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做人之道(已定稿222

合集下载

《论语》为人处世篇

《论语》为人处世篇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 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 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 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 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祸殃.一 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行业PPT模板:/hang ye/ PPT素材下载:/suc ai/ PPT图表下载:/tubi 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 l/ PPT课件下载:/ke jian/ 试卷下载:/shiti/
所以,对“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种解释, 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 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 “包容”的意思来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信”是一种态度。守天道是天经地义的,应该信守,所谓“无信不 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信”是一种践行行为。尽管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行为本身的结果不能 完全吻合承诺,但也不能偏离太远,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说”,道理也许 有这方面的原因,“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都是无法收回的,因此要 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有一个成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 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 臣郑重出丑,就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 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 。
“信”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 其实,何止千金,“信”值一个人的一辈子;“信”是人际联系的纽带, 没有了“信”,谈不上有效的合作,“狼来了”典故中的那个孩子视“信 ”为玩物,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与做人之道《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

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

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

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之道
的言论。

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生之道如下:
1.学而时习之:《论语》强调要不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仁者爱人:《论语》认为仁者是人生之本,仁爱是人生之道。

3.知足常乐:《论语》告诫人们要学会知足,满足于现有的人生,从而获得
常乐。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对他人施加不
必要的伤害。

5.君子之交淡如水:《论语》认为君子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动怒,并与
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这些人生之道在《论语》中有更详细的解释,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道理,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1.自己的道路走自己的,不要模仿别人:《论语》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
断,不要盲目模仿别人。

2.有本事就要有背景:《论语》告诫人们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背景,才能
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3.治国平天下:《论语》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君子的责任。

4.不露于外,不求于人:《论语》倡导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在公共场合炫
耀自己。

5.不自欺,不自愧:《论语》教导人们要自省,不要自欺自恋,并且要有责
任感。

这些人生之道具有普遍性和时效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名句

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名句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名句,它们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
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乐于学习,不断进步。

而与朋友相聚也是快乐的,我们应该珍惜友情。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
想,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做到忠诚、诚信和负责。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品德的人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追求进步和学习。

5.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句话告诉我们,选拔正直的人,
罢免邪恶的人,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自己成
功,首先要帮助别人成功。

只有让别人成功,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
反思过去的事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经验,从而成为别人的导师。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
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论语》40句处世之道,终生受用

《论语》40句处世之道,终生受用

《论语》40句处世之道,终生受用《论语》40句处世之道,终生受用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集大成之作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内容精深,包罗万象,值得我们品味和推敲。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1、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1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17、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18、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0、三思而后行。

论语的人生之道

论语的人生之道

论语的人生之道《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思想,更是一部涵盖了广泛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这部经典著作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人生的道理,包括仁爱之道、义理之道、诚信之道、礼乐之道、修养之道、学习之道、为人之道等。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些方面。

一、仁爱之道“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尤其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同时,他也强调要宽厚待人,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这种仁爱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义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道义和道理,不做无理之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例如忠诚、孝顺、礼仪等。

同时,他也强调要明辨是非,不做违法之事,不参与不良行为。

这种义理之道的内涵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三、诚信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诚信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诚信之道,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

他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只有具备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诚信之道的内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礼乐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所提倡的礼乐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通过礼乐来规范行为和陶冶性情。

他认为,礼乐是修养身心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礼乐的熏陶才能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谐。

这种礼乐之道的内涵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五、修养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修养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他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生前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论语》中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观念,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世。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二、待人接物孔子认为,待人接物要遵循“礼”的原则。

人们应该以礼待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恕”的观念,即要以宽容之心待人,理解他人的难处和情感。

三、求知敬业孔子认为,求知敬业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在求知敬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四、淡泊名利孔子认为,淡泊名利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境界。

人们应该看轻名利,不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贪欲所控制。

五、谦逊虚心孔子认为,谦逊虚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

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倾听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谦虚,否则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自信的印象。

六、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之道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

人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在交友过程中,要遵循“忠恕”的原则,即要对朋友忠诚、诚实、关心和帮助。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朋友,要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七、孝顺父母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

《论语》教给我们的7条为人之道

《论语》教给我们的7条为人之道

《论语》教给我们的7条为人之道一、修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这是在讲做人要心安理得。

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系缚,被外物颠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

刚从这件东西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又跌入到那件事的营求中,就没有一刻可以安宁。

现实中,凡做了亏心事,干了缺德勾当,强取豪夺、贪得无厌者,哪一个不是整天提心吊胆,吃不香饭、睡不了安稳觉。

这样的人,即使有权有势,有钱有财,表面上看很风光、很气派,内心里他能感到幸福吗?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

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

心中的欲望太多,就难以幸福。

不要站在幸福中,去寻找幸福。

知足、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二、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不立,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一个人说话做事总得靠谱,不能一会儿是三,又一会儿是四,让人无所适从。

生活中,与言而无信的人共处是个噩梦,对轻言承诺的人抱有希望是浪费生命。

他们一直变化着,上午说的事下午就变了,昨天决定的事今天就成了废纸一张,和他们交往,就像坐上一条他们自己也不知开往何方的船。

朋友贵在真诚,朋友有别的缺点或许可以原谅,若是言而无信,让人摸不透他的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因为谁也没有兴趣天天听无法兑现的话。

三、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岁月已经匆匆过去。

每个人都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所建树,然而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

我们想尽力抓住时光,可时光却如歌似风,悄然溜走。

我们与其在写回忆录时哀叹时光流逝太快,不如趁年轻奋勇拼搏,抓住今天,把握明天。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四: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论语》四大处世名句,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

《论语》四大处世名句,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

《论语》四大处世名句,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论语》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为了表明《论语》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今天分享《论语》中的四大名句,也是四条基本的做人原则,读懂受益终身!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是儒家基本准则之一。

学会换位思考,做事之前先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愿不愿意接受这件事。

将心比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处理问题。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很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论语》做人之道的基本原则。

常言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用自己的认知去看待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揣度一个人,人人都有不足。

将心比心,别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要多在别人的位置上看自己。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

学会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也就越能宽容别人。

胸怀广大的人,人缘越好,也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二、不迁怒,不贰过。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朝别人发火,已经犯过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很多人心情不佳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把脾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胡适曾说:“世界上最下流的事情,莫过于把一张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

”情绪要靠自己去疏解,而不能发泄给别人。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踢猫效应”,指情绪发泄给别人,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最终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自己犯过的错误,不能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一个人只有自省自律,才能不断进步。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无私公正的心态看待问题,不会按自己的偏好预设成见,不迎合,不徇私。

因为君子明白,自己不一定永远正确,自己的偏好未必符合团队利益和长远发展。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君子之德1.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具备单一用途,而应博学多才,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这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广泛知识和全面技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论语·为政》)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以道义为重,小人则只看重利益。

这体现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的根本区别。

(《论语·里仁》)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忧愁不安。

这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论语·述而》)二、处世之道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论语·卫灵公》)5.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上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目附和。

这强调了君子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和包容性。

(《论语·子路》)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并引导他向善。

如果对方不接受劝导,就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这体现了君子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度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论语·颜渊》)三、学习与成长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则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论语·为政》)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错误。

这体现了君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态度。

(《论语·里仁》)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这强调了谦虚好学的态度和求知若渴的精神。

(《论语·公冶长》)四、诚信与正直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论语》里的10句人生名言,修身为人之道,受益终生!

《论语》里的10句人生名言,修身为人之道,受益终生!

《论语》里的10句人生名言,修身为人之道,受益终生!一、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先秦《论语·季氏》。

立,立身。

不学习礼,就无法处世立身。

这句话是说学礼对于做人的重要性。

礼的作用在于确定行为规范,因此学习礼,也就是学习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先秦《论语·里仁》。

君子,道德高尚者。

小人,道德低下者。

喻,明白、懂得。

于,对于。

义,道义、真理。

利,利益、私利。

君子着眼的是道义,小人关注的是私利。

这是孔子比较君子与小人不同的精神境界时所发的一番议论。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记孔子语。

弘,弘扬、光大。

道,此指道义、真理。

人能将真理弘扬光大,不是真理把人弘扬光大。

这句话是说人在“弘道”方面的能动性。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四、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出自先秦《论语·宪问》。

上,指在上位者、统治者。

好,喜欢。

则,那么、就。

易,容易。

使,驱使、统治、管理。

在上位的人喜爱礼,那么老百姓就好管理了。

五、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先秦《论语·八佾》。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季孙氏只是个大夫,却僭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乐舞在家中作乐,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也可以让人忍受,那么世上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受呢?这是孔子感于鲁国权臣季孙氏僭用天子乐舞而发出的强烈谴责之声。

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出自先秦《论语·里仁》。

仁,指有仁慈之心、仁爱。

约,指节俭。

没有仁慈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俭约生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安贫乐道的心态而知足常乐。

这句话是说节俭与知足常乐也是“仁”的内容之一。

七、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出自《论语·季氏篇》。

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八、乡愿,德之贼也。

出自先秦《论语·阳货》。

乡愿,指貌似好人,实则与恶俗同流合污、取媚于世的伪善者。

之,的。

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为人之理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为人之理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为人之理的名言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为人之理的名言: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注重全面发展,周而不比,意味着君子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都要兼顾,不偏废一方。

而小人则只注重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得失,不关心整体发展。

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对待利益的态度。

君子以义为重,追求道德、正义和公平,而小人则只顾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的眼光和高尚的品格。

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指出了君子的内在修养。

君子具有明智的智慧,不会迷惑于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具有仁爱的心态,不会因为困境而忧虑;具有勇敢的胆识,不会因为困难而畏惧。

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自我认知上的不同。

君子能够保持谦逊和平衡的心态,不因自己的优秀而骄傲,保持对外界的敬畏;而小人则因为自负和傲慢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平衡。

5.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强调根本和本质。

君子注重发展自身的根基和基础,只有根基稳固,道德修养才能生发出来。

君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践道德之道。

这些名言展示了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为人之理的重要观点。

君子应该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发展,在道德、品德、行为等方面树立榜样,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与此同时,君子应该有高尚的目标和追求,注重正义、公平和仁爱。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可以实践道德之道,达到人之理的境界。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就好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在自己年岁不同的时候想起如今学的《论语》,可能又会有不同品味出的味道。

因此现在,我也只能从自己的视野里,从自己的世界里谈谈我对《论语》的所见,所感。

我认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流传至今,其根本目的就是宣传儒家的为人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仁。

但是对于其为人之道,我也有些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孔子认为做人要做君子,做君子就要仁爱。

这里的仁爱即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也就是孔子教导其弟子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老师,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其次,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刚、毅、木、讷,近仁。

”这也就是孔子说仁之君子应当具有的气质,“刚”要求为人要正直,以此便不会见利忘义;“毅”要求为人要树立坚定志向,以此就不会畏惧困难;“木”要求为人要淳朴,这样就不会追名逐利,沽名钓誉;“讷”要求为人不谄媚,以此便不会巧言令色讨好他人。

这四点虽然说起来便能脱口而出,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却是很少很少。

我很赞同这几点,但是如果真的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我不禁就产生了些许疑惑,若是做到“木”,我们就不去追求名利,那我们又能得到什么?若是做到“讷”,我们性情耿直,说话做事太直接又会不会伤害到他人?我思考后,觉得大概是不是君子不求名利,不去讨好他人,所求的就是一种安于心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说刚、毅、木、讷不是成为君子的过程,而是君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孔子的仁之大道。

接着,我想说说《论语》中的仁爱观,这也是是我不太认同其思想的一方面。

《论语·子路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在《宪问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两句孔子将君子和小人做了明显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提出的。

处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两句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仁爱观是有差别,有等级划分的,这也是我不太认同之处。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第一篇:《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大家读《论语》里面经常出现君子一词。

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君子是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做人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内心完善来自于自我修养,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如何做人主要靠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做“好”人。

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做人的起点。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论语·里仁·4.23》。

约,约束、收敛、不放纵。

着实,不浮泛。

凡谨言慎行皆是约。

鲜,少也。

人能以约自守,则所失自少矣。

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能说。

不该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做。

如果真能够这样,犯错的机率就会大大减少。

虽然说不要怕犯错,以免由于害怕犯错而什么都不敢做,反而失去尝试的机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但是尽量减少犯错,仍然十分必要。

减少错误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莫过于谨言慎行,时时自我节制、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言行。

大部分人都克制不了自己,往往一时兴起,便脱口而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样的人,错误必然很多。

自爱自重的人,知道自律的重要性。

用心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样一来,错误自然大幅度减少。

最好的办法,仍然是想妥当了才说,想妥当了再做。

谨慎小心,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最为妥当。

养成自我约束的自律习惯。

不放纵自己,不吹嘘自己。

不让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以免闯祸。

孔子对人宽厚,不重表面形式上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准的高低,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有这样一个故事,颜回有一次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人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

论语中做人基本道理的名言

论语中做人基本道理的名言

论语中做人基本道理的名言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别人。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追求正义、道义,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准备,要有好的工具和条件。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思考,思考要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5. 身正不怕影子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清正廉洁”,不要因为外部因素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别人,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并要珍惜与人交往的机会。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才能做到更好。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并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 1 -。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大量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讨论。

《论语》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都体现了孔子对待人生、为人处事、做事成就等方面的看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以下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帮助。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学习不思考就会茫然,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及时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和了解某些事情虽然很重要,但是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这些事情才能使人更好地投入其中,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只有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任何不公和伤害,自己也不要去伤害别人。

这是我们做人和处事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和别人相处的必备素养。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能够理智地看待义和利的人是君子,而把个人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则是小人。

君子之所以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为公而办事,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的另一句著名名言。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一定会有值得学习的人。

我们应该观察、学习、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注意避免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人相处时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这些经典语录都深刻地阐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非常适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借鉴和应用。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不主观臆测,不行事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是《论语》记述孔子努力戒绝的四件事,也是孔子人品与处世原则的写照。

2.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司马牛曾经求教孔子,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畏惧。

”3. 见利思义。

——春秋·鲁·孔子《论语·宪问》面对利益,应当去思考利益是否符合道义。

4.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春秋·鲁·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自省内心,如果没有什么感到愧疚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害怕的呢?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春秋·鲁·孔子《论语》君子喜爱钱财,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会将说的多,但做的少视为耻辱”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用正直的行为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用恩德报答别人曾经施予自己的恩德。

这是孔子在回答别人提出“以德报怨”观点时所阐发的见解,体现了他讲原则、爱憎分明而又正直旷达的做人风格。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

而小人恰恰相反,只会帮助坏人做坏事,而不会成就别人的好事。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自己犯有错误,要重罚,别人犯有错误要轻责,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远离他人的怨恨。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

夫子:老师,这里是尊称孔子。

论语做人之道(已定稿222

论语做人之道(已定稿222

论语做人之道(已定稿222《论语》做人之道尊敬的各位领导、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与大家在一起相处一个多小时的快乐时光,我感到非常高兴。

咱们的孔圣人,他把学习看成是娱乐,乐而后有得嘛。

所以,今天跟大家在一起就放松一下,好不好。

习近平在2013年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曾说,儒家思想蕴藏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等。

他呼吁大家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

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池田大作进行了一次交谈,促膝长谈世界局势。

在《展望21世纪》这本书中,他们谈到,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了,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

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近几年,《论语》在日本很火。

你看,人家日本把咱们的《论语》拿过去,搞出了日本化的《论语》“童蒙论语”,成为小学的必备课程。

各位朋友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全球会出现孔子热?为什么会出现《论语》热?带着这些问题,我与诸位在一起共同学习、分享《论语》做人之道。

咱们品读《论语》靠的是觉悟。

儒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悟道;佛家讲顿悟。

其实就两个字“觉悟”。

“觉悟”是什么?“觉”上面一个头字,下面一个“见”字,“悟”左边一个“心”字,右边一个“吾”字。

简单来说,就是我低下头就能看见我的心。

这叫觉悟。

人人心中皆有孔子,人人心中皆有《论语》。

在座50多人就有50多位孔子,孔子就活在我们的心中,就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咱们品读《论语》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你才能悟出智慧,是不是?想当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骑在马上夺得天下,宰相赵普就用了半部《论语》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赵普每次退朝回家都呆在书房里面专心研读《论语》,读完后把它当宝贝一样锁在柜子里。

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孔子最忠实的粉丝,从十三岁开始读《论语》、《孟子》,从此之后,立志把儒学发扬光大,他把《论语》列为四书之首,他说读《论语》就像咱们吃饭一样,不能缺少。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待人之道的句子,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方式,也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意思是让自己立于一定的高度,才能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

3. 身正不令而行,言忠不让而信。

(《论语·子路》)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自己本身身正言辞忠诚,就可以不用言语去教育别人,别人看到你的行为就会效仿。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泰伯》)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懂得道义,而小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5.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焉止也;勉之末也。

(《论语·孔子》)这句话意思是对于那些接受你忠告并且愿意听从的人而言,你应该一直引导他们,直到他们真正做到了你所劝告的事情。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意思是不要把自己不想被施加给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7. 朋友之道,言而有信。

(《论语·子路》)这句话意思是在朋友之间应该要言出必信,言出必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8. 不以成败论英雄,自有英雄气概即人格。

(《论语·微子》)这句话意思是不以成功或失败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英雄,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才是真正的英雄所在。

《论语》精华5句,最高明的为人之道,做到一条都是大智慧!

《论语》精华5句,最高明的为人之道,做到一条都是大智慧!

《论语》精华5句,最高明的为人之道,做到一条都是大智
慧!
《论语》是国学精粹,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论语更加值得我们去品读。

《论语》精华5句,最高明的为人之道,做到一条都是大智慧。

《论语》为人之道第一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为将来考虑,看事情的眼光不够长远,不会居安思危,忧愁必定近在眼前了。

《论语》为人之道第二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与大家和谐相处,从不盲目附和谁,做事情会有自己的主张;小人常抱团取暖,与人同流合污,不知和气可贵。

《论语》为人之道第三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愤怒。

《论语》为人之道第四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为人周到,懂得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感受,不愿拉帮结派;小人则相反,专门拉帮结派,不会团结大众。

《论语》为人之道第五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贤德的、能力出众的人,要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到道德不好、品性败坏的人,要反省自己,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不贤”的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做人之道尊敬的各位领导、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与大家在一起相处一个多小时的快乐时光,我感到非常高兴。

咱们的孔圣人,他把学习看成是娱乐,乐而后有得嘛。

所以,今天跟大家在一起就放松一下,好不好。

习近平在2013年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曾说,儒家思想蕴藏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等。

他呼吁大家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

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池田大作进行了一次交谈,促膝长谈世界局势。

在《展望21世纪》这本书中,他们谈到,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了,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

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近几年,《论语》在日本很火。

你看,人家日本把咱们的《论语》拿过去,搞出了日本化的《论语》“童蒙论语”,成为小学的必备课程。

各位朋友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全球会出现孔子热?为什么会出现《论语》热?带着这些问题,我与诸位在一起共同学习、分享《论语》做人之道。

咱们品读《论语》靠的是觉悟。

儒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悟道;佛家讲顿悟。

其实就两个字“觉悟”。

“觉悟”是什么?“觉”上面一个头字,下面一个“见”字,“悟”左边一个“心”字,右边一个“吾”字。

简单来说,就是我低下头就能看见我的心。

这叫觉悟。

人人心中皆有孔子,人人心中皆有《论语》。

在座50多人就有50多位孔子,孔子就活在我们的心中,就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咱们品读《论语》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你才能悟出智慧,是不是?想当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骑在马上夺得天下,宰相赵普就用了半部《论语》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赵普每次退朝回家都呆在书房里面专心研读《论语》,读完后把它当宝贝一样锁在柜子里。

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孔子最忠实的粉丝,从十三岁开始读《论语》、《孟子》,从此之后,立志把儒学发扬光大,他把《论语》列为四书之首,他说读《论语》就像咱们吃饭一样,不能缺少。

海尔集团从1984年建厂,由一个即将破产倒闭的小厂转变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儒家智慧。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从《论语》中找到了管理的智慧,“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用”是海尔做大做强的法宝。

张瑞敏曾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

那么,《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我个人认为,《论语》是一部生存哲学,是一部生活哲学乃至生命哲学。

它能打开我们的智慧。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论语》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行为。

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如何享受淳朴的生活?如何探究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两点。

一是做人的根本——孝道;二是做人的境界——仁道。

一、做人的根本——孝道去年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的几张孝道亲情照片的曝光。

2014年新年,习近平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在办公室发表新年祝辞,办公室的几张照片被媒体曝光。

他与家人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他牵母亲的手散步、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儿的照片,充分体现出他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领袖,更是一位家庭生活中的孝子、慈父和贤夫。

其实,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热爱家人、不善待子女,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不爱家的人会真心爱国爱民。

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孝道亲情的榜样。

那什么是孝?你怎样理解孝?我想先请朋友们衡量一下你对父母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为了方便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孝心,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分享你的幸福感,我们用手臂来测量,如果你觉得自己对父母很尽心,大家把手臂高高举起;如果你觉得一般,手臂平举;如果你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手臂自然下垂。

现在我数1、2、3,朋友们把手臂举起来,看看你对父母是否尽心了。

好,1、2、3——好的,谢谢大家,我看大家都把手举得很高。

说明我们都父母都很尽心,大家都能够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那我们如何理解孝?孝字怎么写,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

上老下小。

上一代和下一代紧紧连在一起。

孝字本身就包括两层含义。

一个老人用手抚摸着孩子的脑袋。

叫做醍醐灌顶。

灌的是什么?是文明,是智慧,是做人的道理。

你看教育的教,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要先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再教育孩子识文断句。

不教不孝。

子在下,子女背负着父母。

父慈子爱方为孝。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

又,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是什么?孝是人品性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

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与之俱来的本能行为。

孝是仁道的根本,没有孝,哪来仁道。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咱们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会慢慢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才能慢慢培养起来。

所以说,孝敬父母才是最大的仁德。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讲次序。

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

在父母跟前要懂得孝顺,在兄长跟前要懂得尊敬。

要先与自己的父母、兄弟这些亲人把关系处好,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如果你说话谨慎,守信用,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去亲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你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就能走得更远。

如果以上这些你都做到了,孔子才说到第三个层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做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从齐家开始。

做人要讲次序。

《大学》里面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要知道做人的先后顺序,你离仁道也就不远了。

甚至你能上达王道,上达天道。

今年年初,习近平到云南考察,第一站就到鲁甸龙头山,他很亲切地与群众交谈。

你们都安置好了吗?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

孩子有学上吗。

生病能够治疗吗?非常亲切,非常体贴,非常接地气,这就是上达王道。

同样,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三字经》中讲,首孝悌,次见闻。

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首先要做的是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好孩子怎么跟兄弟姊妹相处。

《易经》中也说:童蒙养正,圣功也。

从小开始就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养浩然正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根本的教育,现在很多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放在孩子的才艺上。

一个赛一个,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等。

颠倒了教育的次序。

孔子告诉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人,要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品性。

之后推己及人,去培养爱心、善心。

这些东西都做到了。

那再去游于艺。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锒铛入狱,你能说他们没有能力吗?你能说他们没有能量吗?他们的能力很强,能量很大。

那为什么还会出事呢?主要是个人的修养还不到家,德不配位是不是。

以前,有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叫卢刚。

相当聪明。

考中博士,师从李政道,到美国学习。

可是这个家伙心眼很小,心里容不得导师对其他同学的偏爱。

到毕业时,开枪杀了六人,包括同学、老师、还有这所大学的校长和校长夫人。

诸位,我告诉你,能力再强又能怎么样?人品不行,最终触犯法律,难逃法律的制裁。

所以我跟大家说,望子成龙不如教子做人。

那么,行孝又从什么地方开始?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

从养亲开始。

《礼记》里面讲:“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己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不能老让父母担心、老让父母操心。

子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啊。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妻,生下一个女儿。

但做妈妈的要工作呀。

三个月的产假过后去上班了,没办法,三个月的女儿就只能断奶。

但是妈妈的乳汁还很多啊,怎么办。

做丈夫的就想了一个办法,每次乳汁很多的时候,就用一个小瓶子把乳汁收集起来。

二十年过后,女儿要出嫁了,在出嫁的当天,父亲说,女儿啊,我没有什么可以送你的。

现在我把最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你,父亲把收集了二十年的乳汁拿出来送给女儿。

可是瓶子里面装的乳汁已经不再是白色的,而是变成了血红色。

有科学家曾统计过,小孩在母乳期间大概能喝下妈妈130公斤的乳汁,相当于妈妈身上130公斤血啊。

各位,想一想,原来咱们小时候喝的是妈妈身上的血。

诸位,请珍惜父母吧,请好好对待我们的父母吧。

《朱氏女三字经》中说:七八岁,讲伦常。

第一事,奉爹娘。

女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懂得侍奉父母。

景文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她说“爹娘给俺一条命,俺要给爹娘一颗心。

”从6岁开始,就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得了癌症的母亲,12年如一日。

为了让爹娘吃上饭,她学着洗衣服、做饭。

为了不耽误上学,她每天5点起床烧水做饭,给爹娘端屎端尿、洗漱喂饭,然后跑着到学校上课。

我们反思一下自己。

与小文华相比,我们多数人可能更有条件尽孝,但是我们这些为人子女、也为人父母的人可以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而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事?我们对父母尽心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了,应该说,父母的吃穿不成问题。

一般人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

是不是?你看,孝敬这个词,孝和敬常常连在一起。

孝敬,孝敬,不敬不孝。

关键在一个敬字。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把养父母看做是孝。

那狗和马也能养啊,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没有敬爱之心,那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敬亲,就是对父母要有恭敬心,要有一颗淳朴善良的敬爱之心。

要用爱去侍奉他们。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在大街有遛狗的,有遛猫的,甚至还有遛猪的,狗的生活条件比她父母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吃的是肉,喝的是牛奶,住的是洋房,穿的是貂皮,睡的是席梦思。

狗比父母还珍贵。

诸位,你说这样的人在单位上她会尽心尽力工作吗?几乎不可能,她眼里只有自己。

《弟子规》中说: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什么意思?冬天的时候,我们要让父母感到暖和,夏天的时候,我们要让父母感到凉快;早上起来的时候,首先要看看父母有没有起来,向他们请安问好,到了晚上,要为他们铺床拉被,侍奉父母睡下。

我看过一本书叫《家风》,其中一件事情让我终身难忘。

彭真在最后病危时,他的女儿傅彦,整整75天没有脱过衣服,没有离开过父亲的病房,最多就是趴在那儿睡一会儿,一直陪在父亲身边。

看了之后,我特别感动,这是多么深厚的父女情深和孝道啊!孝敬孝敬,不敬不孝。

各位朋友,你真心孝敬父母了吗?你用心关心过父母吗?请大家闭上眼睛。

咱们一起互动一下,好吗?想一想,小时候父母把最好最好的东西留给我吃,现在,我有没有把最好吃的留给他们先吃?想一想,父母生病了,我能不能尽心尽力侍奉,想方设法让他们减少痛苦?想一想,我已经有多久没有打电话问候父母了,我已经有多久没有回家看望他们了?想一想,我有没有在某个没有应酬的夜晚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父亲的腰弯了,背驼了;母亲脸上爬满了皱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