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这引起了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那么,如何揭示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必要前提?如何把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内在结构?如何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我们来予以回答。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提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有创新的前提性。把握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必要前提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传承与现实价值相结合的维度,传播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吸收和借鉴全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

以素质教育的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一词的最早表述是“有教无类”、“修身养性”。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本然之性。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就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读书识字、谋生求职的阶梯,“应试教育”一直是其主渠道,且长盛不衰。纠正这种偏离,就要恢复“有教无类”、“修身养性”的初衷,让“素质教育”重归王位,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和传承载体。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做好中小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素质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它应借助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把提高素质作为对全社会每个人的永恒要求。“素质教育”既包括文化学术方面的,也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方面的。在瀚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料。在文化学术方面,中国漫长历史上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如东汉著名史学世家班氏(班彪、班固、班昭)家族,宋代著名文学世家苏氏(苏洵、苏东坡、苏辙)家族,明清之际的学术世家万氏(万泰、万斯同、万经)家族,清代朴学世家王氏(王安国、王念孙、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