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地基及红粘土地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地基及红粘土地基

山区地基及红粘土地基

2010-11-05

山区地基覆盖层厚薄不均,下卧基岩面起伏较大,土岩组合地基在山区较为普遍。当地基下卧岩层为可溶性岩层时,易出现岩溶发育。土洞是岩溶作用的产物,凡具备土洞发育条件的岩溶地区,一般均有土洞发育。红粘土也常分布在岩溶地区,成为基岩的覆盖层。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引起冲蚀和潜蚀作用,红粘土中也常有土洞存在。

7-5-1土岩组合地基

当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有:①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②石牙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③大块孤石地基之一时,则属于土岩组合地基。

1.土岩组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土岩组合地基在山区建设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特征是地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不均匀性,主要工程特性如下:

⑴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

若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其上覆土层厚薄不均,将使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相差悬殊而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致使建筑物倾斜或土层沿岩面滑动而丧失稳定。

如建筑物位于沟谷部位,基岩呈V形,岩石坡度较平缓,上覆土层强度较高时,对中小型建筑物,只须适当加强上部结构刚度,不必作地基处理。若基岩呈八字形倾斜,建筑物极易在两个倾斜面交界处出现裂缝,此时可在倾斜交界处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分开。

图7-5石芽密布地基

⑵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

该类地基多系岩溶的结果,我国贵州、广西和云南等省广泛分布。其特点是基岩表面凹凸不平,起伏较大,石芽间多被红粘土充填(图7-5),即使采用很密集的勘探点,也不易查清岩石起伏变化全貌。其地基变形目前理论上尚无法计算。若充填于石芽间的土强度较高,则地基变形较小;反之变形较大,有可能使建筑物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⑶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地基

地基中夹杂着大块孤石,多出现在山前洪积层中或冰碛层中。该类地基类似于岩层面相背倾斜及个别石芽出露地基,其变形条件最为不利,在软硬交界处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

2.土岩组合地基的处理

土岩组合地基的处理,可分为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两方面,两者相互协调与补偿。

图7-6褥垫构造图

⑴结构措施

建造在软硬相差比较悬殊的土岩组合地基,若建筑物长度较大或造型复杂,为减小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宜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分开。缝宽

30~50mm。必要时应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如加密隔墙,增设圈梁等。

⑵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措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处理压缩性较高部分的地基,使之适应压缩性较低的地基。如采用桩基础、局部深挖、换填或用梁、板、拱跨越,当石芽稳定可靠时,以石芽作支墩基础等方法。此类处理方法效果较好,但用度较高;另一类是处理压缩性较低部分的地基,使之适应压缩性较高的地基。如在石芽出露部位做褥垫(图7-6),也能取得良好效果。褥垫可采用炉渣、中砂、土夹石(其中碎石含量占20~30%)或粘性土等,厚度宜取

300~500mm,采用分层夯实。

7-5-2岩溶

岩溶或称喀斯特(Karst)是指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受水的长期溶蚀作用而形成溶洞、溶沟、裂隙、暗河、石芽、漏斗、钟乳石等奇异的地区及地下形态的总称(图7-7)。我国岩溶分布较广,尤其是碳酸盐类岩溶,西南、东南地区均有分布,贵州、云南、广西等省最为发育。

图7-7岩溶岩层剖面示意图

1-石芽、石林;2-漏斗;3-落水洞;4-溶蚀裂隙;

5-塌陷洼地;6-溶沟、溶槽;7-暗河;8-溶洞;9-钟乳石

1.岩溶发育条件和规律

岩溶的发育与可溶性岩层、地下水活动、天气、地质构造及地形等因素有关,前两项是形成岩溶的必要条件。若可溶性岩层具有裂隙,能透水,而又

具有足够溶解能力和足够流量的水,就可能出现岩溶现象。岩溶的形成必须有地下水的活动,因富含CO2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透地下后,不断更新水质,维持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的化学溶解能力,从而加速岩溶的发展。若大气降水丰富,地下水源充沛,岩溶发展就快。此外,地质构造上具有裂隙的背斜顶部和向斜轴部、断层破碎带、岩层接触面和构造断裂带等,地下水活动快,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地形的起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如地势高差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速大,也将加速岩溶的发育。

可溶性岩层不同,岩石的性质和形成条件不同,岩溶的发育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及大理岩发育较慢。岩盐、石膏及石膏质岩层发育很快,经常存在有漏斗、洞(被和谐)并发生塌陷现象。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规律主要受岩性、裂隙、断层以及不同可溶性岩层接触面的控制。其分布常具有带状和成层性。当不同岩性的倾斜岩层相互成层时,岩溶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

2.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对岩溶地基的评价与处理,是山区工程建设经常碰到的题目,通常,应先查明其发育、分布等情况,作出正确评价,其次是预防与处理。

首先要了解岩溶的发育规律、分布情况和稳定程度。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若有溶洞、暗河等,在附加荷载或振动作用下,溶洞顶板塌陷,地基出现忽然下沉;②溶洞、溶槽、石芽、漏斗等岩溶形态使基岩面起伏较大,或分布有软土,导致地基沉降不均匀;③基岩上基础四周有溶沟、竖向岩溶裂缝、落水洞等,可能使基底沿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④基岩和上覆土层内,因岩溶地区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易产生新的工程地质题目,造成地基恶化。

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在上述不稳定的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若一定要利用这些地段作为建筑场地,应结合岩溶的发育情况、工程要求、施工条件、经济与安全的原则,采取必要的防护和处理措施。如:

⑴清爆换填适用于处理顶板不稳定的浅埋溶洞地基。即清除覆土,爆开顶板,挖往松软填充物,回填块石、碎石、粘土或毛石混凝土等,并分层密实。对地基岩体内的裂隙,可灌注水泥浆、沥青或粘土浆等。

⑵梁、板跨越对于洞壁完整、强度较高而顶板破碎的岩溶地基,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跨越,但支承点必须落在较完整的岩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