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相处之道
孔子交友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交友择友的标准是什么关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在孔子的名言中有所体现,那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1、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
(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
”(《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
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
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忠信“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
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有朋自远方来笔记】1. 导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一课,讲述的是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着重表现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2. 内容概要《有朋自远方来》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接待鲁国宰相仲由时,弟子们对待客人的态度与孔子的不一致。
孔子在小事上的处世原则,弟子们则有着不同的做法。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待人接物的道理。
3. 待人接物的道理待人接物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仁”的重要性。
而“仁”包括了对人的关爱、责任感、善良等多个方面。
我们在待人接物时需要明晰自己的立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4. 孔子的教诲在《有朋自远方来》一课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告诉弟子们,接待客人远比备饭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对待客人的礼节要比家人还严谨。
这说明了待人接物的高尚品格和礼貌态度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深刻理解了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需要展现自己的优秀品质。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6. 总结《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待人接物的高尚情操和深刻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以孔子为榜样,学会待人接物,以礼待人,真诚相待,展现出我们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有朋自远方来》一课的内容,并结合孔子的思想和我们的个人观点,对待人接物的道理做了深入理解和阐述。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待人接物之道,也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教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书,堪称中国人的“圣经”。
人们应当如何选择和结交朋友,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关系呢?对此,书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阐述。
比如,关于交友的标准,书中的《学而》篇和《子罕》篇两度强调了孔子的主张:“无友不如己者。
”意思是说:结交朋友,要瞄准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道德学问不逊于自己的人,而不能同各方面相比自己都一无所长的人为伍。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只有和优于自己的人交朋友,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用古人的名言来解释,就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也正因如此,唐代诗人贾岛才会写下“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的诗句。
人是高级动物,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性格,即如古语所云:“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那么,选择朋友时应如何把握性情特征方面的因素呢?孔子的主张是“友直,友谅,友多闻”,意即要结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他认为这样才是有益的;而不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不要与阿谀奉承、两面三刀、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因为这是非常有害的。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拥有众多的有道德有学问的“贤友”,乃是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而一旦结交为朋友,就必须推诚相待、信任不疑。
一次,孔子授课之余,召集众弟子围坐在一起,让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心愿。
颜回、子路等谈完之后,纷纷请求老师也把自己的心愿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年老者能够安心,朋友们能够信任,年少者能够尊敬——这便是我的心愿。
”这里,孔子把信任作为朋友相处的最主要的原则加以强调。
看来孔子没少向弟子们灌输推诚相待的交友之道,以至于曾参每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子夏也一再申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朋友之间既然必须推诚相待,一旦发现对方有了过错,自己就应尽到提醒、劝导的义务和责任,即如孔子所说:“朋友切切偲偲”。
切切,意即相互切磋;偲偲,意即相互劝勉。
论语十二章道理
论语十二章道理一、父母1.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不应受限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所有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2. 孝道:孔子强调子女应孝敬父母,对父母尽心尽力,尊敬和敬畏他们的地位和意见。
二、兄弟1. 兄弟之道:孔子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有共同责任和义务照顾彼此。
2. 尊师重道:孔子强调应当恪守兄弟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互相学习和尊重各自的长处。
三、子弟1. 学而优则仕:孔子鼓励弟子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最终能够贡献给社会,为国家效力。
2. 恭敬有节:孔子强调子弟们应该恭敬有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节制地行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
四、朋友1. 交朋友有道: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慎重选择,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共同追求道德和知识的进步。
2. 朋友之道:孔子主张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真诚待人,关心朋友的福祉,激励对方,互相帮助成长。
五、君臣1. 君臣之道:孔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君主应行使正义的统治,臣民应尽忠职守,共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2. 忠诚奉公:孔子认为臣民要对君主忠心耿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六、言行1. 谨言慎行:孔子主张人们在言行上都应该慎重,避免出言不慎,行事不当,应该谨遵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先修身,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达到最高水平,然后治理和影响家庭,再延伸到国家,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七、政治1. 如玉:孔子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像玉石一样纯洁无瑕,高尚贤能,坚守道德和公正。
2. 民为重:孔子强调民众的利益和福祉是国家最重要的目标,政府的一切行为和政策都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八、官职1. 仕宦之道:孔子主张官员应该以忠诚、正直、责任为核心,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 用人唯才:孔子认为用人应当唯才是举,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和能力,就应该得到重用和提拔。
九、修身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修身是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懂得自我约束的人的首要任务,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的故事7到10章概括
孔子的故事7到10章概括孔子的故事7到10章概述第七章: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在第七章中,孔子与颜回进行了一次对话。
颜回向孔子请教道德和修养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修养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态和态度,以及追求道德的完美。
他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鼓励颜回要积极主动地改善自己。
第八章:孔子与子路的争论第八章中,孔子与子路展开了一场关于功利主义和道德原则的争论。
子路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为了获得功利的好处,而孔子则坚持道德行为应该是为了道德本身的价值。
孔子强调了道德责任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不要因为功利而偏离正确的道德道路。
第九章:孔子的教育观念在第九章中,展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应该根据个体的情况来制定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孔子还强调了“诗、礼、乐”的教育,认为这些文化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十章:孔子与弟子们的相处第十章描写了孔子与弟子们的相处之道。
孔子对弟子们非常宽容,他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观点,并接纳不同的意见。
他不喜欢权威主义和独裁,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在讨论中寻找真理。
孔子的教导使得弟子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通过概括孔子故事第七到第十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对道德和修养的思考,教育观念以及与人相处的智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开放的社会。
初中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主旨
初中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主旨初中论语第一章的主旨:为人之道《论语》第一章“为人之道”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他对于做人的要求。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做到谦虚、宽容、诚实、正直。
他认为一个人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不要傲慢自大,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
同时,他也告诫人们要诚实待人,不要说谎,要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质。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初中论语第二章的主旨:学而时习之《论语》第二章“学而时习之”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他指导弟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
同时,他也告诫弟子们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论语第三章的主旨:君子之道《论语》第三章“君子之道”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和要求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的人,他们要以德为先,要有道德操守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君子要有礼貌、有修养,要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
同时,君子也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追求真理和正义,要以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来影响他人。
初中论语第四章的主旨:格物致知《论语》第四章“格物致知”是孔子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方法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孔子认为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检验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
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大到如何治理国家,小到如何交朋识友,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不谈“国事”,只论“交友”,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与孔子交个朋友,好好学学他的交友之道!道之一:通权变孔子是很讲究礼的,但他并不是教条地充当礼的卫道士,有时他会因人因地因时地灵活对待,并不拘泥。
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孔子这种着眼大处,不拘小节,求同存异的交友之道,让他的朋友越来越多。
孔子有个朋友叫原壤。
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帮他置办棺材,原壤敲打着棺材的木头说:“我很久没有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了。
”于是就唱起歌来:“棺材的纹理就像狸猫的头那么美丽……”母亲刚死,原壤就唱起歌来,这是很不正常的非礼行为。
可孔子却装作没听见。
孔子的学生有的看不下去了,就问老师:“他这么无礼,您还帮他?”他们的意思是,您老人家是知礼的人,应该跟他绝交啊。
孔子却说:“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意思是:他是我的老朋友,不能因其一时失礼,而不当他是老朋友啊!原壤因丧母而心情压抑,以唱歌的形式来发泄自己悲伤的情绪,在旁人看来虽然有些出格,但孔子却可以理解,孔子顾念旧情,并不愿因为其一时的失礼而与之绝交,这正体现了他“不拘小节”的交友风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的朋友在特殊的背景下,偶尔做出一些在众人眼中看似不合理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又何必斤斤计较呢?道之二:超功利孔子交友尚德不尚利,尚学问不尚权势。
在他眼里,只要对自己学问、德行有长进的人都是益友。
他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这种超功利的交友观,常常会让他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
燕国有个少年项橐,有一天找到孔子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无论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为树,没有枝也难开花。
论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论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仁爱之道论语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思想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待他人的原则。
仁爱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人伦关系的价值观,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还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品德,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够和谐。
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对于政治伦理的关注,孔子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道德伦理观。
三、尊师重教论语中对于尊师重教的强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师者,为学习之源泉。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向他们学习,同时,师长也应该尽心尽力教育学生。
尊师重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四、中庸之道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之道主张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要求中道,不偏激,不过分。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应该追求道德和行为的平衡。
他强调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但也不应过分追求完美,要有度。
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强调人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五、孔子的人文思想最后,我认为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人文思想。
孔子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孔子的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的关注,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和谈话法.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和谈话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有教无类”,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
孔子办学,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与弟子们相处非常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
通过谈话,即掌握了学生的志向,也了解了学生的性格。
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完美的教学方法和了解学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孔子主要是善于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
在汉字中,“教”与“斆”(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
可见,教是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
用今天的话来说,教与学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因此,在教的同时,就应该顾及到学的方面,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念讲义,而不去看学生“觉悟”了没有。
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
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
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
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而能听他说话始终不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人。
至于其他学生么,仁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
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
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
颜渊去世,孔子极其悲痛地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别人劝其节哀,他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正因为孔子既教书,又教人,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但师生间关系和谐融洽,其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的关系。
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当面恭维而背后毁谤之人和只会夸夸其谈说大话之 以下情况:一是“言未及之而言”,意为不该说话 人交朋友,对我们是有损而无益的[3]。那么,什么 时却乱插嘴。对方还在讲述某些事情时就迫不及待
是益友?《学而》载:“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打断其话语,孔子称之为“躁”,即“急躁”,这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7 即在家能尽 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言及之而不言”,是
第 41 卷 第 5 期 Vo1.41 No.5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5.005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2021 年 5 月 20 日 May 20, 2021
孔子认为,道相同,则可为朋友,道不同,则选择 情,也不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谈到平等,《论语·乡 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外延很广,既可指世界观、 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2]150
人生观、价值观,也可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有 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不被任何物质的东西所牵绊,是
时还可理解为人生境界等[4]。
许 娥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论语》记载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其中对社会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朋友关系就隶属于该部分。关于交友,孔子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一是交友法则,即正己修身;二是择友之
策,即择贤、择益、择同;三是处友之道,注意把握“度”,同时注意“言”“行”。
心孝顺父母,工作中不怕困难,必要时愿意为国献 说到真正该说话的时候又不说了,即“隐”,意为
孔子说与人相处保持距离的句子
孔子说与人相处保持距离的句子
孔子说与人相处保持距离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学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曰:盖聪明一世,仁义一生,能干一时。
•孔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保持距离的重要性
•孔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曰:君子懿道不易,小人难行。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关于人际关系的建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曰:有教无类。
修身养性的方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和谐共处的智慧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和平相处的原则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驱车策驽马,行矣哉!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请注意:上述句子仅为参考,部分内容为加工过的原句。
孔子与弟子相处之道
师生和谐平等师徒相互尊重
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取决于老师有很高的学识,有很高的品行,有很高的道德。
孔子对弟子们态度谦顺,弟子们对老师也非常尊敬。
文革期间批判孔子,其中罪名之一,就是“师道尊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然,师者,表率也。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人品上,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我不知道一个自私自利的,学业上不求上进的,人品上人人厌恶的人,怎么可以当得了老师?
弟子们对孔子也是极尊敬的。
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此话说得真好。
颜渊也感慨万端地说: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就越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他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
老师循序渐进,善于诱导人,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严格的礼节来约束我,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
孔子对学生既尊重,又民主。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
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很有意思,他主张启发式教育,民主式探讨式的研究问题。
孔子关爱学生,伯牛患了疾病,孔子毫不犹豫,前往探访。
并为之感慨不已。
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14神州文化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张文燕郑州大学 文学院摘要:《论语·学而》篇在首章中就提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孔子而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而《论语》一书中,也多次就交友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在现实生活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样交到朋友对于个人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探究孔子及其门人弟子交朋友时遵循的交友之道。
关键词:《论语》;孔子;交友每个人一生里会在社会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交到各种不同的朋友。
然而称得上是真正朋友的却少之又少,诚挚的友谊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合理的交友之道,有助于个人交到相伴一生的朋友,下面就来论述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要想交到一个可靠的朋友,首先要学会看人。
“会看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既是学问便可习得。
在《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瘦哉?”所谓物以类聚,想要尽快了解一个人,就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看一下他接触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是有志之士还是热衷于金钱名利的小人,就能从侧面了解到这个人。
然后再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坚守正义还是不择手段满足个人私利。
接着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什么。
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通过孔子这种方法就可以很快了解一个人。
史学家范晔也曾说过,“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身边的人入手来看待一个人是非常的可行的方法。
同时,这也客观的证明了交朋友的重要性。
若不会看人,在交朋友之前不做筛选和抉择,轻则会浪费自己的感情,重则误入歧途,给自己的人生造成诸多的阻碍。
而想要了解陌生人,一个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言语交流。
所以生活中那些善于言辞,性格开朗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然而,在《学而·第一》篇中,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
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
后来,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才有了后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略带消极的思想。
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狭窄,小气待人,要有一颗宽恕的心。
但是,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
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
例如,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如果警察抱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思想内涵丰富,其中经权思想涉及守经与权变两方面,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阅读《论语》能感受到孔子经权思想的妙处。
一、经权释义及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经”“权”释义“经”字本义是指织物上纵方向的纱或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织之从丝谓之经。
”孔子经权思想中的“经”则是其引申义,指常道,有原则性而不会更改的含义。
“权”字最初是指黄桦木,因其坚硬的特点常被用于秤锤。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权,黄桦木,从木,■声,一曰反常。
”与“经”的“常”这一含义相反,“权”有“反常”即变的意思。
《论语·子罕》“可与立,未可与权”中于“权”,朱子集注有“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
”此则体现“权”通权达变之意。
(二)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经权思想中“经”具有原则性与不变性,《中庸》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此三者亦是孔子常提及的,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进而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经”是孔子思想中坚守的大道。
至于“权”,《论语·子罕》载:“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是孔子直接表达“权”的一处,孔子认为可与共学的,不一定能与之适道;能与之适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与之坚守不移的,则不一定能与之通权达变。
可见孔子也不赞成一味的坚守不移,为人处世要“可与权”,能够灵活变通。
《论语·子罕》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直接体现孔子为人是不喜任意、专断、固执而自大的人,“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孔子将这样的人也称作“小人”。
只知道坚守“经”的固执而不知“权”反而不能把握孔子思想的内在深意。
儒家思想是儒家在追求理想社会与人生中形成与发展的,孔子思想的“经”使得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能够把握思想核心,“权”则让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保持活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有新的适应性发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大量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讨论。
《论语》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都体现了孔子对待人生、为人处事、做事成就等方面的看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以下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帮助。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学习不思考就会茫然,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及时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和了解某些事情虽然很重要,但是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这些事情才能使人更好地投入其中,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只有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任何不公和伤害,自己也不要去伤害别人。
这是我们做人和处事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和别人相处的必备素养。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能够理智地看待义和利的人是君子,而把个人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则是小人。
君子之所以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为公而办事,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的另一句著名名言。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一定会有值得学习的人。
我们应该观察、学习、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注意避免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人相处时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这些经典语录都深刻地阐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非常适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借鉴和应用。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1. 孔子问子路:“由啊,你觉得什么是勇敢呢?”子路挠挠头说:“老师,是不是像那勇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就是勇敢呀?”孔子笑了笑说:“那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真正的勇敢,是在该行动的时候毫不犹豫,在该退让的时候也能保持冷静啊,就好比那下棋的高手,懂得何时进攻何时防守,这才是大勇敢呢!”例子: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不能一味地莽撞向前,得懂得思考和取舍呀!2. 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说怎么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呢?”孔子回答道:“赐呀,真诚待人最重要啊。
就如同那大树扎根于土地,只有根基稳了,才能枝繁叶茂呀。
”子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例子:想想看,我们和朋友相处不也是这样嘛,真心才能换来真心呀!3. 颜回问孔子:“夫子,怎样才能做到内心平静呢?”孔子温和地说:“回呀,专注于当下,不为过去懊悔,不为未来担忧,就好像那平静的湖水,不起波澜。
”颜回恍然大悟。
例子:这就好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学进去呀!4. 孔子对曾参说:“参啊,为人要讲诚信,这就如同那基石,没有它房子就会倒塌啊。
”曾参用力地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老师。
”例子:我们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然就像那没有基石的房子一样危险呐!5. 子夏问孔子:“老师,学习知识后要怎么运用呢?”孔子笑了笑说:“夏呀,要灵活呀,就像那流水,遇到阻碍会绕过去,但始终朝着大海前进。
”子夏似懂非懂。
例子:可不是嘛,死读书可不行,得会举一反三呀!6. 孔子问宰予:“予啊,你白天睡觉,怎么能行呢?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宰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例子:哎呀,我们可不能像宰予这样浪费时间呀,时间多宝贵呀!7. 有一次子贡说:“老师,我觉得我已经很有学问了。
”孔子严肃地说:“赐呀,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那天空,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啊,怎么能骄傲呢?”子贡惭愧地说:“老师,我知道错了。
”例子:我们可不能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呐!8. 冉有问孔子:“老师,我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怎么办?”孔子说:“有啊,要果断呀,就像射箭,瞄准了就射出去,不能迟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和谐平等师徒相互尊重
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种关系取决于老师有很高的学识,有很高的品行,有很高的道德。
孔子对弟子们态度谦顺,弟子们对老师也非常尊敬。
文革期间批判孔子,其中罪名之一,就是“师道尊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然,师者,表率也。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人品上,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我不知道一个自私自利的,学业上不求上进的,人品上人人厌恶的人,怎么可以当得了老师?
弟子们对孔子也是极尊敬的。
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此话说得真好。
颜渊也感慨万端地说: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就越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他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
老师循序渐进,善于诱导人,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严格的礼节来约束我,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
孔子对学生既尊重,又民主。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
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很有意思,他主张启发式教育,民主式探讨式的研究问题。
孔子关爱学生,伯牛患了疾病,孔子毫不犹豫,前往探访。
并为之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