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1、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并传授给了许多弟子,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一些故事。
孔子的弟子们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颜回、子路、子贡等人。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才能,但都受到了孔子的教导,成为了忠诚的门徒,传承着儒家思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谦虚好学,勤奋向上。
有一次,孔子问他:“你觉得我是不是很有学问?”颜回谦虚地回答说:“我并不敢这样说。
”孔子听后很是高兴,赞扬颜回懂得尊敬师长,不妄自尊大。
颜回的谦逊和虚心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他性格直率,善于言辞。
一次,在与孔子讨论礼仪之事时,子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孔子并不完全同意,但却欣赏子路的坚持和思考。
孔子说:“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成为后人赞美子路的代名词,他的坚守原则和率直直率深受大家尊敬。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他深得孔子信任,被委以重任。
有一次,孔子让子贡去见齐宣王,希望他可以为儒家思想宣讲,提倡礼仪之道。
子贡虽然面对困难,但他勇敢坚毅,最终取得了齐宣王的赏识,为儒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除了这几位得意门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孔子弟子,他们各有卓越之处,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通过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更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踏实行事,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伟业。
愿我们继承孔子的教诲,传承儒家思想,让这份价值观得以永续。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门下许多弟子,基本孔子与每个弟子都有过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漆雕的故事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其中以德行著称的人就是漆雕开。
他在早年的时候就很是聪慧,天质非凡而且还勤学好问,在很小的时候就拜蔡地俊彦名流为师,所以在他小的时候就很有名了。
在他成年之后的师傅是孔子,并为深受孔子的喜爱。
“子使漆雕开仕”中讲的就是师徒二人之间的故事。
当时,孔子推荐自己的学生漆雕开出来考取功名,在朝堂上担任官职。
可是漆雕开却辞谢了师傅孔子的好意,还说自己对于考取功名,担任官职的事情没有任何信心,想要继续学礼,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考取功名,担任官职。
孔子听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很高兴。
从《史记》中的相关资料中,我们都知道漆雕开要比孔子小个十一岁,并且还曾随孔子学习《尚书》。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弟子中,急功近利,着于从政的弟子大有人在。
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要从政,前提就必须使自己的修养到位,不然的话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人人都会所江湖险恶,但实际上政治官场上才是危险的。
在官场上,很少会有人能够全身而退,严重的还要拖累家人。
一个老师做不好那会误人子弟,一个官位做不好,就会耽误了平民百姓。
所以,做官先做人。
在孔子推荐漆雕开做官的这一事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漆雕开的为学之诚,所以孔子听了才会感到高兴,这就是子使漆雕开仕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高柴的故事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
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
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
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门下悉心学习,而他的老师孔子则认为高柴的性格比较憨厚忠实。
记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里担任一定的职务,想要举荐高柴担任费宰一职。
还没等高柴做决定,他的师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说道:““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关于高柴的为官路程,在历史上的记载说,高柴曾在在鲁国、卫国这两个国家先后担任了四次官职,担任过鲁国的费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卫国担任的是士师一职。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他的教导和哲学观念对于他的弟子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跟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也在各自的实践中展示出了孔子教育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探索他们与孔子的关系、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1. 弟子颜回:承传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弟子颜回被誉为“回溯圣贤之迹,建立历史之实”。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精通音律、礼仪和各种学问。
在孔子度过颜回的寿而没有得到埋葬的悲伤时,颜回主动为孔子请求准许臣生以示孝道之意。
通过这一行动,颜回充分展示了他对孔子的敬爱和对孝道的追求。
2. 弟子子思:重视道德修养子思是孔子的贤弟子之一,他承袭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
子思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他认为礼仪、义理、德行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他曾提出:“君子之所修学者三:事亲、事君、事神”,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子思的观点对于后世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弟子子贡:以诚待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没有成为官员的人。
子贡对孔子的教诲深感荣幸,并以孔子为师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以诚待人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建立起长久的人际关系。
子贡所追求的以诚待人的精神,对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维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
4. 弟子曾子:追求真理与谦逊曾子以聪明才智、谨慎和勤奋而著称。
他对孔子的教诲充满敬意,并把孔子视为宗师。
曾子遵循孔子的教导,谦逊地追求真理,注重自我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追寻道德与知识。
曾子的谦逊和学习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弟子子路:勇于实践和崇尚公正子路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也是最具沉稳和果断性格的弟子之一。
子路注重实践并勇于践行道德原则,他主张“实学以质行”。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篇1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成心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刚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缺乏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分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此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如今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讯臣的时候,一开场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讯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擅长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擅长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四大弟子_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四大弟子_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为孔门十哲,而在这里面又有孔子最得意的四大弟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四大弟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四大弟子大弟子---颜回,优点:学习认真,好学不缀,尊师重道,考虑问题全面;缺点:创新不足。
孔子评价:斯人难再得二弟子---子路,优点:知错就改,武艺高强,胆色过人,是孔子的贴身保镖;缺点:有匹夫之勇,无智者之谋。
孔子评价:最忠实的追随者三弟子---子贡,。
优点:善于谋略,富甲天下,一生追随孔子,是孔子游学天下的赞助商;缺点:相对于做学问,更喜欢经商。
孔子评价:任劳任怨四弟子---曾参,优点:踏踏实实求学,忠实憨厚,谦虚谨慎,厚积薄发,至诚至孝;缺点:进取不足,大器晚成型,孔子到死也没发现他的才能,但是最终继承孔子衣钵的人却是他,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
孔子评价:他是个诚实孝顺的人。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颜回字子渊,鲁国人。
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
”“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
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
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像很傻的样子。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
孔子与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他弟子的故事1.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2.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取得了不少成就。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弟子的故事:1.颜回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并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要通过思考和判断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2.子羔的故事:子羔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曾经在卫国从政。
有一次,卫国君臣发生动乱时,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个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又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又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最后,那个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子羔只好进去躲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3.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和机智。
有一次,齐国的官员田常打算发动叛乱,但是被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知道了,他们打算去告诉孔子并请他出面解决。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和时间紧迫,他们决定先赶去通知田常的封地晏城不要开门让田常进入。
当他们到达晏城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子贡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晏城城墙上有缺口!”可把守城人骗开城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发挥机智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解决困难。
4.闵损的故事:闵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以德行著称。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但是继母并不疼爱他。
继母经常在孔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是孔子一直很信任他。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故事《论语》中挑选的五个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故事一:孔子与颜渊的故事一次,孔子与颜渊探讨什么是仁。
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又问:“何为克己复礼?”孔子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听后默然片刻,然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坦诚的对话和互动,以及他们对于仁这个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
故事二:孔子与子贡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问子贡:“汝亦知夫水乎?”子贡答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赞许地点头,并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
非也与?”孔子笑着说:“非也。
予一以贯之。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教育弟子的机智和敏锐,以及他与子贡之间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探讨。
故事三:孔子与宰我的故事宰我曾对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一事提出质疑。
孔子回答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我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并感叹道:“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育对话,孔子用仁爱和道德规范来解答宰我的问题。
故事四:孔子与曾参的故事曾参问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赞许地说:“吾亦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听后恭敬地低头说:“是也。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曾参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故事五:孔子与闵损的故事闵损曾问孔子:“师何为大?”孔子回答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闵损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闵损的教导以及闵损对孔子言论的领悟和理解。
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承载着孔子的思想,传承着孔子的智慧,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孔子弟子的故事。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年轻时就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向孔子请教。
有一次,孔子问他,“仁者如何?”颜回回答说,“仁者欲善而恶不善。
”孔子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赞扬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后来,颜回跟随孔子学习,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子路,字子贡,鲁国人,是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他聪明好学,对孔子的学说也非常推崇。
有一次,孔子问他,“君子何如?”子路回答说,“君子不器。
”孔子听后点头称赞,因为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应该像器皿一样狭窄。
子路在孔子门下学习多年,成为了孔子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子贡,字长卿,鲁国人,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聪明机智,对孔子的教诲也颇有心得。
有一次,孔子问他,“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做到终身行之。
子贡后来成为了孔子门下的得力助手,协助孔子传播他的学说。
这些孔子的弟子们,他们都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在孔子的教导下,不断修身养德,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教诲。
通过讲述这些孔子弟子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学说,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也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修身养德,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与其弟子的事迹故事_史上最全的孔子教育小故事

孔⼦与其弟⼦的事迹故事_史上最全的孔⼦教育⼩故事孔⼦可以说是中国乃⾄世界上⾮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今还闪耀着光辉。
既然这样,那么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孔⼦与其弟⼦的事迹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孔⼦相关⽂章内容推荐(↓↓↓)孔⼦的故事1为善知度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赎回本国,那么,这个⼈,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
有⼀次,⼦贡在⼀诸侯国,赎回了⼀个鲁国⼈,却辞谢了官府的赏⾦。
孔⼦听说了这件事,就对⼦贡说:“⼦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效法,可以影响后代,⽽不会只是为了适合⾃⼰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少,贫穷的⼈多。
如果赎⼈回去领赏⾦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的刺激,愿去赎⼈的⼈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德⾏修养的⾏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
”⼦路在⼀旁听了孔⼦的这番教导,深受启⽰。
后来,当他救了⼀位落⽔者时,别⼈要送他⼀头⽜来答谢,⼦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会很多了。
”不久,⼦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灾,官府调集民⼯,春修各处沟渠。
⼦路见⼤家⼯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就⽤⾃⼰的部分薪⽔,接济每⼈,⼀份饭菜,⼀份汤⽔。
孔⼦闻说此事,连忙派⼦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的器具。
⼦路发现了,⾮常⽓愤。
他⽓哼哼地跑到孔⼦那⾥叫道:“⽼师难道会嫉妒我⾏仁义之事吗?⼦路在⽼师这⾥所学的,不过仁义⼆字⽽已。
仁义之⼈,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路将⾃⼰多余的粮⾷,与⼤家分享,⾏仁义之道,⽼师为何禁⽌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听完⼦路的诉说,摇着头道:“⼦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们饮⾷不⾜,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私⼈的俸禄做公义,这种⾏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你⾃⼰的德义。
孔子与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孔子与弟子:十则简短小故事1. 颜回煮饭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未进食。
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在煮粥的过程中,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饭来塞进嘴里。
等到饭熟,孔子假装说:“我梦到自己的父亲,想用这清洁的饭来祭祀他。
”颜回赶忙回答:“不可以,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便把它吃了。
”孔子感叹道:“巧言乱德,即使是孝顺的人,也会因他的巧言而失去孝道。
”2. 颜回偷馒头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经过一个村庄,村里人很少,没有东西可吃。
弟子颜回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拿了两个熟馒头。
孔子问道:“颜回,你是从哪里弄来的馒头?”颜回回答:“我看到路边的锅里蒸着馒头,就趁热拿回来两个。
”孔子感慨地说:“我经常告诉大家‘即便是很饥饿,也不要非分之食’,你今天做到了。
”3. 子路请教子路向孔子请教何为“成人之美”。
孔子说:“你问的是什么意思呢?”子路回答:“比如说帮助人建立房子、成就事业等。
”孔子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是‘成人之美’呢?”子路回答:“扶持好人,制裁坏人,即为成人之美。
”孔子称赞道:“你说得很好。
但真正的‘成人之美’应该是以德行感化人,使人的道德得以提升。
”4. 颜回不愚孔子与弟子们坐在桥上看河水流动。
孔子问弟子们:“你们觉得河水在不停地流淌,那河里的水是先前的水吗?”弟子们纷纷回答,有的认为河水一直在流淌,先前的水早已流走;有的认为河水循环往复,先前的水仍在河里。
只有颜回默不作声。
孔子问:“颜回,你怎么看?”颜回答道:“夫子,河水不停地流淌,但河里的水却是不变的。
”孔子赞叹道:“颜回真是不愚啊!”5. 子路负米子路听说孔子生病了,非常担心。
他知道老师平素爱吃米,便决定去给他买一些回来。
子路匆匆忙忙地赶到市场,买了两袋米背在身上。
但回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山路泥泞不堪。
子路摔倒了几次,但他始终没有放下背上的米袋。
回到家中,他疲惫不堪地把米交给孔子。
孔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感慨地说:“子路真是我的好学生啊!”6. 孔子教子孔子有个儿子叫鲤,他去世后留下了很多书籍。
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他的传统思想和智慧对于古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力。
孔子不仅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有很多重要的弟子,他们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小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弟子子路的。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互相谈论自己对孝的理解。
孔子问弟子们谁认为自己对孝的了解最深入。
子路说:“我住在家中,经常看到父母患病,就像要死一样,但我从未生出过哀怨的思想。
”孔子听完了他的话说:“这是表面的孝顺,看来你还没有理解孝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话让子路十分困惑,于是他继续思考并试图找到正确的答案。
过了一段时间,子路的父亲去世了,他收拾整个家庭的事情并协助母亲进行祭祀。
他一边思考着孔子的话,一边询问母亲关于孝顺的各种问题。
最终,他意识到,真正的孝顺是通过尽心尽力地为父母做好事情来体现自己的爱意,而不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来表现出自己的孝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孝心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弟子曾参的。
有一次,孔子请曾参作为仪仗队的领袖,带领孔子去参见国君。
曾参立即答应了,但当他到仪仗队的基地时,他发现其他队员都没来,之后他就开始在那里等候。
孔子一直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曾参带来其他队员的情况,于是他询问曾参。
曾参说,因为今天是星期一,其他队员都去市场买东西了。
孔子听完这些话就很不高兴,因为他认为仪仗队这个职务应该由最擅长礼仪的人担任。
他也认为曾参提供的借口毫无意义。
然而,曾参没有放弃,他告诉孔子,即使现在没有仪仗队的其他队员,他也可以来提供陪同,证明了他的忠诚和责任心。
他也表现出了细心和警觉,为孔子提供了一种舒适、安全的体验。
孔子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他开始重新衡量曾参,并把他视为弟子中的佼佼者。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
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关于他
与弟子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的风范,也传达了他
对待弟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
一些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急忙找了一处避雨的地方躲了起来,可是孔子却依然站在雨中。
弟子们纷纷劝孔子也来躲雨,可是孔子却说,“我不是一片叶
子吗?我又不怕淋湿。
”孔子的这番话让弟子们深受启发,他们明
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在另一次的故事中,有一位叫子路的弟子问孔子,“如何才能
做到不忧愁呢?”孔子回答说,“不忧愁的方法就是不违背自己的
良心。
”这句话让子路茅塞顿开,他明白了做人要有原则,要做到
心安理得,才能不忧愁。
还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不违背自
己的良心?”孔子回答说,“做人要有忠诚,要对自己的职责尽心
尽力,不负自己的良心。
”这句话让曾子深受触动,他明白了做人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在孔子与弟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待弟子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弟子们,让他们受益终身。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的风范,也传达了他对待弟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孔子的故事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牢记孔子的教诲,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原则、有坚强意志的人。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门下弟子有很多,所以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也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弟子子贡尊师的故事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
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他特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
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
孔子弟子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关于孔子弟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弟子的小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弟子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子弟子故事5篇

孔子弟子故事5篇第一篇:孔子弟子故事孔子弟子故事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回中文名称: 颜回又名: 复圣字子渊颜叔颜渊颜生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公元前523~前490生平简介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
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
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觉得有理,遂罢。
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
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冉伯牛〖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
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
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
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他特
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
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
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
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
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
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
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
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
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
大家学习。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
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
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
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
晚了。
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
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
了才后悔不已。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1,卒于公元前481,虽然颜回生存在世间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颜回却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就连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也认为自己不及颜回的聪慧,说颜回是知一得十,而自己是知一得二,可见颜回是非常聪明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又非常好学,所以可以知道其学问有多高。
《史记》记载,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早早的白了,并且在刚刚不惑之年就去世了,孔子听说颜回去世非常的难过,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学生更加的亲近我。
”并且赞扬颜回是第一好学的学生,从来不将自己的怒气随便的发在别人的身上,犯过一次的错误从来就不再犯,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
颜回能够得到万世之师孔子这样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能够让孔子赞赏为唯一好学要有多么难得,可见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之首,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特别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更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发脾气,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很多无辜的人头上,特别是服务行业,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态度恶劣的情况,别人责怪他还毫不知错,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是应当的,是可以原谅的,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低也。
“不贰过”更是难得的一种品质,犯过的错误如果不再犯,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少了多少悲剧,会多多少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是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比如那些反反复复进出监狱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在一个地方摔到呢?
颜回是孔子称赞最多的弟子,可能也是俗人眼中最无用的弟子,甚至是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一点,但是却能够成为万代的楷模,是需要我们认真的思索一下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