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灸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健灸法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考古学资料显示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所以,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

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酒醴……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的记载,说明我国先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扁鹊心书》也有论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古人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同时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正气的盛虚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可治之,阴阳皆虚,火当治之。”指出了灸火能疗阴阳之虚,壮人体元阳之气。古人利用艾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百岁不终者,确实大有人在。

宋代医生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烁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据《旧唐书》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快,别人问他养生之术,他说“吾无他术,唯使气海常温耳。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里讲:“于旧多病,常感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一二次灸之。”宋·《夷坚志》载:“绍兴时,有步卒王起,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捉,临刑前告刑官曰:‘每夏秋之交,即烁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

宋·窦材更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促命之法,灸法第一。”现将常用灸穴及其主要治疗作用介绍如下:足三里时是足阳明胃经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距前嵴一横指。足三里是强壮要穴,常灸此穴有固肾益精、益气养血、温运脾阳,健胃厚肠,预防早衰之功效。《千金方》曾强调“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灸足三里还有抗血液凝聚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日本医生称其为“长寿穴”。据日本传说,公元1159年9月11日,日本举行永代桥换架竣工仪式。特别邀请了一个长寿之家三代人的三对夫妇前往,以祝福大桥永存。长者万平242岁,其妻221岁:儿万吉196岁,儿媳193岁:孙子万藏151岁,孙媳138岁。人们看到十分惊异,上前问长者:“汝家有何术,长生若是耶?”万平抚髯微笑说无他技,惟有祖传足三里灸耳。后来日本就流传一句民间谚语,“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气海是任脉经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也是强壮要穴。灸之能壮阳益气、安神补脑、固肾益精、健脾益胃、固冲任之气。《针灸资生经》说:“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急久不瘥,皆灸之。”、

关元在任脉循行路线上,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亦为强壮要穴。如《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又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等疾宜灸丹田。”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直下。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等症。

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