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们之言语贤才
子思荐才文言文翻译
![子思荐才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0742e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4.png)
昔者,孔子之高弟子子思,以明经术、尚道德、讲仁义、崇礼仪、敬长幼、乐助人为怀,声名远播,四海之内,莫不称颂。
孔子殁,子思承师遗志,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四方弟子纷纷归附,愿受其教。
时,齐国有贤才曰颜回,字子渊,为人谦和、博学多才,虽处乱世,犹能以仁义自守。
子思闻之,叹曰:“颜回之才,可谓海内之英,天下之宝也。
若得颜回辅佐,吾道可传矣!”遂修书一封,荐颜回于鲁国国君。
书曰:鲁侯陛下:闻君德高望重,贤明仁慈,诚为国家之幸。
余闻齐有贤才颜回,字子渊,为人谦和,博学多才,虽处乱世,犹能以仁义自守。
余观其为人,实乃海内之英,天下之宝也。
昔孔子云:“才难,不其然乎?”颜回之才,可谓难求。
余以为,若得颜回辅佐陛下,陛下之政必兴,吾道必传。
颜回若来,余当竭尽所能,传授其经术,使之成为吾道之传人。
陛下若能采纳余言,以颜回为辅,则鲁国昌盛,天下太平。
余愿献此贤才,以供陛下驱策,共同开创国家之盛事。
余谨以诚心,荐颜回于陛下。
愿陛下察其才德,予以任用。
若颜回得志,余亦愿为之欢喜。
谨此荐书,望陛下三思。
子思顿首鲁侯得书,览其内容,叹曰:“子思荐才,可谓情深意切。
颜回之才,吾亦闻之,其为人谦和,品德高尚,实为国家之栋梁。
吾当召见颜回,共商国是。
”遂下令召颜回至鲁国,与颜回交谈,果然颜回才智过人,品德高尚。
鲁侯大喜,遂拜颜回为大夫,委以重任。
颜回不负众望,竭尽全力,辅佐鲁侯,使鲁国日益强盛。
自此,鲁国威震四海,天下太平。
颜回亦成为子思之高徒,传承儒家之道,弘扬仁义,成为后世敬仰之楷模。
而子思荐才之举,亦成为千古佳话,传颂不衰。
孔门十哲分别是哪十个人?孔门十哲全人物介绍
![孔门十哲分别是哪十个人?孔门十哲全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693de714b35eefdc8d33393.png)
孔门十哲分别是哪十个人?孔门十哲全人物介绍本文导读:十、颜回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
唐代为避李渊名讳,曾改其字为子泉。
春秋鲁国人。
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
孔门十哲中德行科之一。
被视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九、闵子骞闵损(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骞,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弟子中,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修养而著称,在这方面和颜渊齐名。
八、冉伯牛冉耕(前544年-?),冉氏,字伯牛。
中国春秋时代末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
伯牛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
七、仲弓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
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二十九岁。
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
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并尊冉雍为孔子德行特优四大弟子之一。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
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孙氏的家宰(总管)。
六、宰我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宰姓,名予,字子我,又名予我、宰我,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
五、子贡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
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四、冉有冉求(前522年-?),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东周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
冉有多才多艺、性格谦逊、长于政事。
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冉有出力不少。
孔门十哲都有谁
![孔门十哲都有谁](https://img.taocdn.com/s3/m/f622f9af1a37f111f1855b60.png)
孔门十哲都有谁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的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和性格。
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子路与颜回了。
子路勇猛亢直,颜回文质彬彬。
除了他俩,还有八个人也很受孔子推崇。
他们号称孔门十哲: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个性和人生呢?仲由(字子路)——孔子的贴身保镖《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
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忠心耿耿。
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
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
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原文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e5e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5.png)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的孔子言行的书籍,全书分为20篇,其中有一篇是《论语十二章诫子书》,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所做的教诲和规劝。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的原文:1、子曰:“好学,不可以不勉;不好学,无以宽。
”3、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接为而誠,不讳慝,则为之也已。
”4、子曰:“君子不器。
”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子曰:“君子三慎其言,四慎其行。
”7、子曰:“勇而无礼,为乱,小勇而易讬也。
”10、子曰:“有弟子不能说,则丘卒。
”12、子曰:“患过,不自讼;言过,必自讼。
”这12章中,孔子对于学习、处事、待人、修身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好学”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而对于不爱学习的人,孔子也提出了警告,认为没有学习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
孔子还强调了“勉”的重要性,指出了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有恒心和努力才能成功。
孔子也告诫人们要慎重思考,不可贸然听信他人的言论,而应该“慎言慎行”。
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懂得尊敬他人,遵守礼仪规范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他还提出了“三慎其言,四慎其行”的要求,告诫人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不可有过激的行为,要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推诿责任。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教诲的著作,它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人生指导。
通过学习这部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个有修养、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
愿我们能够以《论语十二章诫子书》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一篇名为《十二章》的训子书原文。
这篇训子书为孔子所著,是对儒家道德伦理的精粹总结,对于教育子女、治理国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以善言为贤议论文作文
![人不以善言为贤议论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fdcd8ee518964bcf847ce6.png)
人不以善言为贤议论文作文【篇一:讷言敏行,然后君子】高一(10)班黄雨婕“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自千年前起,无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标准,而“巧言令色”也成为了小人的标志。
言,即语言,究竟为何会成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把标尺呢?古语常云:“言多必失。
”过多的言语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无知愚昧,因为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比起说,他们更愿意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内涵。
因为行动,往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朋友相伴去海边游玩,路上发生争执,一位朋友对另一位破口大骂。
被骂的那位朋友在沙滩上写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骂了我一顿’。
不久,被骂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将他救起,于是被骂的人又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事后,有人不解,被骂的朋友答道:“沙能随风而逝,而岩石永恒不变。
”语言与行动的关系便是如此。
语言是沙,一吹就散,谁也不能清晰地复述十年前某天某时自己所说的话;而行动是石,消失的时间极慢,因此它才能成为我们品质的标尺。
所以,讷言敏行,是每个人都应奉行的优秀习惯,是无数君子体现的高尚人格。
无言,不代表无爱。
乡村支教教师支月英,义无反顾由小镇走进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
三十六年,她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
除了授课,她还把每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地无微不至。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始终坚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讲台,为一双又一双懵懂的眼睛点亮希望。
她说的总是很少,做的却比谁都多。
无言,不代表无义。
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场,救出了所有的邻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言语,只留下了焦黑的身体和带血的脚印。
生前木讷的他向来不善于说话,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却选择了最感人的逆行。
无言,不代表无情。
中国首家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辞去了位高权重,待遇优渥的院长职位,选择了为特殊的艾滋病儿童们搭一个温暖的家。
他从来不说过程的艰辛,社会的反对,永远把最温暖的笑容带给最孤单的孩子们。
孔门十哲简介
![孔门十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c2613c86c85ec3a87c2c5d8.png)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颜回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
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2、闵损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
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
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
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
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3、冉耕冉耕,冉氏,字伯牛。
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
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贤才聚集的文言文翻译
![贤才聚集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dd6570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b.png)
时也,天下纷扰,诸侯割据,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游说四方,广招贤才,欲以德化天下。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如颜回、子贡、曾子等,皆一时之选,各怀绝技,辅佐孔子传播仁义道德,倡导礼乐教化。
及至战国,诸侯纷争,战火连天。
孟子游说诸侯,力主仁政,以求天下太平。
其弟子如万章、公都子等,亦皆才智过人,各为其师出谋划策,助孟子实现其政治理想。
秦皇一统天下,始皇帝招揽天下英才,以李斯、韩非等为辅,施行法家之术,严刑峻法,使国家强盛一时。
然而,秦始皇暴政,民不聊生,贤才纷纷隐退,国家终因暴政而衰败。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得贤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共同辅佐,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
张良深谋远虑,萧何善于治理,韩信善用兵法,三人各展所长,共筑汉朝盛世。
三国鼎立,群雄逐鹿。
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广纳贤才。
曹操有荀彧、郭嘉、贾诩等谋士,刘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英才,孙权有周瑜、陆逊等勇将。
三国之所以能鼎足而立,皆因贤才齐聚,各为其主出谋划策。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广纳贤才,开创贞观之治。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皆一时之选,各展所长,辅佐太宗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艺起家,后得赵普、范质等贤才辅佐,建立宋朝,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明清两代,虽历经风雨,然仍有许多贤才涌现。
如明成祖朱棣,得姚广孝、解缙等贤才辅佐,开创永乐盛世。
清康熙帝,得施琅、张廷玉等贤才,使国家繁荣昌盛。
自古至今,贤才聚集之地,无不成为国家繁荣昌盛之地。
君不见,今日之中华,亦有众多贤才,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天下贤才,各展所长,共筑盛世,为我国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夫贤才者,国之栋梁也。
古往今来,贤才聚集之地,皆为天下之重。
君不见,昔日之贤才,或辅佐圣君,或传播仁义,或开创盛世,或振兴国家。
今日之贤才,亦当以天下为己任,各展所长,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夫贤才聚集,国家必兴;贤才散去,国家必衰。
雍也篇的原文与翻译
![雍也篇的原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881ed1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a.png)
雍也篇的原⽂与翻译雍也篇的原⽂与翻译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个章节,共包括30章,以下关于雍也篇的原⽂与翻译是⼩编为各位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家⼀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雍也篇 作者:孔⼦及其弟⼦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句有:“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神⽽远之”;“⼰欲⽴⽽⽴⼈,已欲达⽽达⼈。
”本篇⾥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对他的评价甚⾼。
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些主张。
【原⽂】 61 ⼦⽈:“雍也可使南⾯。
” 【译⽂】 孔⼦说:“冉雍这个⼈,可以让他去做官。
” 【评析】 古代以⾯向南为尊位,天⼦、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向南⾯⽽坐。
所以这⾥孔⼦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孔⼦将冉雍列在他的第⼀等学科“德⾏”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实⾏他的“学⽽优则仕”这⼀教育⽅针的典型事例。
【原⽂】 62 仲⼸问⼦桑伯⼦(1)。
⼦⽈:“可也,简(2)。
”仲⼸⽈:“居敬(3)⽽⾏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简,⽆乃(6)⼤(7)简乎?”⼦⽈:“雍之⾔然。
” 【注释】 (1)桑伯⼦:⼈名,此⼈⽣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
(4)⾏简:指推⾏政事简⽽不繁。
(5)临:⾯临、⾯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乃:岂不是。
(7)⼤:同“太”。
【译⽂】 仲⼸问孔⼦:⼦桑伯⼦这个⼈怎么样。
孔⼦说:“此⼈还可以,办事简要⽽不烦琐。
”仲⼸说:“居⼼恭敬严肃⽽⾏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马马虎虎,⼜以简要的⽅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 【评析】 孔⼦⽅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https://img.taocdn.com/s3/m/778d15f3f705cc175527096d.png)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文/章哲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可谓人才济济。
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赏的弟子,他的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为推崇。
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个性和人生呢?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恐怕我们最熟的只有两位:子路与颜回,但还有其它八位同样也是孔子眼中的佼佼者。
我会分别用一句诗对十大弟子进行逐一概括,并对他们进行描述和评价,就先说子路吧!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
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的人,不论是在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
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意思是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
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未“入室”,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忠心耿耿,从此无人敢欺慢孔子。
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
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
说完会武功的子路,接下来说文采翩翩的卜商。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
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文言文孔子犹江海的翻译
![文言文孔子犹江海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81df4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1.png)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其道即仁义礼智信,此五者,乃人生之根本,亦为治国平天下之基石。
孔子一生致力于弘扬此道,其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仁者之风。
孔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
”此语意谓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乃因其善于处下,容纳百川。
孔子此言,寓意深远。
江海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包容万物的胸怀。
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乃因其宽广的胸怀。
孔子以此比喻仁者之德,仁者心怀天下,容纳百川,故能成就伟业。
孔子一生,犹如江海。
其胸怀博大,容纳百川。
孔子师从老子,得道真传,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义,虽屡遭挫折,但仍矢志不渝。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如颜回、子贡、曾子等,皆贤才济济。
孔子教诲弟子,讲究仁爱、礼义,使弟子们成为一代英才。
孔子犹如江海,因其善于包容,故能汇聚百川。
孔子门下弟子,来自各地,性格各异。
孔子对待弟子,一视同仁,不以富贵贫贱论英雄。
孔子曰:“有教无类。
”此语表明孔子教育弟子的理念,即不分贵贱,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
孔子一生,犹如江海,因其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无数英才。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语告诫人们,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教人,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思考能力。
孔子门下弟子,因受其教诲,皆能独立思考,成为一代名士。
孔子犹如江海,因其包容万物的胸怀,成就了无数伟业。
孔子晚年,整理古籍,编纂《春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曰:“吾道在《春秋》。
”此语表明孔子认为,《春秋》是其一生学说的结晶。
孔子一生,犹如江海,因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影响了无数后人。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语告诫人们,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孔子提倡仁爱、礼义,教导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总之,孔子犹如江海,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成就了无数伟业。
孔子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孔子的一生,犹如江海,其精神永存于世,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孔子的弟子颜回(下)
![孔子的弟子颜回(下)](https://img.taocdn.com/s3/m/7d89d58384868762caaed5f9.png)
孔子的弟子颜回(下)3、君臣协调、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
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师徒四人,一同游于景山,登高四望,顿时精神开朗。
孔子便叫弟子各言其志。
颜回说:“愿得小国而相之。
主以道制,臣以德化。
君臣同心,外内相应。
列国诸侯,莫不从咦尚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致。
进贤使能,各任其事。
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
”最后孔子极力称赞颜回的志向,说:“圣士载!大人出,小人匿。
圣者起,贤者伏。
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
”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他的社会政治观:第一,他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健康,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社会;第二,他提出对君主用“道制”,对大臣用“德化”,对下层则是“施仁”,总之是以“教化”来达到他的目标;第三,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进行教化呢?在这里他提出了道、德、义、礼、仁等规范为教化的内容。
4、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
一谈到“自然无为”思想,人们自然想到老、庄道家学说。
因为他是以“自然无为”为出发点,同时又把它当成归宿点。
是“自然”第一,“无为至上”,是无为主义。
当然老、庄道家的“无为”思想,表现的最为突出。
但是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好像只有道家才讲它。
其实不然,仔细一研究,便会发现,在儒家、法家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思想也都有存在的余地。
如法家著作《韩非子》中,不但有专门解释道家思想的《解老》、《喻老》两篇,而且在《扬权》、《大体》等文中,也大讲“自然无为”思想。
当然他是在承认“法”的前提下讲“无为”的,而且把“无为”当成了君主驾驭群臣、推行法令的手段。
虽然如此,但是法家确实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也在讲“自然无为”。
在孔子思想中同样是这样,他虽然强调用仁、义、礼、智等教化办法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也讲点“自然无为”。
孔子提出了好几个途径来实现“无为而治”:第一,要“为政以德”;第二,是以身作则;第三,是任用贤才。
《论语》人生课堂小测答案(2017春)
![《论语》人生课堂小测答案(2017春)](https://img.taocdn.com/s3/m/07c70b5490c69ec3d5bb75c9.png)
1.孔子被称为百代不替的“素王”。孔子名丘,字仲尼。
2.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与人闲谈时,谦恭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
正确
3.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不见孺悲,是因为孔子生病了。
错误
4.颜回赞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5.孔子主张以__直___报怨。
A.才智出众
B.谦虚和善而谨慎
C.思维敏捷,对所学能够举一反三
D.尊师重道,勤奋好学
E.坚持本心,不为世俗所左右
A B C D E
89.下列属于宰予的优点的是_________
A.善于言辞
B.聪明伶俐
C.善思辨
D.处事得体
A B C D
90.下列属于子路性格特点的是__________。
A.不畏权贵
诗经
119.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____________。
敬慕
疏远
120.子钓而不纲,____________。
弋不射宿
121.断一树,杀一兽,___________,非孝也。
不以其时
122.孔子告诫人们要“敬鬼神而远之”,即对待鬼神一定要恭敬,但是又不可太过亲近。
正确
123.孔子把鬼神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力量转变为已逝的祖先,把祭祀之对象推扩到现实生活中文明的创造者。
错误
70.阳货馈孔子豚,孔子因对阳货不满拒收了礼品。
错误
71.按春秋礼仪,别人送来礼物,主人如果不在家,应该亲自登门回谢。
正确
72.孔子提出,食物没有烹调好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肉切的方向不对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料不吃。
正确
73.礼仪是从饮食起源的。
正确
论语评述弟子
![论语评述弟子](https://img.taocdn.com/s3/m/a941852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1.png)
论语评述弟子
《论语》评述弟子,涉及孔门众多弟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闵损、冉雍、端木赐、冉求、仲由、宰予、颜回、颜渊等。
《论语》中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里提到了颜渊的为人处事原则。
《论语》中孔子评价弟子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是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赞美。
又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表明颜回听课时专注,思考深入;课下又能发挥想象,有所创发。
孔子又评价弟子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是称赞颜渊好学的精神。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闵损、冉雍、端木赐、冉求等其他弟子的情况。
这些弟子各有特点,但都在孔子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成为了杰出的学者和人才。
以上是简要评述,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研究《论语》的专家学者。
论语《子路篇》翻译
![论语《子路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6b815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0.png)
论语《子路篇》翻译《论语》无疑是很重要很特殊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整部书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子路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子路篇》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孔子弟子冉雍
![孔子弟子冉雍](https://img.taocdn.com/s3/m/e9706ec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a.png)
孔子弟子冉雍冉雍是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人,字仲弓,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弟子冉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弟子冉雍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
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
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孔子弟子冉雍简介《论语注疏》记载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孔子弟子冉雍,与冉耕、冉求都是在孔门十哲之列,世人称之为“一门三贤”。
孔子弟子冉雍由于家庭是以游牧为生,加上父亲冉离是个品行不好的人,所以很是自卑。
但是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开导。
于是孔子就鼓励他说:“用来犁地的牛生下小牛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就是不想把它作为祭祀山神的祭品。
但是难道山神也会舍弃它吗?”在中国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常用红色的牲畜,一般情况下不用耕牛,所以自然也不用犁地的牛产下的子。
孔子这番言论的大致意思是,你的父亲虽然是个品行不好的人,但如果你自己很优秀,别人就不会在意你的出身地位低下而抛弃你。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冉雍是孔子弟子里较早一批里边的。
这样推算下来那么他成为宰相时也许还比较年轻。
在当时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自己要当宰相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
从这点就能看出好像仲弓是很开心的,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而且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准备。
冉雍以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
做官时,他“居敬行简”,冉雍主要主张“以德化民”。
但是在季氏“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
”于是冉雍就辞去这一职,重新跟随孔子。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是其“德行”科四大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轮三友文言文翻译
![孔子轮三友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2483f3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5.png)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有三友尤为著名,曰颜回、子贡、曾子。
此三人各有所长,孔子常以轮三友论其德行,以启迪后人。
颜回者,孔子弟子之贤者也。
颜回容貌清秀,举止温雅,性情平和,尤以德行著称。
孔子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回之仁,如水之清澈,如镜之明亮,虽孔子亦叹为观止。
颜回虽居贫,而心无旁骛,专心向学,孔子称之为“仁者”。
孔子曰:“回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乃颜回之修养,亦孔子所推崇之品德。
子贡,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中辩才无碍者也。
子贡聪明伶俐,善于辞令,孔子常以之应对诸侯。
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虽辩才无碍,然其心亦仁厚。
孔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之才,孔子称之为“才者”。
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之才,亦孔子所推崇之才华。
曾子,名曾参,孔子弟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曾子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孔子称之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乃曾子之自省,亦孔子所推崇之修养。
曾子虽出身贫寒,然其志向高远,勤学不辍,孔子称之为“贤者”。
孔子曰:“参也,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之贤,亦孔子所推崇之德行。
孔子轮三友,意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当以仁为本,以才为辅,以贤为辅佐。
仁者,心之所在,为人之根本;才者,言之所至,为人之才智;贤者,行之所在,为人之行为。
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此乃孔子轮三友之真谛,亦为后人处世之道。
孔子轮三友,一则彰显其德行,一则启迪后人。
颜回之仁,子贡之才,曾子之贤,各具特色,相互映衬。
孔子的弟子们之德行典范
![孔子的弟子们之德行典范](https://img.taocdn.com/s3/m/57a9d834ccbff121dd36831a.png)
' 颜渊 死, 孔子哭得很伤心。他 孔子说“ 回1 l 视 予犹 父也 ” , 他 时时跟 谁为 ?’
真是太伤心 了, 我 不为这样 的人伤 随孔子 , 终 f 追随孔 子, 未仕 。颜 回好 说 , 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学 不倦 , 善一 : 思考 , 孔子 独赞其好 学。 心,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对弟子的传授答疑与评论也记载着弟子的思考阐述与践行他们之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产生思想火花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凝练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学
L U N D A O・ J I A NG Z U O 1 论道 ・ 讲座
I
《 论语 ・七 进》 ——德行 : 颜渊 、 闵
一
一
件事 , 可 以推演知道十件 事; 我 听到 件事 ,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 同意
之弥高 , 钻芝. 弥坚。瞻之在前 , 忽焉在 子贡的看法 ,也认 为他 赶不上 颜回 。
由此 可见 颜 回在 弟 子之 间也 有 较 高
我 以礼 , 欲呈 不能 。既竭吾才 , 如有所 的威信和影 响力 。 颜 回早逝 , 孔子十分沉痛 。 《 论语 ・ 立卓尔 。虽 次从之 , 末 由也 已。’ ’ 这里
里 先谈 德 行 f 勺 典范 。
亡 。” 这两 处不仅 是孔子充分 肯定颜 回 的好 学 , 也说 明孔 子十分 重视学 习
典范之 一 颜渊 , 姓颜 名 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渊,
陶 亦作子渊 。 辱秋鲁 国人 , 少孔 子三十 知识 ,认 为研讨学 问是修身 养性 、
岁, 是孔子氲得意 的弟子 。颜 回是 ( ( 论 冶情操 、实现仁德 的一个重 要方面 。
巷, 人 不堪j ∈ 忧, 回也 不改 其 乐 。贤 可他私下 自己研究 , 也能够 发挥 , 可见
孔子的弟子们之言语贤才
![孔子的弟子们之言语贤才](https://img.taocdn.com/s3/m/a51b9fd8aa00b52acfc7caf1.png)
孔子的弟子们之言语贤才“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指外交之辞令,学术之辨说。
《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里“命”即指外交辞令。
孔子说,郑国制定外交辞令,由裨谌起草,世叔研究,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在文字上加工润色。
一份外交辞令的制定,经过四道程序,高层把关,可见春秋各国对言语的重视。
《论语?先进》:“言语――宰我、子贡。
”孔子把言语置于德行之后,意在强调能言必须有仁德。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伪善容貌,无德而能言,孔子斥之为“佞人”,告诫弟子远离小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主张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德之言必须有文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宰我利口辩辞,子贡利口巧辞,他们能言善辩,受到孔子称赞。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予。
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
他自始至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未任过官职。
他能言善辩,以善辞令著称,列言语科之首。
孔子周游列国时,常派遣宰我出使齐国和楚国,楚昭王认为楚国的官员中没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与他相比。
宰我是缺点和优点都比较突出的弟子,既受孔子的批评,也得到孔子的表扬。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神的木制牌位,用什么木?宰我回答了夏、商、周三代分别用松、柏、栗木,特别强调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
孔子听了说,已经做过了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宰我知识面很广,回答很细,但孔子似乎觉得繁琐,他的话有责备之意。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广纳贤才 弟子三千人 美句
![孔子 广纳贤才 弟子三千人 美句](https://img.taocdn.com/s3/m/fc31b4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0.png)
孔子,名丘也,字仲尼,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我国,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有许多传世美句和相关故事,展现了他的胸襟和风范。
1.孔子广纳贤才孔子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曾说过:“愚者博学,而智者察时。
小人学识浅薄,大贤学识渊博。
”意思是说愚笨的人学习知识就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聪明的人学习就要抓住学习的时机。
这句话展现了孔子对于人才的重视,他认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子的学宫里,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才华的人都能有机会受教育,这种用人标准体现了孔子的宽容和包容。
2.弟子三千人孔子的学宫里聚集着三千名弟子,其中有很多后来成为了大家闻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都在孔子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贡献了力量。
孔子对于弟子的培养十分重视,他经常教育他的弟子要忠诚、诚实、有节操、恪守礼仪等。
在孔子的实践中,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人才的体系,并通过这套体系传播和传承了儒家文化。
3.美句孔子在《论语》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句,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的总结,意思是要待人如己,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传达了对人性的尊重和珍视。
另外,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表明了对他人智慧的尊敬和学习态度。
这些美句反映了孔子的人性关怀和对知识的尊重,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内涵。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孔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于儒家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弟子的教育和美句的传承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向孔子学习,传承并发扬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在孔子留下的许多美句中,还有一句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写孔子三千弟子的对联
![写孔子三千弟子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fee1667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d.png)
写孔子三千弟子的对联1. 孔子三千弟子,贤才济济满门庭。
就像那繁星璀璨耀夜空,各展光芒耀古今。
你看那颜回安贫乐道,夫子赞他贤德超群,这众多弟子啊,哪个不是一段传奇?2. 三千弟子围孔子,好似群星拱北辰。
子路性刚勇,夫子教诲情,师徒间的互动多有趣,这不是一部育人的大戏么?3. 孔子门下三千众,犹如繁花绽园中。
子贡善言辞,经商亦精通,他与夫子的对话里,智慧的火花到处蹦。
4. 三千弟子随夫子,仿若群鱼逐善渊。
宰予爱打盹,被责心有惭,这师徒间的小故事,听起来真新鲜。
5. 孔子育三千弟子,恰似春霖润众苗。
冉求擅政事,夫子来引导,他们之间的交流呀,满满都是学问的味道。
6. 三千弟子敬孔子,就如百鸟朝凤凰。
子夏传文学,功劳真不弱,这在那三千人中,也是佼佼者。
7. 孔子三千徒,个个是明珠。
闵损孝亲事,感天又动地,难道这不是人性至善的表露?8. 三千弟子集孔门,仿佛百川汇海深。
仲弓问仁德,夫子细解文,这样的教导场景,怎能不让人入神?9. 孔子之徒三千位,好比百树成森林。
樊迟问农事,被笑见识浅,可这也是求知的诚恳。
10. 三千弟子仰孔子,犹如众蚁慕甜津。
原宪守贫志,骨气硬似金,他的故事啊,真让人钦佩得很。
11. 孔子座下三千客,恰似众星排天列。
公西华善礼,风度很特别,和夫子的应答里,礼节学问全包括。
12. 三千弟子入孔门,仿若众鸟入茂林。
有若似夫子,聪明又亲近,这在弟子里啊,也是很引人。
13. 孔子三千徒子徒孙,就像众花映日轮。
司马牛多忧,夫子来宽心,这师徒的感情啊,真是很温馨。
14. 三千弟子从孔子,好似群羊有牧人。
高柴性纯厚,夫子也赞真,这样的弟子品德,谁不觉得可亲?15. 孔子有三千弟子,如同千弦奏雅音。
漆雕开谦逊,夫子也赏心,这等弟子态度,真的非常谦逊。
16. 三千弟子聚孔家,仿若众光聚灯塔。
公冶长懂鸟语,神奇又奇异,他在那三千人中,独特得没法比。
17. 孔子三千弟子啊,像那众画满画廊。
巫马施理政,能力也很强,他和夫子之间,定有不少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弟子们之言语贤才
“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指外交之辞令,学术之辨说。
《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里“命”即指外交辞令。
孔子说,郑国制定外交辞令,由裨谌起草,世叔研究,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在文字上加工润色。
一份外交辞令的制定,经过四道程序,高层把关,可见春秋各国对言语的重视。
《论语?先进》:“言语――宰我、子贡。
”孔子把言语置于德行之后,意在强调能言必须有仁德。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伪善容貌,无德而能言,孔子斥之为“佞人”,告诫弟子远离小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主张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德之言必须有文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宰我利口辩辞,子贡利口巧辞,他们能言善辩,受到孔子称赞。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予。
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
他自始至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未任过官职。
他能言善辩,以善辞令著称,列言语科之首。
孔子周游列国时,常派遣宰我出使齐国和楚国,楚昭王认为楚国的官员中没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与他相比。
宰我是缺点和优点都比
较突出的弟子,既受孔子的批评,也得到孔子的表扬。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神的木制牌位,用什么木?宰我回答了夏、商、周三代分别用松、柏、栗木,特别强调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
孔子听了说,已经做过了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宰我知识面很广,回答很细,但孔子似乎觉得繁琐,他的话有责备之意。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责备他是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
由此孔子悟出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至理名言。
从这件事,孔子改变了看人的态度。
宰我从此怎样呢?《论语》并未直接交待,但从孔子的总体评价中,可以看出宰我成了贤才。
孔子因材施教,关心爱护宰我是很好的一例。
宰我主张改革旧礼制,是孔门中唯一对孔子仁礼学说提出异议者。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他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影响生产,
可使礼坏乐崩,应该为一年制。
这遭到孔子的斥责,认为他没有孝悌之心,“予之不仁也”。
孝悌是孔子仁学的思想基础,孔子从此出发,认为改“三年之丧”旧制是不仁。
时至今日,我认为仁学的核心是“爱人”、“泛爱众”,宰予主张改革旧制,建“一年之丧”新制,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业耕于勤,发展各项事业,是符合孔子仁学思想总原则的。
何况,在《论语》中也多处记载着孔子主张损益、改革的思想。
宰予思想活跃,善于提出问题。
《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
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孔子道。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也,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劝阻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宰我提出一个假设的两难问题,孔子是不赞成的。
宰我深刻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见利思义”的为人,他出使楚国楚昭王要把一辆华丽车子送给孔子,他以理拒受,受到孔子的称赞。
宰我在孔子弟子中是有建树的,尝问五帝德及帝系,其文今存《大载礼?五帝德?帝系》中,使孔子的观点得以传播。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作子赣,亦称卫赐。
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拜孔子之前经商,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者,孔子周游列国时,他不仅跟随,并给以经
济资助。
子贡能言善辩,有志外交活动,孔子称之为“辩士”。
《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记载他的言语行事,达二十七次之多。
孔子特别关心他,并多次赞扬他。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经商很富有,他自悟,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
孔子肯定他这一认识,又帮助他升华,贫穷却乐于道,富有却谦虚更好。
子贡道,《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
是这样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孔子对子贡学识能力的夸奖。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一个器皿。
子贡问,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相当尊贵的,孔子用瑚琏来比喻子贡是受人们尊重的有德才之人。
孔子曾问,他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自谦地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在这篇文章中颜回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可以说子贡同颜回一样都不愿意夸耀自己的好处,表白自己
的功劳。
子贡经常问政于孔子,关切治国之经略。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段经典的对话,子贡讲,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说是仁道了吧?孔子回答,不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孔子告诉他什么是仁,实践仁道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牢记了孔子名言。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这些政治、经济思想,成了治国理政的古训。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告诉他,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
孔子还告诉他其次要孝顺父母、恭敬尊长,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
《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三段话孔子向子贡传授一以贯之的惠恕之道,告诉他住在一个
国家,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仁人志士。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一段既有趣,又有哲理的对话,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道,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孔子这里用简短的言语阐述了天、地、生命的规律,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子贡重视教化,主张废除每月杀羊祭庙的“告朔”仪式。
他善于经商,“家累千金”,乐于抚恤和帮助贫者。
他特别崇尚孔子,认为孔子学识高深,道德超人,他经常宣传孔子学说,“使孔子名布扬天下。
”孔子死后他守墓六年。
他忠诚孔子之道,并一以贯之。
子贡在孔子的教导下,成为频有影响的外交人才。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说的是鲁哀公六年,孔子在陈国断绝粮食,跟随人病倒。
子贡奉命说服楚昭公迎孔子入楚,使师生摆脱了困境。
次年,吴向鲁征牛、羊、猪各百头,季康子派子贡会盟说服了吴人。
十一年,吴胜齐,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他出面答谢,圆满完成外交任务。
十二年,鲁卫等国君会见吴人,吴人扣留卫侯,他说服吴太宰,使卫侯获释。
十五年,齐鲁会盟,他说服齐国返归“成”地。
他化干戈为玉帛,成就突出,受到楚昭王、季康子等人的称赞。
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举一反三,使弟子成才,他对弟子有批评、有褒扬,看大节、助成才,培养了一批德能兼备的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