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卷试题真题试卷.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大学 2007 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
A卷
中国哲学部分
一、解释概念、命题。(5 分*3 )
1.前识
“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
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
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
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
1)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
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
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担当教育者任务的
就是封建统治者。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
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
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
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10 分*2 )
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
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做到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
主观上做到“诚” “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尽心即思诚。
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
性认识。小人用感官去认识外物,大人用心去认识事物的本性。
4、宿命论思想。人的理性思维是天赋的,理性思维的任务是认识天的意志。
人的一切主观努力都是为了如何不违背天命,而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
结果。
2.简述郭象“独化论”思想。
1、独化论是郭象哲学的核心。他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
万物的生成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物的生成
1)天地万物是“自生”“自造”的,所以“无”不能生“有” 。“独化”是对于自生,自造的概括。独化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都
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处独立、互不相关
而突然发生的。
2)事物只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体,无根无源,互不相关,
就连每个事物自身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所以“有”不
能生“有”。
3、玄冥之境
1)玄冥: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要是非,不分
彼此的精神境界。
2)“独化于玄冥之境”是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主宰
的。
3)但这种自然而然也不是没有一种决定的因素。天地万物的独化,就个体
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的无根据的互不相关,但就世界整体性来讲,又是互
不可缺的。它们各自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
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又是完全和谐的。
4)这种和谐是由“命”“理”决定的。就人的认识及主观能力而言,“命”或“理”就是“造物主”的代名词。
4、这样,理论内部的产生了矛盾。他只能用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来进行解
释这个矛盾。
三、论述题。(20 分*2 )
1.孔子礼学与荀子礼学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的礼
1、指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
节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
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损益”
3、复礼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
4、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5、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二、荀子的礼
1、“礼”与孔子提出的不同。人生来就有欲望,对这些欲望没有度量,
就会发生争夺、造成社会的混乱。统治者为了防止这种争夺混乱,所以制
定“礼”。所以,荀子把“礼”看作衡量标准。
2、礼的内容:“分”“别”
1)“别”:“礼”就是使社会上各个阶级的人都有恰当的地位,长幼有序。
这种等级制度不是按血缘关系世袭的,而是根据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
的。王公大夫的子孙不合标准一样是老百姓,平民努力学习,搞好政治关
系,也可以做官。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
2)“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群。这是因为人有分工(等级区分、
职业分工)。至于人之所以能有这些分工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天经地义。
3、法是根据礼的制度来制定。
2.分析朱熹的“道心” “人心“关系。
2、“道心”和“人心”。
1)含义: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 。
2)“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
执其中”,这句话的发挥。“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
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 。
3)“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所以它不分圣凡是人人都具有的。而圣
凡的区别在于,圣人能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的私心,专一于天理,此即所谓
“惟精惟一”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没有过分或不足的差错,而
合乎“天理”的所谓中道,此即所谓“充执其中” 。超凡入圣的办法,并不是
简单地消灭“人心” ,而是使“人心”完全服从于“道心” 。
3、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整个人性理论,是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
善思想和行为,使“人心” 服从于“道心”,这就必须讲到内心修养的问题,朱熹认为这种修养的原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外国哲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