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科书应具备丰富的文化信息。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1]。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承担着传
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使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是弘扬美德、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谈到,新教材编写要“注意把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的诸多方面”。[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自去年面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多方面展现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特点。本文通过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揭示传统文化素材在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价值。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选文编排情况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分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将多个板块分布在单元组元中。一年级教材共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每册都编排了八个单元,两册书占一年个单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15其中有个单元,16共计.
级教材的93.75%。如:在识字单元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在课文单元设计“伙伴”“家人”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中,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板块(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探究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类,分别是:汉语言文字;古典文学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笔者分别统计了这四类传统文化,具体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选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编者力求在低年级教材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两册书中涉及的文化类型分布情况来说,古典文学与汉语言文字类文化所占比例最大,是研究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重点。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一)古典文学文化
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典文学类文化选文共计14篇,主要分布在课文板块,其中古诗13首,古典名著1篇。一年级教材中有13首古诗,笔者将古诗编排做了相关统计,结果如下:据笔者统计,古诗选材多来源于我国文学绚烂的唐代。其中,收录唐代诗人创作的古诗共10首,其余为汉代乐府诗1首,宋代古诗1首,明代古诗1首。古诗主题多为“自然”“生活”为以“声音美”“色彩美”展现出鹅的神形特点;《咏鹅》如:主,《古朗月行》以孩提时代对月亮的认识,描绘出对月亮景致的美
好想象;《春晓》以春天早晨的联想,展现出春天的绚丽图景。
同时,一年级语文教材录入的古诗多富有“音韵美”“节奏美”的特点,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小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意象美与传统文化的古典美,这不仅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编写“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对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字文化
1.汉字。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分析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是只能对具体事物和形象进行感知。因此,教材编者根据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图画、象形字等具体事物帮助小学生进行灵活识记。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3”学习《口耳目》手、足,教材借助插图与传统俗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帮助小学生理解字义,了解坐、立、行的生活规范。“识字4”中,结合“六书”法,即象形、会意等,在《日月水火》中出示象形字,引导
学生学习日、月、水、火等汉字。
2.童谣。童谣是为儿童所创作的短诗,为便于儿童朗诵,特别强调韵律和韵脚。由于其本身具有易于传诵的特点,因此被大量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现行“部编本”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部分童谣,例如《姓氏歌》中,有这样的表述“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童谣以传统的形式介绍我国的百家姓氏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此外,《日月明》中“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尖,小土尘。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也形象的说明了传统的汉字文化特点,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3.谚语。谚语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常通过口头传承。编者在编排的过程中将谚语收录在课文板块的语文园地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等关于生活经验的谚语,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关于个人修身的谚语,都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便于小学生形成早期的文化积累。
4.其他。在汉语言文学文化类中除汉字、童谣、谚语外《三字经》、字谜、对子歌等也占据教材的一席之位。例如字谜“言来互相尊重,心之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对韵歌》部分内容编选《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以及节选.
并搭配写意画进行识字,例如“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形象的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画面。小学生接触这一类韵文对其身心发展与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形成
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民俗文化。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在展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关于“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选文收录在教材中。例如:《春节童谣》中有这样的表述“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春节的民风民俗,读完后,老师家长可以和小学生一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春节的民风民俗特点。此外,《端午粽》中有这样的表述:“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同时在结尾写到“长大了我才知道,人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加深了小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吸收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智慧,培养形成尊重多民族文化的理念。
(四)传统艺术文化。
《剪传统艺术文化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体现,
窗花》一文展现出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手工艺术,即“我学奶奶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