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1000字)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即便在今天,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那么,什么是《论语》中阐述的“君子之道”呢?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纵观《论语》,总结孔子关于君子的描述、界定,会发现大概有三个层次的标准:一内省不疚《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牛问:“老师,什么叫君子呀?”孔子回答:“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司马牛追问:“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吧?”孔子回答:“一个人反省内心的时候没有愧疚,哪里来的担忧、恐惧呢?”这也就是我们常言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在孔子看来,“内省不疚”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标准。
二知、仁、勇接着,在《论语.子罕》中,又有对君子之道的进一步阐述。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即: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一点:智者不惑:“惑”者,“心”上有“或”也,即:内心面临抉择。
如果拥有大智慧,我们就会有判断、有定力,不会被世事纷纭困扰,第二点:仁者不忧: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惶恐、忧伤呢?孔子的回答是:这一切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仁厚——因为宽和,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因为心怀大志,所以我们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第三点:勇者不惧:当困难、挫折压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我们自然就不会害怕,而是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三胸怀天下《论语.里仁》: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孔子认为:光做一个善良的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有宏阔之志的。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1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
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
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
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
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
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
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
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做人和处世的道理。
你们知道方和圆吗?它们都是几何图形,但是也蕴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哦!首先说说"方是做人之本"。
方就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它的边都是笔直的,代表着原则和坚持。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被别人左右摇晃。
就像正方形那样,永远笔直笔直,从不弯曲。
我们要像方那样,做一个积极向上、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好孩子。
可是,单单只有原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圆滑一些。
"圆是处世之道"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你看,圆是没有棱角的,它的线条柔软又流畅,代表着随遇而安、机智周旋。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困难和矛盾,我们既不能倔强不化,也不能随波逐流。
这时候就需要像圆那样圆滑一些,有弹性和余地,努力去化解矛盾,寻求双赢的办法。
比如说,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死不认错的话,那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但如果我们学会谦逊有圆滑一些,主动承认错误,用温和的方式沟通解释,爸爸妈妈自然就会消气了。
这就是用"圆"的智慧处理了家庭矛盾。
再比如在学校里,如果有人故意欺负我们,我们也不能孤注一掷,一味的反击,那样只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纷争。
聪明的做法是先退一步,运用"圆"的方式,耐心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求师长帮助调解。
所以你们看,"方"和"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要做一个"方圆兼备"的好孩子,在做人方面持重原则,在处世时又不失机智圆滑,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世界。
好了,今天的作文素材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从中领会做人处世的智慧,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下次见!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业,题目是"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
孔子的议论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的议论文篇1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
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
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
您那诚实守信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
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
《秦时明月》等。
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
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对于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思想孔子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塑造。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身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强调磨炼心性、培养道德感和修养品德。
他认为,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才能够真正明辨是非、善恶,从而为人处世更加得体。
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处世能力,强调“教育人有方”。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他认为学生应该注重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此外,孔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教育的核心,而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行为准则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来指导人们为人处世。
以下是几点重要的行为准则:1. 以仁爱为核心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和谐、友善和善良的相处方式。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2. 尊敬和孝敬长辈孔子非常重视尊敬和孝敬长辈。
他认为,孝敬父母和敬重长辈是人们基本的道德责任,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
3. 不断学习和进步孔子强调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4. 谦逊和宽容孔子主张谦逊和宽容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谦虚待人、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从他人身上吸取优点,以便自我完善。
5. 诚信和正直孔子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坚守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总结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一个崇高而实践性强的理念体系。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关键词“忠恕”之道为仁之方修己待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东西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和把握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学术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问题。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就是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爱人。
”怎样才能做到爱他人呢?孔子认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和“恕”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个高标准,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
恕是从消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人有私心。
只有克服掉私心,心中才能容得了他人,装得进天下。
因此,孔子从修己与待人两个方面指明了如何“为仁”,如何行“忠恕”之道的方法。
“修己”就是“克己”、“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个“内省”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就清楚地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掉私心,才能推己及人,真诚待人,宽以待人,行“忠恕”之道。
儒家关于修己与待人的要点,一是“为仁由己” 。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
莨 譬 | | k 裴
“
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高的,目 光深远 , 似有王者气概,此人
下车要跟他讲话,而这个人却快步避开
讼 ”的过程 中应当 “ 自 躬 厚而薄责于 了, 一句话也没说上。这人用歌告诫孔 子: 政治危险 , 不要再为从政而奔波 了。 子把这类人称为狷者。狷者的特 L 点是有所不为。他把世道看穿看淡 了,
知道 已经无可挽救 ,就走向了彻底绝
卫灵 公》 。 )
特” ,对政治家而言, 《 论语》或许是 治国 安民的一柄利器 , 所谓 “ 半部 《 论 语 》治天下”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 《 》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 沦语 方。 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 道, 大而化之 , 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 之道,在 《 论语》 中, 孔子和他的弟子 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
当理由吗?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 们受暴政的煎熬 ,自 己闭门养神 , 这种 行为真的是 “ 修养高深”的体现吗? L 子当 然是不会同意的。孔子知道责任比 聪明更重要。 你看明A了就不管了, 我
看明A了, 还是要管。正所谓 “ 三军可
综 天 2031 6 合 地 0 0 10
是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因素,他对 自己
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 自 身的修养。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
提到孔子的待己 之道, 就不得不说 孔子对信仰的执著坚守。大家都知道孔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生前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论语》中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观念,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世。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二、待人接物孔子认为,待人接物要遵循“礼”的原则。
人们应该以礼待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恕”的观念,即要以宽容之心待人,理解他人的难处和情感。
三、求知敬业孔子认为,求知敬业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在求知敬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四、淡泊名利孔子认为,淡泊名利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境界。
人们应该看轻名利,不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贪欲所控制。
五、谦逊虚心孔子认为,谦逊虚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
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倾听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谦虚,否则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自信的印象。
六、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之道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
人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在交友过程中,要遵循“忠恕”的原则,即要对朋友忠诚、诚实、关心和帮助。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朋友,要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七、孝顺父母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
小度写范文[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模板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从孔子身上学的做人道理
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精要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孔子——做人之道
1、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精选8篇)
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精选8篇)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篇1《论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我喜欢《论语》,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多少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满智慧的语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
意思是说:“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
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我们知道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
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
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再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
”作为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会学习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好多精辟的语言,我都很喜欢。
至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
我喜欢《论语》,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时和人聊天时也会引用一两句,也因此被人说我卖弄学问,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喜欢《论语》,它使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感谢《论语》,伴我成长。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篇1】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动态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有关孔子的论文
有关孔子的论文有关孔子的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随我一起看看有关孔子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一、孔子生涯发展教育中的“自立”作为教师,孔子必须面对培养目标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孔子把“立与不立”作为对人进行分类的基本标准,重新定义了小人和君子的内涵和外延:自食其力者为君子。
反之,不能自食其力者为小人。
自立生涯发展的目标是要达到经济自立、精神自立、情感自立。
山不立不为山,人不立不为人。
山,正因为挺立,才成为自然世界的一员。
人也因为自立,才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以独立主体创建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
(一)经济自立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求富,是担当自己养活自己的责任。
富,不仅是一种源自生命的基本欲望,而且是对生命力使命的一种担当,即要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发展。
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不能够自立,是懒惰,是对生命使命的放弃。
“君子求诸己”,就是君子①经济独立,有财务自由,这是立世的基础。
小人求诸人:小人没有自己的世界,他要活着,就只有到别人的世界中去活,这就是“混”。
他是怎么混进去的呢?方法很简单:一是混入亲戚朋友的世界;二是通过亲戚朋友“开后门”,混入社会其他人的世界;三是伪装成君子,混入公共生活世界。
总之,小人只能混迹在别人的世界里。
(二)精神自立精神自立似乎有些抽象。
孔子打个比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平时不会被发觉,但到了寒冬腊月,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树木都光秃秃的了,只有松树和柏树还郁郁葱葱,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我们不应把进退成败的原因推之于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着力于把握自己,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人喻于利:小人的目标,像动物一样,就是找饭吃。
没有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更没有生命的使命担当。
所以,唐朝李德裕在《小人论》中说:“世所谓小人者,便辟巧佞,翻覆难信,此小人常态,不足惧也;以怨报德,此其甚者也;背本忘义,抑又次之……”哪怕获得的只是一些蝇头小利,他也要不择手段。
论语优秀作文
论语优秀作文论语优秀作文篇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
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
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论语优秀作文篇2《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
”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论语优秀作文篇3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与人相处,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适当距离产生美。在《论语·里仁》中,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朋友相处也要有一个度,适当的距离,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这也是他“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有个故事“刺猬取暖”也正说明人与人相处要保持恰当距离,独立人格,才能达到距离美的效应。
在对友态度上,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看他是如何去做的,人有时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交到可靠的朋友。当面对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时,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以忠诚之心引导其改正错误,但要适可而止,不作过分强求,否则可能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自讨没趣。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另外,朋友交往还要保持一个谦逊、恭敬的心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要多看别人优势和长处,虚心讨教,对其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孝道 交友 修养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四 修养之道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主张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做事恭敬认真谨慎,通过修炼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
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我,即“自讼”,在此过程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内省吾身,改正过错和存在的不足,方能成就自我,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二 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包括对父母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还必须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大意是说儿女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和颜悦色,即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仍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是孔子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还要孝顺,顺者为孝,必要时给予父母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上的包容和尊重,让他们精神上能够愉悦,才是真正的尽孝。
此外,孔子讲的孝必有方的牵挂等多方面。
三 交友之道
《论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如何交友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对朋友的选择、对朋友的态度、与人相处等几个方面。
人际交往中,择友至关重要,如果交友不慎,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和麻烦。《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亲近益友,远离损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鼓励人们要多结交那些正直、守信用、知识广博之人,而远离那些虚伪奸诈、自私自利、阿谀奉承、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