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孔子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之处世之道
孔子之处世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在《论语》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有关孔子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宜的事例,如他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问题即“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就是中庸之道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体现(参见第九章)。
但是,由于孔子对中庸之道的强调特别突出了“时中”的意义,而“时中”,如上所述,乃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境遇伦理学观点,有着“无可无不可”的特征,因此,它作为一种处世之道的灵活性经常有沦为“乡原”的圆猾性的危险,以至于鲁迅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所培养的人格具有保守、卑怯的特征,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去,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
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鲁迅:《华盖集·通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由此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庸是传统中国的“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国民性”实际上又是一种“劣根性”,因而需要加以批判和改造。
如此说来,则中庸之道如何可能配享“至德”的美誉呢?我认为,关于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中庸之道本身确实存在着向“乡原”转化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乡原”人格确是传统国民性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故鲁迅先生所言是有根据的;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本来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如孔子所说,是“民鲜久矣”。
这一情形造成了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故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而只是中庸之道的变种。
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作为一种处世哲学的孔子的中庸之道,做出全面的描述与概括。
孔孟之道-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多么潇洒的飘逸气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么霸气的豪言壮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又是多么高贵的处事品格!这是亚圣孟子的为人之道,而圣人孔子则更加谦虚仁爱,正所谓仁者无敌!一提到儒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孔孟之道,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孟子是孔子的第五代弟子,他们前后搭配,才形成了孔孟思想,代表了儒家的正统,而谈起孔孟之道,大家提到最多的还是“仁”“义”两个观点,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也是孔孟之道所推崇倍至的内容。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一直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成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到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再到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以及到了宋代的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以至于此后的数百年儒家思想的兴衰与封建王朝的兴衰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国学正统在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统治了两千余年,时至今日,时过境迁,我们现如今又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于我们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
其实现在很多争论觉得儒家代表一种腐朽,需要摈弃,其实我在读孔孟之道,感悟儒家经典之时,却觉得需要的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种思想的提出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要客观地评价与认识,而今,在读其经典时,却是另有一番感悟。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的感悟
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感悟
答案: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
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
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
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供你参考!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篇1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已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既关系?一: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三:当我们关注社会环保的时候,但没有关注的我们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什么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就是自取其辱。
好友也有个度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早让孩子独立,脱离自已的关爱,这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十二:自已身经力行的为直接经验,听别人所做的事为间接经验,多听间接经验可以让自已多些直接间接十三:(小孩子生气拔钉的故事)与亲人朋友之间争吵,过后可以道歉,但在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孔子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孔子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和处世之道一直为我们所推崇和学习。
他的待人接物,尤其有一套特殊的处世之道,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孔子的处世哲学。
孔子待人接物的第一原则是“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要有一颗善良、宽容、友爱的心,才能与人相处。
他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善待人,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意见,懂得换位思考。
其次,孔子重视“礼仪之道”,他认为礼仪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他主张“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往的谦让和忍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不管是面对同辈还是长辈、上级还是下级,孔子都强调要守礼节,讲究仪态和言谈举止,不轻言妄语,不做出过分的行为和言语。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即“一切要恰到好处”的原则。
他认为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恰到好处的态度,既不要走极端,也不要缺乏决断力。
要根据情况和时代背景去考虑问题,做出合适的决策。
此外,孔子还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要从自身开始,修身养性,注重品德修养,才能做到齐家治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他认为政治家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榜样,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孔子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往往通过古代典籍和经典文化来体现。
孔子的处世哲学深受人们的尊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遵循孔子的处世原则,尤其是要注重道德和礼仪,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修身养性,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对于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思想孔子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塑造。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身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强调磨炼心性、培养道德感和修养品德。
他认为,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才能够真正明辨是非、善恶,从而为人处世更加得体。
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处世能力,强调“教育人有方”。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他认为学生应该注重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此外,孔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教育的核心,而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行为准则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来指导人们为人处世。
以下是几点重要的行为准则:1. 以仁爱为核心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和谐、友善和善良的相处方式。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2. 尊敬和孝敬长辈孔子非常重视尊敬和孝敬长辈。
他认为,孝敬父母和敬重长辈是人们基本的道德责任,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
3. 不断学习和进步孔子强调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4. 谦逊和宽容孔子主张谦逊和宽容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谦虚待人、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从他人身上吸取优点,以便自我完善。
5. 诚信和正直孔子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坚守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总结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一个崇高而实践性强的理念体系。
孔子处世之道
孔子处世之道:一、生命不止,求知不断。
光阴如水,岁月如流,天地长久,没有尽期。
为学之道,也亦如此,像行云流水一样,每日都要前进,永不停顿。
故,一个人要能发展得很成功,就必须了解自己的特性和特长,并按照自己希望的形象来通过学习定位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努力去实现目标,这就是经营人生。
二、专注求学,心静处世。
治学为人,贵在思虑纯正,贵在静心,只有静下心来,专注于知识的获取,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读书人有一句话叫做:“板凳要做十年冷”。
人生在世要有所成就,就要有耐心,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要用平和的心态和仰慕圣贤的态度,做到“思无邪”,以实现人生的求学、为人之路。
三、勤学好问, 厚积薄发.为人处世,勤学好问是走向成功的的重要条件,君王也罢,贫民也罢,其一生仅仅依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实现厚积薄发.对一个人来说,职位是他脚下的阶梯,并不是他真正的高度;财富是他口袋里的金钱,并不是他真正的价值.凡成功着必须是勤学好问着,一个不勤学好问的人,在事业上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四、博学多识、蓄积实力。
处世立业,首要应当蓄积自己进取的实力。
如何蓄积?那就是靠坚韧和执着,用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个不断充实自身、积累经验和实力的过程。
五、学思并进,人生不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求学和成长的历程,是学习、思考不断反复、互相促进、持续深入的过程。
人也是在多次的循环往复中走向成熟,获得真正的知识。
六、从俭戒奢,财贵善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守住现有存在并作为修持,贫穷时可以独善其身,富贵时可善待天下。
守住了节俭,就足以风范在人间,风范于世道。
勤就不缺乏财物,俭就知道结余,劳就能常足,此乃人生心境历练之要义。
七、积极思考,习惯快乐。
人生虽以苦为主,人心却要以乐为主。
痛苦往往不请自来,而快乐则需要我们去寻找。
故而,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
别人无法让你真正快乐,能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也只有你自己。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孔子的日常言行与人处世之道
孔子的日常言行与人处世之道《乡党篇第十》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一节,讲孔子的为人处世,日常行用之间的行为,言语,容貌神态。
很值得大家学习揣摩。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跟乡里乡亲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木讷,不多言,甚至连话都不会说,谦虚,恭顺,低调。
孔子当然很有本事,也聪明,智慧,有能力,能言善辩。
但是在乡里乡亲这里,没必要显示这些,您显示您有能力,言语厉害干啥?大家乡里乡亲的,和睦相处,能办事,言简意赅就行了啊。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在宗庙朝廷,这是工作,谈工作了,该说的都要说,很多事情必须认真,必须讲清楚,必须讲规律,只是不乱讲,谨慎小心,不出差错。
看来,孔子把工作与生活分的比较清,工作上不马虎,生活中呢,也不锱铢必较,比较考虑大家。
有些人则不然,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抡起胳膊要干架,但对于工作,应该认真的地方,他们却从来不认真,做不好。
对于应该负责的人,他们没时间,没精力去负责,对于不应该负责的人,他们却是很上心。
大家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去朝廷,见到下大夫,就是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员,同事,有话就直说,侃侃而谈,不拐弯抹角,就是为了讲清楚,直言不讳。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就是面有悦色,从容,当然还是不卑不亢的,直言不讳。
但为什么面有悦色,从容之色呢?因为对方地位比较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孔子讲的是正言,直言,刚正不阿,这肯定会让一些人不舒服,有点愉悦的神色呢,让对方容易接受,对事不对人,就是为了做事,这样地位比您高的人也不会计较您。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国君来了,踧踖如也,既恭敬国君,又感到不安,因为是国君啊,当然要恭敬,这是自己的上司,不安呢,就是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或者要仔细听国君的旨意,怕漏过了。
《论语》句子摘出——处事之道
处事之道【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大意】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文化典籍知识,品行修养,忠诚老实,守信用。
【评析】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不花言巧语、应说到做到。
A、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和为贵、做事妥当。
B、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
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
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
后来,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才有了后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略带消极的思想。
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狭窄,小气待人,要有一颗宽恕的心。
但是,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
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
例如,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如果警察抱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中国儒家文化
孔子燕居像
孔子是微博开创者,《论语》是最早 微博集: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 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 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互动性 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进行回复, 互动;5、孔子拥有3000多粉,其中72人 为带V号。
孔子的体格、外貌
•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 “长人” 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吕氏春秋·慎大览》 •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 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淮南子·主术训》) •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论语〃雍也》)
孔门高足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 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 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 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 认为可备大臣之数。为人伉直好勇 、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 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 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 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单选题
1. 相传儒家经典《孝经》和《大学》的作 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曾子 D 子思
答案:C
单选题
2. 相传儒家经典《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曾子 D 子思
答案:D
汉代儒学
•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 川(今河北枣强)人,曾任博士、 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是西汉时期 名儒,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影响 重大的经学大师。他刻苦好学, 专治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曾“三年不窥园”,完成了经学 巨著《春秋繁露》,并应诏进献 著名的《天人三策》。晚年以病 老辞归,专门从事著述。
从孔子身上学的做人道理
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精要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孔子的处世态度
孔子的处世态度
孔子讲究的是忠、孝、仁、义、信,这是做人的必须品格。
1、他在交友方面是言而有信,要守信用,诚实,他曾写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他在品德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3、他还说过:“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不抱怨别人的不理解,而是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
4、他在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公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怨恨,要以恩惠去报答恩惠。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严于纪己,宽于待人的为人处世态度,还值得我们效仿。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不主观臆测,不行事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是《论语》记述孔子努力戒绝的四件事,也是孔子人品与处世原则的写照。
2.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司马牛曾经求教孔子,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畏惧。
”3. 见利思义。
——春秋·鲁·孔子《论语·宪问》面对利益,应当去思考利益是否符合道义。
4.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春秋·鲁·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自省内心,如果没有什么感到愧疚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害怕的呢?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春秋·鲁·孔子《论语》君子喜爱钱财,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会将说的多,但做的少视为耻辱”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用正直的行为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用恩德报答别人曾经施予自己的恩德。
这是孔子在回答别人提出“以德报怨”观点时所阐发的见解,体现了他讲原则、爱憎分明而又正直旷达的做人风格。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
而小人恰恰相反,只会帮助坏人做坏事,而不会成就别人的好事。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自己犯有错误,要重罚,别人犯有错误要轻责,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远离他人的怨恨。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
夫子:老师,这里是尊称孔子。
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
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丘字仲尼。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纳孔子的母亲为妾,想要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长兄,可是脚有残疾,不得父亲的宠爱。
孔子父母年龄相差悬殊,担心怀不上儿子,到尼丘山祷告。
果不其然,两人的愿望实现了,一个健康的男孩生了下来。
孔子父亲母亲的婚姻于理不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们一开始的时候住在尼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6
19
•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
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
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
曰:“其然,岂其然乎?” 《
宪问》
2021/3/6
20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 家者。” 《阳货》
2021/3/6
25
• 子曰:“见贤 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2021/3/6
26
•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
矣乎?”对曰:“未也。”好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
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
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
• 曾子曰:“君 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颜渊》
2021/3/6
14
年四十是一道界线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 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 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子罕》例:牛根生
2021/3/6
15
•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 ,其终也已。” 《阳货》
2021/3/6
16
论交友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季氏》
• 朱,正色。紫,闲色。雅,正也。利口,捷 给。覆,倾败也。范氏曰:“天下之理,正 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常多,圣人所以恶 之也。利口之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 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人君苟悦而信之, 则国家之覆也不难矣。”
2021/3/6
21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里仁》
2021/3/6
2021/3/6
37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
2021/3/6
38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 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 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2021/3/6
39
周急不继富——不锦上添花
2021/3/6
1
2021/3/6
2
2021/3/6
3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志 夫不可夺
也。” 《子罕》
2021/3/6
4
• 子曰:“人无远虑,必 有近忧。” 《卫灵公》
•
2021/3/6
5
严己宽人
•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卫灵公》
2021/3/6
6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 过矣。” 《卫灵公》
2021/3/6
40
•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 党乎!” 《雍也》5
• 原思,孔子弟子,名宪。孔子为鲁司寇 时,以思为宰。粟,宰之禄也。九百不 言其量,不可考。
2021/3/6
41
思考与练习
1. 孔子如何言志?
2021/3/6
42
2021/3/6
8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 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
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子张》
2021/3/6
9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 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 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 丑上》
• 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 ,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 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 ,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2021/3/6
17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失言。” 《卫灵公》
2021/3/6
18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 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
2021/3/6
27
•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 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阳货》
2021/3/6
28
•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 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 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阳货》
2021/3/6
29
•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 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 《阳货》
2021/3/6
30
•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 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 困,何有于我哉?” 《子罕》
2021/3/6
31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宪问》
2021/3/6
32
• 子曰:“好勇疾贫, 乱也。人而不仁,疾 之已甚,乱也。” 《 泰伯》
2021/3/6
2021/3/6
10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
对曰:“申枨(chéng)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 《
公冶长》
2021/3/6
11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2021/3/6
12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 厚矣。” 《学而》
2021/3/6
13
22
•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 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 《阳货》
2021/3/6
23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 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 怨。” 《阳货》
2021/3/6
24
•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 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子路》
33
•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公冶长》
2021/3/6
34
•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
灵公》
2021/3/6
35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宪问》
2021/3/6
36
•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 闻之。 《阳货》
•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 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
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 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雍 也》4
• 使、为,衣,并去声。子华,公西赤也。使 ,为孔子使也。。乘肥马、衣轻裘,言其富也
。急,穷迫也。周者,补不足。继者,续有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