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言语观之现

合集下载

孔子对爱国的言论观点

孔子对爱国的言论观点

孔子对爱国的言论观点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爱国的言论观点就充满了热情、激情以及合理性,其中令人难忘的有几句:“子曰:“爱国有三:忠,义,礼乐。

忠德不可丧,义也不可丧,礼乐不可丧。

失此三者,则社稷不保。


这里的“忠”,指的是一个官吏应该对国家的职责一直忠实,严谨履行职责,忠实勤勉,不轻易违反社会伦理道德,任劳任怨,坚定信念,为国尽心尽力。

“义”,指的是一个官吏应该担负起社会义务,在工作中坚持正义,不让自己服务的国家蒙受任何负面影响。

即使在他人施压、他人毁谤之下,也要顽强地执行国家决定,依法处置案件,只要有义,便没有私。

最后一层,即“礼乐”,指的是一个官吏应该由衷地尊敬传统文化,充分地体验礼乐中的美好,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宗旨,从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保护家园的文化。

问清历史,学习启发艺术、礼仪、文学等,不忘积极行动服务国家。

总而言之,孔子对爱国的要求不仅高而且合理,他把尽忠职守、义务社会以及尊重传统文化都作为官员行事的基本准则,给出了爱国的真正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言语中汲取宝贵精神,去热爱祖国,尽心尽力服务国家。

巧言令色,鲜矣仁--简论孔门言语观

巧言令色,鲜矣仁--简论孔门言语观

巧言令色,鲜矣仁--简论孔门言语观
杨旸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了“言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并在“孔门四科”中专门设立“言语科”,对于“言语”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待语言的方式和策略的总的纲领。

对“巧言”的批判态度构成了孔门言语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对后世文学观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种言语观,分别是“讷言”、“雅言”和“辞达而已”;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语言修辞,以语音的雅正和语词的文饰来要求语言的表达,以“礼乐文化”来要求语言的内在意义,这样的孔门言语观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杨旸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巧言令色鲜以仁--评王同亿的"共识"说
2.巧言令色——鲜矣仁——独特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3.简论阿奎那的爱德秩序观及其对儒家"仁爱"秩序观的支持意义
4.“巧言令色鲜矣仁”疏释与辩证
5.“巧言令色鲜矣仁”疏释与辩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什么是 “ 言语”?从现代语言学 的角度看,言语是指个
骞 、冉伯 牛、仲 弓;言语 :宰我、子贡 ;政 事:冉有 、季 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 品。具体说来,言语有两层意思:一 路 ;文学:子游 、子夏 。” (《 论语 ・ 先进 》。 以下凡 引 是指人们的言谈或写作 的行为:一是指人们说出或写下的话 《 论语》,只标篇名 )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就 语 ,孔子将 “ 言语 ”列为四科之一 ,说明他 已清醒 的认识到
切 入
易给人以空洞 的感觉 。若给话题加上一 内容就会流于笔底,并能紧紧地抓住 阅
些限制语或修饰语,便缩小了话题的内 卷 老 师 的 眼和 心 。
( 乔 宝 江苏扬 中市八 桥 中学 ) 赵
2 6. OO O2
维普资讯
论语 》 以兴邦 ”、 “ 一言而可 以丧邦”。 (《 子路》)言语是知人 话 ,从而可 以进一步 锻炼 、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 《
许多中考话题都具有多义性,若只
盯住其本义或其常用 义,则构思很难出
新,写出的作文虽不跑题但也显得一般 化,若撇开其本义或常见义,转而从其
引 申义或其比喻义的角度切入,构思定 能出新。 ̄ 20 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是 N05 以 《 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仅 镜
围绕 考试 话 题 ,写 自己经 历 的事 ,
呼唤 ”后添加一些词语 ,那 想的人、事 、景、物合乎情理,便能写 思考 ,思路就会拓 宽 ,可 写的 东西很 果试着在 “ 可写的东西就会尽涌笔底 。如可写 “ 呼 出颇具 新意 的考场 作文来 。如 以 “ 对 多,其拟题、行文容 易写 出新意。 二、从 “ 缩小话 题 内涵 ”的 角度 唤母 爱 ”, “ 呼唤平等 ”。 “ 呼唤环 话”为话题 ,就可以超越时空,写 自己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孔子家语读后感 1《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

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

”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

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

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

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解读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解读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七章)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1)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道德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言辞之中。

因此,他强调言行一致,要求人们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同时在行为举止上注重谨慎。

首先,孔子非常注重言辞的谦虚。

他曾经说过:“君子之言,其言也,君子之道,其道也,小人之言,其言也,小人之道,其道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言辞的重视。

他认为,君子的言辞应该秉持真实、谦虚、有分寸的原则,而小人的言辞则常常充满虚伪、自大和夸夸其谈。

因此,孔子鼓励人们在言辞中表现出真诚和谦逊的态度。

其次,孔子也倡导人们在行为上要谨慎。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

孔子非常注重人们的仪态和礼貌,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

他曾经说过:“君子先行而后言。

”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意味着人们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然后再在言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孔子认为,通过行为的谨慎和修养,人们能够更好地影响和感染他人。

孔子对人的言行要求的高度一致性,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言行一致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真实性和坦诚性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常常会给人虚伪和不可信的感觉。

因此,孔子强调人们要在言行上保持一致,要以真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形象。

总之,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他强调言行一致,要求人们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在行为举止上注重谨慎。

这种观念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也传递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注重言行的一致性,坚持真实和谦虚的态度,以此来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并影响他人。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被后世传颂为楷模,影响深远。

孔子在言语上表现出的问答技巧和艺术,在当时的社会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以下就从以问作答这一方面来分析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之处。

以问代答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

孔子经常采用以问代答的方式回答学生或者下属的问题。

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对方自己思考问题的本质和答案,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

例如,孔子被问及高风亮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他回答:“君子胜而不美。

美而不媚,下而不厌。

诚不以富,亦不以贵,以立志。

”这种回答模式既能回答问题,又能让答案更加深入人心。

孔子还善于利用“反问”来达到思维启发的目的。

他会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上反问学生或者下属,以引发对方的思考和发散思维。

例如,当一个学生问孔子如何可以让国家安定,他反问回答:“你说得好,未可全抛。

如夫佉竖子之病,不治其所然,治其所不然,是谓裂石也。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治好你自己”的意思。

此外,孔子还善于使用“比喻”和“寓意”来表达观点和意见。

他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来激发听众的共鸣和理解。

例如,孔子说:“君子如竹,庄如松,资者多而贵者鲜。

而我则更为贫也。

”孔子用竹子比喻君子,用松树比喻庄家,用来比喻人物的不同特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体而言,孔子的以问作答的技巧,可以让听者更好地理解他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人在演讲或者教课过程中大量采用这种方法。

通过以问代答、反问和比喻等方式,可以使得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理解,进而放大了意见和思想的传播。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读后感1《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

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

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

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

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孔子家语读后感2《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

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

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某某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孔子家语智者之言人生哲理与人格修养

孔子家语智者之言人生哲理与人格修养

孔子家语智者之言人生哲理与人格修养孔子家语智者之言:人生哲理与人格修养人生哲学是指对人类存在、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在孔子的《家语》中,许多智者的言语充满着价值和智慧。

这些言语对于我们观察人生、从事事业、修身养性等方面都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了解自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家语·雍也》)意思是,知道一个道理并不如喜欢这个道理的人有用,喜欢这个道理的人也不如真正享受这个道理的人更有用。

换句话说,光有知识并不能为人所用,只有因为感兴趣而追求这个领域的人,才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注重的是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或者知识的广度。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情,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学会优雅地处理人际关系人生无法避免与人交往,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家语》中说:“志行合一始作,和同而不同是谓大同。

”(《家语·政事》)“志行合一”指的就是个人的理想和行动应该保持一致,即认为什么就做什么,达到内部的和谐。

而外部的和谐则是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在关系中保持平衡。

当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妨从积极的心态出发,尽量避免与人起冲突。

当有人对我们不礼貌或不善意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圆滑的方法,仍然使得对方感到受到了尊重,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权益和自尊心。

三、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压力、困难和选择,遵循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象征着我们的自我价值。

《家语》中提到:“能自效者未之有也;失之者未之免也。

”(《家语·世本》)意思是说,能够掌控自己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些不能掌控自己的人注定会流失自己的价值。

对于习惯于“随波逐流”的人,可能会迷失自己,无法做出真正的选择,最终流于表面的成功。

我们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以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以此为引导,走自己的道路。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

对其他人的动作、神态描写,用语也很简练。如在《阳货第十七》
人虽欲中自绝阳,其货何伤于指日月责乎?孔多见其子不知量“也。怀其宝而迷邦,可谓仁乎?”以简练的语言描写 了阳文货对孔子那种有才不施展,不算是有仁智做法持有反对的态度;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 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与?” (《学而第一》)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 (《子罕第九》)
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并把“知言”与“知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
《论语》往往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活画了出来 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命”、“知礼”相提并论,看作为人处世的必要智能。 《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何诛?’”通过孔子之话简练地描写了宰予贪睡的性格;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5、全文中有少量的章节采用“短评式”组织成章,简短有力,节奏快。
苟;“仁者,其言也仞。(《颜渊12·3》仁人,他的言语迟 《论语》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节奏语速有快有慢,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试
”(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由子产作最后文词上的加工润色。

孔子的言语交际观研究——以《论语》为例

孔子的言语交际观研究——以《论语》为例
— —
以 《 论语》为例
黎 千 驹
( 北师 范学 院语 言 学研 究 中心 ,湖北 湖
黄石
450 ) 3 0 2
摘 要: 子 的言语 交 际观主要 体 现在 信 言观 、 言观 、 达观 、 孔 慎 辞 美言观 和语 境观 等 五 个方 面。信 言 观是 指在 言语 交 际活动 中言语要 诚信 ; 言观 是 指说 话要 谨慎 ; 达 观是 语 言表 达要 准确 ; 慎 辞 美言观是 指 语 言表 达要 注 重 内容 充 实和形 式优 美 , 文质 彬彬 ” 语境 观 是 指人 们在 言语 交 际活 动 中要 善 于根 据 即“ ; 言语 环境 选择 恰 当的语 言 来表 达 思想 。
并 守信用 ” 。孔 子把 “ ”上 升到 了治 国安邦 的高 度 ,并且 把它 摆在 治理 国家 的首位 。 子贡 问政 。子 信 “ 日 :足食 ,足兵 ,民信 之矣 。 ‘ ’子 贡 日 :必不 得 已而去 ,于斯 三者 何先 ? ‘ ’日 :去 兵 。 ‘ ’子 贡 日 :必 不 ‘
得 已而 去 ,于 斯二 者 何先 ? 日 :去 食 。 自古 皆有 死 ,民无 信 不立 。 ’孔 子认 为 治 理政 事 之道 在 于 ’ ‘ ”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 言语 交 际; 《 ; 主张
中 图分 类 号 : H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7 5 2 1 0 -0 0 -0 1 7 — O 9( 0 2)6 0 1 6
从 言语 交 际艺 术 的角 度 来看 ,孔 子是 古 代 著 名 的修 辞 学 家 ,他 具有 比较 系 统 的言 语 交 际 理论 。 通 过考 察 《 论语 》 ,我 们发 现孔子 的言 语交 际观 主要 体 现在 信言 观 、慎 言观 、辞 达观 、美 言观 和语 境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传世的《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第一,孔子的语言简洁。

孔子在言语间极为精简,他讲话时不喜欢冗长,经常一句话就能把事情讲清楚。

这种简洁的语言,能直接表达他的意思,让人们听懂他想说什么。

第二,孔子的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

他说话时不用高深的词汇和复杂的词缀,而是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简单朴素的语言,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思想。

第三,孔子的语言具有哲理性。

孔子是一位哲学大师,他的语言中蕴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他的一些名言警句,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他的思想和语言,启迪了许多人,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第四,孔子的语言抑扬顿挫。

孔子说话很有节奏感,讲话时会使用抑扬顿挫、停顿和变调等手法,让人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

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仅能增强话语的表现力,还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话语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孔子的语言图像化。

孔子的语言不仅抒发了深刻的哲理,还能通过各种图像来描述。

比如,他曾借用“孔雀东南飞”的典故来形容中国的发展,这样的比喻深入人心,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简洁易懂、通俗易懂、哲思深邃、节奏感强、图像化表述。

这些特点,让他的话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犹如一盏明灯,为世人照亮前行的路程。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2022-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作业一、基础学问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B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慧C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D .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解析 B 项敏:勤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B.⎩⎨⎧ 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C.⎩⎨⎧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D.⎩⎨⎧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解析 A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 项分别为语气词,表推断/代词,“……的人”。

C 项均为连词,表并列。

D 项均为语气词“了”。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诲女知之乎 B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 .就有道而正焉 D .今也则亡解析 A 项“女”通“汝”。

B 项“与”通“欤”。

D 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推断句的一项是( A ) A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 .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A 项“是”代词,“也”表停顿。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讨论言语的句子

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讨论言语的句子

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讨论言语的句子1.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就像那些油嘴滑舌的推销员,满脸堆笑,净说些好听的话,可心里打着啥算盘谁知道呢?这种光会耍嘴皮子的人,往往没多少真心实意的仁德。

2. 子贡问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你想啊,子贡这么一问,孔子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说出这些。

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那些老说别人坏话的人,自己在底层却老诋毁上级的人,莽撞没礼貌的人,做事莽撞又不通达的人,肯定不受欢迎,这就和君子的行为相悖啦。

3.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就好比你遇到个懂行的你该分享的不分享,那就是错过机会了;要是遇到个不懂还乱说的,那就是说错话了。

智者可不会这样,他们知道啥时候该说话,啥时候闭嘴。

4.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孔子生气地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你看,宰我觉得守孝三年太久,孔子就很气愤。

这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传统的孝道太麻烦,却不想想父母养育自己付出了多少,孔子觉得宰我太不仁了。

5.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哎这就像老话说的,光说不练假把式。

那些老是夸夸其谈的人,哪比得上那些默默做事、行动迅速的君子呢?比如在一个项目里,有些人说得天花乱坠,可真正做起来啥都不行,而有些人话不多,但做事超有效率。

6.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贡这话真在理啊!就好像你说一句话,人家就能看出你有没有见识。

这就像下棋,一步错步步错,说话可得小心谨慎。

你看那些在公开场合乱说话的人,一下子就暴露自己没水平了。

7.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你说那些大言不惭的人啊,就像吹气球,吹得老大,可真要去做的时候,就像气球一戳就破。

孔子的言语观之现

孔子的言语观之现
《旧唐书·韦凑传》:“师古之道,必也正 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
言语观——正名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8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 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 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 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13.3)
言语观子—曰—:“慎其言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4.2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13)
言语观棘子—成—曰慎:言“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 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 之椁,犹犬羊之椁。”(12.8)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 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 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言语观——慎言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 改是。”(5.10)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 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行,以 成其信”(《礼记·缁衣》)。
言语观——慎言
言语观——慎言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王影湖北大学文学院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地方私学的创办奠基者,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在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本篇文章择取他的“慎言观”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子慎言教育思想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教育思想。

“慎言”作为孔子的一个基本教育观点,在《论语》这部伟大著作中,处处都有所体现,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有中”等。

所谓慎言,《说文心部》解释为:“慎,谨也。

”“慎”本义指严谨、小心。

“慎言”即指人们在言语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小心谨慎。

关于孔子的“慎言”观,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是孔子为什么会提出“慎言”,二是孔子的“慎言”观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是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一、“慎言”出现的历史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在政治氛围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谨慎的处理自己的言行可以避免祸端。

可是,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礼崩乐坏、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为什么孔子还要提出“慎言”呢?文章总结出了三点原因:1.“言”的重要性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说话者。

如《论语阳货》:“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话语出自他的内心,听他说话,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也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如在《论语子路》篇中,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昌盛吗?”孔子回答:“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说出的话关乎百姓的利益,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又回答:“如果君主说的话没有关乎百姓的生活命运,下边的人也不提反对意见,而是顺从执行,那久而久之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由孔子对言语的作用做出的肯定回答可见,言语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从《论语》看孔子的语言观-精品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的语言观-精品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的语言观一引言孔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无论思想著述, 还是一生行事,都对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堪称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大文化圣哲。

而《论语》作为一部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论语》所涵括的孔子的语言观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论语》之书名, 从字面而言, 即是语言的论纂。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全书透露出一种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同其内容上的君子人格与圣贤气象互相辉映,使它亲切和蔼, 平易近人。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透出玄远之气, 高深莫测, 也不像《孟子》那样透出浩然之气, 剑拔弩张。

《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主要发生于师生间的话语交流的成功范式, 这使我们得以从语言的角度探究孔子,从而为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孔子打下基础。

二从《论语》看孔子的语言观在巴蒂斯塔?莫迪恩看来, 语言是“人的一种借助声音或书写符号、与同类进行交流以表达自己情感、欲望和知识的活动。

” 在这个定义中,语言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文字的形态, 而且含摄语言的三大主要功能,即代表或叙述性功能(同客体相关), 表达或存在主义功能(同主体相关)以及交流和主体间性的功能(同进行谈话的人相关)。

鉴于孔子思想的博大深邃, 我们拟从两个方面展开对孔子语言观的探讨。

1 语言与道德修身之关系孔子无疑是《论语》中展现得最多的谈话主体。

综观全书, 孔子对于语言的看法,很大程度上都是同他的君子型理想人格联系在一起的。

在孔子那里,语言与人应该是一种相契合一的关系, 也就是说,语言即人,人即语言。

因此,孔子对于君子语言的要求, 实际上也就是他对于君子型理想人格道德修养的要求,其中仁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语言的修养则是第二位的。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典作品《论语》中列举了他对言语的看法:言语至关重要。

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学术界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孔子认为言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首先,孔子认为言语对于做人至关重要。

他曾经说过:“言者,行之法也。

”这句话传达的是,说出来的话行动起来就是行动,说话是一种行为。

言语不仅可以阐明人们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使事情的发展更加自然,更加能够产生结果。

其次,孔子认为言语也是一种技能,是沟通的工具。

他说:“人,靠其言而聪明。

”这一话的意思是指,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人们的智慧发展,增强人们的理解能力。

此外,言语也是一种技能,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进行交流。

二、孔子认为言语分为三类孔子认为言语分为三类:情谊言语、谚语言语和礼仪言语。

情谊言语是友好的、怀疑的、有理性的话语,可以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谚语言语则是智慧的、有见地的话语,可以用来引导人们行为;礼仪言语则是表示礼貌和尊重的话语,可以用来维护社会关系。

三、孔子关于言语的思考孔子关于言语的思考有三点:言者,行之法也;欲言不达,不如安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认为言语是行动的前预,如果想要行动而言语未能表达出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安静;而独自享受乐趣,也不如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影响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被称为“言实者”,是尊崇的贵族,会被赋予贵族的地位。

在现代,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言语教育也成为必修的课程,多次被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言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可以清楚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帮助人们理解他人,进行交流,以及促进事物的发展。

他认为言语分为三类:情谊言语、谚语言语和礼仪言语,他的观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至今仍受到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观——慎言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 犹质也; 犹文也。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犹犬羊之椁。 椁,犹犬羊之椁。”(12.8) ) •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 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 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 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 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子曰: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4.20) )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 忿思难,见得思义。 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3) )
言语观——正名
•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所雅言: 执礼, 雅言也。(7.18) )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 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ຫໍສະໝຸດ 言语观——其他 其他 言语观
• 对象 • 谈话内容 • 时势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8) )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 子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 孙。”(14.3) )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诗乎?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 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诗,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 。(16.13) 学诗。( )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 仍旧贯,如之何? 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必改作。 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4) (11.14)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 敢问其次。 宗族称孝焉, “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 敢问其次。 言必信, 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 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斗屑之人,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 何足算也。 何足算也。”
言语观——正名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 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 正名.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
言语观——正名 正名 言语观
• 《管子 正第》:“守慎正名,伪诈自止。” 管子·正第 正第》 守慎正名,伪诈自止。 • 《国语 晋语四》:“举善援能,官方定物, 国语·晋语四》 晋语四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 正名育类。 正名育类。” 韦昭 注:“正上下服位之 名。” • 《旧唐书 韦凑传》:“师古之道,必也正 旧唐书·韦凑传 韦凑传》 师古之道, 名之与实,故当相副。 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
孔子的言语观之现代启示
从论语中悟孔子的言语观
• • • • 仁 正名 慎言 达意
言语观——仁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丘亦耻之。”(5.25) )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7) ) •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7.13) 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言而有信 • 信,是儒家五常之一,也是其德性言语观 是儒家五常之一, 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儒家代表人物几乎 都认为: 都认为:信这一道德要求是言语的内在的 精神实质,是德性言语观的基石。 精神实质,是德性言语观的基石。
言语观——达意
•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 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5.5)【巧言乱德】 •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6.16) •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宰予旦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是。”(5.10) )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 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行,以成其信” 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行,以成其信” 礼记·缁衣 缁衣》 (《礼记 缁衣》)。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4.22) ) •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 子张问行。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 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15.6) 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言语观——慎言 慎言 言语观
• 思想 言说-行动 (多数人) 思想-言说 行动 多数人) 言说 思想-行动 行动-言说 孔子) 思想 行动 言说 (孔子) 言行相符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3) )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仞。 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为之难, “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 言之,得无仞乎? 言之,得无仞乎?”(12.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