该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多都意图对“文革”进行拨乱反正, 多从自然性这一角度去刻画人性, 因而显得较单调, 在题材
和语言上, 仍难脱离集体话语的痕迹。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都市日益取代乡村而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任何审美意识和艺术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国目前迅猛的都市化进程给油画艺术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题材的转型: 都市题材兴起, 并已取代之前的乡土题材, 而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日益都市化的时代里,“人性”这一曾经令广大学者讳莫如深的课题得以被广泛地讨论和关注。在绘画上, 体现着人性的丰富内容的形式语言和精神指向获得了更充分的展示空间。画家在面对一个展示主体个性得到极大宽容、价值呈现多元化的都市社会现实时, 其对人性的关注有了更理想的用武之地。对于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油画所体现出的人性关注, 本文试图从以下
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对自我的关注
逐渐步入都市时代的中国, 同时也是进入了一个工业文明逐渐替代延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时代。同农业文明时期的强调整体、墨守陈规不同, 工业文明是以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为支撑的文明形态, 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在艺术上则体现为越来越关注自我, 个人性话语开始在油画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 油画作品的风格类型及表现题材较以前丰富得多, 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这是艺术家更多地关注自身主体人性的体现。18 世纪的法国学者布封指出风格即是人本身, 现实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个体的特殊性, 对于一个关注了自身的画家来说, 他的作品必然是区别于他人的。中国都市题材油画所兴起的年代, 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更为宽松、自由的时代。处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有着极大的释放主体个性的空间, 可以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各种题材, 可以更多地接触学习古今中外多种流派的文化艺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得以迅速成长, 形成了风格样式多元共存的局面: 或古典, 或表现; 或抽象, 或具象; 或效法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 或追溯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气韵。这种繁华现状与艺术家在当今时代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分不开的, 从中折射出画家对自我人性的关注。其次, 画家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内心的情感。进入都市时代, 许多画家不再把自己当成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先知, 不再像以往那样给自己画面赋予重大的社会意义, 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自我的日常生活, 把内心情感等私人性的东西表现在画布上。女画家阎平从未描绘过重大的事件和人物, 也不在作品中宣扬自己的艺术观点, 而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世界为坐标, 去关注身边简单的人、事、物,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表达对它们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在她的油画作品《母与子》系列中, 她把自己作为母亲对生活、对亲情的诸种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阎平说“:绘画表达的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 它带着我的孤独和梦想, 带着许多琐碎的爱恋与牵挂……所以‘母与子’我会继续画下去的……虽然在我的生命中, 母性的东西很丰盈, 但丝豪不影响我作为女人的敏感, 去认真地感受世界发生的一切,构思着我愿意发生的事情, 并把她们变成画。”
[2(] p15)
2.对他人的关注
在当代中国都市题材油画中, 对他人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世界的逐步接轨, 民众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 文化艺术也越来越大众化, 越来越贴近生活。画家不再像集体话语时代那样, 倾向于描绘一些经过理想化、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而是直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新生代的代表画家刘小东在《尊重现实》一文中说:“我越来越尊重现实, 尊重生活, 尊重有意思和没意思的个人生活、周围人的生活。”[ 3]( p294) 他的作品从不着意表现什么哲理、精神, 只反映他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过的事情。画家擅于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把一瞬间的普通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展现出来, 并使观众也同样处于目击者的位置, 给观众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画家用奔放的大笔触, 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采取类似于照相的还原手法, 使观众领略到画家笔下人物的鲜活的生命力量。刘小东描绘了多种职业、多种年龄段的“小人物”的形象, 向观众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世俗人性百态, 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人性关怀。
忻东旺则把视线落在生活在都市社会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农民工的收入与他们为都市所作出的贡献不成正比, 承担了比他人更多的社会风险, 却不为城市人所接受, 他们属于都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忻东旺在他的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中, 表现了对他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的关注。同其他画家不同, 忻东旺不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眼光, 从上而下地看待农民工, 而是以平等的眼光对他们进行了深入人性的刻画,“看忻东旺的画, 那些变异的农民好像就是从农村走进都市的忻东旺自己, 或他的父老兄妹。忻东旺对那些人身上的一切问题都投入了极大的理解, 一如对自己身上的理解。”[ 4]( p42) 画家以高超的技巧表现了农民工在进城后的憧憬、惶惑、执着和无奈, 体现了画家浓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