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但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通常我们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

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课常常是注重课文的内容,课文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

国外大学吴先生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陈老师合著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表达与阅读谁主沉浮》,文章通过对中外语文课堂在重点趋向和课程建构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存在显著差异,那就是:国外语文课程的重点趋向是表达,而我国的语文课程的重点趋向是阅读;许多国家的语言课程是以表达为中心或重点来建构的,而我国的语文课程却是以阅读为中心来建构的。

文章的中心是呼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要变阅读核心为表达核心,要以表达为核心,重工具性训练也重人文性熏陶,在这一点上和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又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明确了“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听起来有些拗口。

“教什么”绝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什么”呢?就以三年级上册课文《小露珠》为例。

我通过研读教材认为,可以凭借这篇课文教给学生以下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第一个是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

因为这篇课文段落分明,适合分段和概括段意。

老师们不要对分段和概括段意讳莫如深,我认为必要的分段训练
是可以进行的,因为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的是,学生从整篇结构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能力,有效地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而且可以提高他组段成篇的能力。

第二个是学会比喻句。

课文中有三处关于小露珠的优美而恰当的比喻。

第三个是对话中提示与位置变化的句列,以及由此带来的标点符号的训练。

四是了解小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

在这篇课文中有三种小动物,它们有蹦、踏、落,这三个动词准确的表现了三种不同动物各自的行为方式,它们是不能换的。

五朗读训练。

大家可能心里想一节课这么多的内容怎么上的完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来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我觉得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应该做到该讲的我们就详细的讲,具体的讲,不用讲的就让学生读一读就一带而过了。

课文在写的过程中有详略,我们在讲的时候也应该有重点。

一、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完全寄托于学生的感悟,还应追求精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总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似“镜中月,水中花。

”其实语文教学中该精确的地方还是要精确的,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收获一定是甚微的,因为小孩子的生活阅历毕竟比较浅显,课文中有些难懂的词语,表面的意思孩子们知道,可是背后隐藏的内涵,必须还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跟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不仅读懂字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读懂字背后的内涵。

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既有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

散文追求形散而神不散,我们的语文课堂追求精散而神不散,让课堂成为精神漫游的场所,我们的教师收
放自如,学生心领神会。

二、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味。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

一个是:课上搞得热热闹闹,花里胡哨,课后学生却没有收获。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许多专家都曾对这一点大声疾呼,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知轻感”,注重理性分析,忽略情感体验,学生对问题内涵的感受轻薄,只是拿语言喊口号,。

其实细细思索这两种语文课堂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就是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之一,既语文味。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通常说语文课就应该上出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文,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上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相辅相成,思维训练和语言相隔一章,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补互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我常常这样思考:1、读出语文味。

人们常说的语文味在哪里,在入情入境的朗读里。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堂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小学阶段词汇的学习,成了语文平时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们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让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让自己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活生生的读出了文字的情,学生美滋滋的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整堂课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弥漫着浓浓的语文情调。

2、品出语文味。

品,就是咬文嚼字。

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在咬文嚼字中体现语文味。

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提出这样的见解,所谓品读就是品位性的反复多次的读,
要读出真情实感,读出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要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也更加能够训练我们学生的解说能力。

三、教师的语言要体现语言味。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凝练而浅显,准确而生动,要雅而不俗,要充满诗意和文化气息。

就以必不可少的课堂评价语言来说,一个好的老师不会单纯的只用“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直白的和空泛的评价语,而会说“你读懂了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你肯动脑筋,值得全班同学学习。

”“她的朗读已把我带到了八重天,谁还能把我带到九重天去?”,这样的评价语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还进行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仅是在夸奖学生,或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巧妙地指出不足,并给学生指明努力地方向。

这样的评价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信息,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其中的文化含量自不必说了。

其次,在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也要体现语言味。

四、教师要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要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滋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学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诗意,且情趣盎然。

你的学生才会趣味纯正,思维严谨,语言精致,才会出现新课程理论下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观。

最后,我还想提一点建议,我们的苏教版教材文化底蕴浓厚,重积累,字词量大,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以及写作都是很有益处的,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把生字和词语抓住,要教扎实,教牢固,不能放松。

一类字要让学生会写、会读,二类字不要求学生会写,但要求他们会读、会认,如果我们的二类字跟不上学生朗读课文就会有困难,更不用说课外阅读。

所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抓住字词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