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1cf0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8.png)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孔子的德行示范)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孔子的德行示范)](https://img.taocdn.com/s3/m/b921c4105f0e7cd184253632.png)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2010-01-26 16:33:18 来源:评论:0点击:198【题解】本篇编者取“孔子于乡党”一句中“乡党”两字作为篇名。
篇章节次分合,多有分歧,笔者分为26章。
上篇谈“至圣”,谈至圣的德与行,本篇谈“至圣”之行“至圣”之礼。
本篇记载的是孔子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各项日常礼仪,有言语之礼,傧相之礼,朝会之礼,服饰之礼,祭祀饮食之礼,乡人会合之礼,馈赠之礼,受赐之礼,行走之礼,一个“礼”字,贯穿全篇。
“礼”也是因地因时不同而随时变化。
《四书辨证》:…孔子于乡党‟至…訚訚如也‟,言孔子言语之变。
自…君在,踧踖如也‟至…私觌,愉愉如也‟,言孔子容貌之变。
自…君子不以绀緅‟至…必有明衣‟,言孔子衣服之变。
自…齐必变食‟至…必齐如也‟,言孔子饮食之变。
自…席不正不坐‟至…不亲指‟,言孔子应事接物之变。
按此皆圣人之时,故末借孔子言点出时字作结。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①,恂恂如也②,似不能言者③。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④,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⑤,侃侃如也⑥;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⑦。
君在,踧踖如也⑧,与与如也⑨。
【注释】①乡党:父兄、宗庙之所在地,也即本乡本土。
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②恂恂(xún)如:温和恭顺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
③者:助词,用在陈述句末,表示比拟。
前面有动词“似”呼应。
可译为“……似的”或……一样”。
④便便:同“辩辩”,形容说话明白清楚,非常健谈。
⑤下大夫: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
其中又有不同级别。
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⑥侃侃(kǎn)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⑦訚訚(yín):正直而恭敬的样子。
⑧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⑨与与:意思同“徐徐”。
也即威仪适中的样子,面对国君神情态度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显得轻慢。
【语译】孔子在家乡时,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https://img.taocdn.com/s3/m/21e5990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0.png)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孔子名言名句【篇1】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过于饱足,居住不追求过于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得到路的人得到很多帮助,失去路的人得到的很少。
如果他得不到什么帮助,他的亲戚会帮助他;许多帮助将使世界正常运转。
3、如果没有先见之明,将来一定会遇到麻烦。
如果一个人不考虑未来,麻烦就在眼前。
4、[至圣先师]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5、孔子说:“砰的一声,危险的言行;国家没有办法,危险的行动说,孙。
6、君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与道说话,也不说;造人,也造工具。
小人,说起来难,说起来容易。
如果你不会说话,那就说;又使人,也要预备。
7、孔子语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摘孔子《论语》8、孔子还提出了具有思辨色彩的认知标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树立了远大志向之后还要勇敢面对千磨万击。
10、大言不惭。
大言不惭。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
本句大意是:说大话而不感到羞愧。
说大话而心安理得,不知羞愧,可见此人喜欢自吹自擂,毫无自知之明。
他们的大话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准备去实践。
现在~已成为常用的成语,用以讥讽那些喜欢吹牛而又不知脸红的人。
《论语宪问》11、孔子语录: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12、这章讲的是孔子认为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所,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已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f4645152a417866fb84a8e75.png)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9c925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0.png)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侃侃而谈”的意思是: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该词出自于:春秋·孔子及孔子的学生《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意思是: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
造句:他一坐下来便侃侃而谈,我简直插不上嘴。
成语故事: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
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
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成语寓意:孔子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译文:仁义的人能够爱护别人,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与人谈注意场合、讲究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而且态度温和恭顺、谨慎细微,成为了佳话。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由于时间、空间、环境等种种原因,决定了人们在交流中,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要有不同的语言和态势,以及不同的交流方式,而且要出语得当、尊重他人。
俗话说:祸从嘴出,病从口入。
说话就好像泼出的水,不可收回,告诫我们不能乱说话。
另外,在与人交谈中,人们应该落落大方、淡定自若、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而又理直气壮,才能赢得他人的好评。
“侃侃而谈”的近义词:口若悬河释义: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af422ce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5.png)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说起孔子,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对弟子们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光得学问好,人品、形象也得过硬。
咱们就聊聊孔子眼里,好弟子该是个啥模样。
首先啊,你得有股子书卷气,但可不是那种呆头呆脑的。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说,你得既有文化修养,又得有礼貌风度,得是个温文尔雅的帅小伙儿或者靓姑娘。
想象一下,你穿着整洁的衣服,谈吐得体,走在大街上,那回头率,杠杠的!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
但光有外表可不行,肚子里没货,那也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孔子讲究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你得是个爱学习、爱琢磨的主儿,啥都得懂点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都得拿得起放得下。
遇到不懂的,你得敢于提问,别害羞,也别装懂。
孔子就喜欢这种爱思考、爱提问的学生,觉得他们将来能成大器。
还有啊,你得是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就是说,你得胸怀大志,有远大的抱负,还得能担得起责任,走得了远路。
别整天嘻嘻哈哈的,遇到事儿就撂挑子,那可不行。
你得是个能扛事儿、能办事儿的人,遇到困难,你得迎难而上,别退缩。
再来说说性格吧。
孔子喜欢的学生,那都不是那种软绵绵的、没主见的人。
你得有点儿个性,有点儿脾气,但可不是那种乱发脾气的。
你得是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知道啥事儿该做,啥事儿不该做。
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你得敢于站出来说话,别当缩头乌龟。
还有啊,你得是个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孝顺不仅仅是养活父母那么简单,你得真心敬重他们,对他们好。
同样的道理,你对别人也得这样,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意见。
别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别人都是垃圾。
你得学会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
当然了,孔子也不是要求你完美无缺。
他说:“过则勿惮改。
”就是说,你犯了错误,别怕改正。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f49d6730b1c59eef8c7b471.png)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王影湖北大学文学院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地方私学的创办奠基者,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在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本篇文章择取他的“慎言观”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子慎言教育思想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教育思想。
“慎言”作为孔子的一个基本教育观点,在《论语》这部伟大著作中,处处都有所体现,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有中”等。
所谓慎言,《说文心部》解释为:“慎,谨也。
”“慎”本义指严谨、小心。
“慎言”即指人们在言语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小心谨慎。
关于孔子的“慎言”观,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是孔子为什么会提出“慎言”,二是孔子的“慎言”观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是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一、“慎言”出现的历史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在政治氛围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谨慎的处理自己的言行可以避免祸端。
可是,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礼崩乐坏、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为什么孔子还要提出“慎言”呢?文章总结出了三点原因:1.“言”的重要性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说话者。
如《论语阳货》:“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话语出自他的内心,听他说话,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也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如在《论语子路》篇中,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昌盛吗?”孔子回答:“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说出的话关乎百姓的利益,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又回答:“如果君主说的话没有关乎百姓的生活命运,下边的人也不提反对意见,而是顺从执行,那久而久之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由孔子对言语的作用做出的肯定回答可见,言语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518870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0.png)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咱们今天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里头的交友之道。
说实话,孔子这个人,咱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他是咱古代的大圣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啊,到现在还影响着咱们。
他那本《论语》,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里面讲的都是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怎么交朋友,那是一套一套的。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听着就亲切,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哎呀,老朋友从外地来了,高兴得不行!”孔子觉得,交朋友是件乐事,得用心对待。
你想想,生活中有几个铁哥们儿、好姐们儿,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快乐,分担烦恼,那多有意思啊!不过,交朋友也不能瞎交,得有个标准。
孔子说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正直的、诚实的、见识广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有帮助;谄媚的、虚伪的、花言巧语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没好处。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交朋友不就是图个真心实意嘛,谁愿意整天跟那些不实在的人打交道啊!孔子还说了:“无友不如己者。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自傲,其实他的意思是,别跟那些比自己还差劲的人交朋友。
这并不是说咱们得看不起别人,而是说,咱们得找那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人做朋友。
你想啊,要是整天跟那些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人混在一起,你能学到啥好东西?相反,要是跟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交朋友,那你肯定也能受到影响,变得更好。
说到这,我还得提一句,孔子交朋友可不看身份地位。
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就是说,别因为人家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别因为人家身份低微就不听他的话。
这在咱们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交朋友嘛,得看人品、看性格、看志向,跟人家是什么身份、有啥背景没关系。
孔子还教咱们怎么跟朋友相处。
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说,交朋友得讲信用,说话得算数。
你想啊,你要是整天说谎话、不守信用,那你还能交到真心朋友吗?肯定不能!所以呀,咱们得记住这句话,跟朋友相处的时候,得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7940b3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c.png)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解读】自古以来,许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欲壑难填,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处于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缚。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新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ef5b48d367ec102de2bd89e8.png)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新解作者:林雅婷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历来学者对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的注解存在颇多争议,至今无统一的定论。
甚至许多现代学者站在新奇的角度不断研究,提出新的译法。
本文在总结目前几种讨论较多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阐述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孔子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引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差异,首要原因在于句读问题。
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不应句读,但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并且提出了不同的句读形式。
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通过对比以上几种句读方式及学者提供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可发现,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孔子提起利、命、仁的次数以及对这三者的态度,还有两个“与”字的含义及语法,因此本文认为这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二.命和仁的歧义许多前人在论述时都会以利、命、仁出现的次数多或少为他们的论据,甚至有学者统计出其他传世典籍中孔子言论关于这三字的用词情况。
学者们对“利”的态度争议不大,这里不做赘述。
仁字存在较大争议,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仁”虽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但也为孔子少言的对象。
例如何晏、刑昺认为“寡能及之,故希言。
”[1]杨伯峻则详细解释了孔子“罕言仁”的原因:“《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提到,便有记载。
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的也多。
”[2]有学者反驳杨伯峻先生,认为其观点太过牵强附会。
如周远斌在《论语校释辩证》中提出:“杨伯峻的解释,也过于拘泥于言之多少了。
这一章,其实并不重在孔子言及者多少,而重在指出孔子思想上的倾向性。
”[3]本文认为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是矛盾的,如果不是孔子多言仁,后人又如何能从中总结出仁是孔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因此不论是从仁出现的次数还是孔子对仁的态度进行讨论,孔子是多言“仁”的。
孔子专注做事的名言
![孔子专注做事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6532c2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b.png)
孔子专注做事的名言文章一咱们都知道孔子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说过的话那可都是智慧的结晶。
就比如说他讲的关于专注做事的道理,真的是太有用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咱们,学习的时候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得一边学一边思考。
就像我有个同学,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啥他就记啥,也不动脑子想想为啥是这样。
结果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个题型他就不会做了。
还有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件事情只是知道,那还不如喜欢它;要是能从心里热爱它,那做起事来可就带劲啦!我邻居家的小姐姐特别喜欢画画,每天一有空就拿起画笔,专注得不得了。
她的画还在比赛里得奖了呢!所以啊,咱们做事就得像孔子说的那样,用心去思考,真心去喜欢,才能把事情做好。
文章二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说的那些关于专注做事的名言。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咱们身边的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如说,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做手工,有的小伙伴手巧,做得又快又好,我就赶紧向人家学习方法,自己也变得更厉害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也很棒!不管你多聪明,都得好学,遇到不懂的就去问。
我表弟做作业的时候,碰到不会的题目,一开始不好意思问老师,结果越攒越多。
后来他鼓起勇气问了,成绩一下子就提高了。
孔子的这些话告诉咱们,专注做事就得善于学习,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文章三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说一说孔子讲的专注做事的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咱们每天都得反省自己。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做作业粗心大意,后来我每天晚上都想想自己白天哪里做得不好,慢慢就改掉了这个毛病。
咱们做事就得像孔子说的,把准备工作做好,还得经常反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文章四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孔子关于专注做事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新知识,还得经常复习,这样才会有收获,心里也高兴。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3c3e6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2.png)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哎呀,说起孔子这个老先生,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咱们四川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讲那些弯弯绕绕。
孔子他老人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不管你是喜欢吃辣的还是不辣的,都能给你整出一锅合适的来。
咱再来说说陕西方言,陕西的老乡们都知道,咱们那儿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就跟咱们陕西的秦腔一样,深入人心。
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只要你愿意学,都能在这秦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然后咱们再聊聊北京话,北京的老少爷们儿说话那叫一个地道,讲究个实在。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不管你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只要你有心,都能在这四合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说到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就像咱们四川有个娃娃,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就是喜欢读书。
孔子听说了这事儿,就亲自上门去教他,告诉他只要用心学,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这娃娃后来果然成了个大学问家,这不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好例证嘛!再比如咱们陕西那边,有个女娃子,她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读书。
可她自己不甘心啊,就偷偷跑去找孔子求学。
孔子一见她这么有志气,就收下她当徒弟,还教她识字、算数。
后来这女娃子也成了个有名的女才子,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好处嘛!还有咱们北京那边,有个富家子弟,他家里虽然有钱,但他自己却不学无术。
他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送到孔子那儿去求学。
孔子也不嫌他笨,耐心地教他读书、做人。
后来这富家子弟也改邪归正,成了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功劳嘛!所以说啊,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真是好得没话说。
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陕西的秦腔、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咱们应该好好学学孔子他老人家的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哀公问社于宰我读后感
![哀公问社于宰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15458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7.png)
哀公问社于宰我读后感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事儿,这社在古代可是个大事儿,关乎着国家的祭祀、象征啥的。
宰我呢,回答得那叫一个直接,说什么“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他这话一出口,我就觉得这哥们儿有点愣啊。
你想啊,在君主面前这么说话,虽然可能是根据他所知道的知识在回答,但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
在那个讲究礼仪、君威的时代,这不是有点在暗示周朝用栗木是为了让百姓害怕嘛,这往深了想,可能就有点影射当时的统治手段有点“恐怖”的意思。
孔子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就很不高兴。
孔子的想法我能理解一部分。
他觉得宰我不应该这样回答哀公。
这里面有对君主的尊重问题,也有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治理的问题。
孔子讲究的是那种温和、符合道德伦理的治理方式,他不希望人们把统治简单归结为让百姓害怕。
这就好比现在一个公司领导问员工公司文化的某个象征意义,员工要是回答得充满了那种让人不安的暗示,领导肯定也不乐意。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还感觉到说话真得小心。
宰我可能知识是挺渊博的,但在表达上就没把握好分寸。
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和长辈、上级交流,得注意自己的言辞。
不能光顾着自己知道啥就一股脑儿全倒出来,还得考虑说出来的话会不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而且孔子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让我看到,在一个社会或者团体里,大家应该倡导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如果都像宰我那样回答问题,整个社会氛围可能就会变得很紧张、压抑。
就像一个班级里,如果同学们说话都不注意,老是传播一些消极或者让人不安的想法,那这个班级肯定不会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
总的来说,这篇短文虽然简短,但就像一个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思想碰撞、交流的一些规则,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可真是小故事里有大乾坤呢。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ef4c8f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3.png)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
【解读】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
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
陪坐与闲聊的背后
![陪坐与闲聊的背后](https://img.taocdn.com/s3/m/c3d147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0.png)
陪坐与闲聊的背后作者:刘婷婷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10期众所周知,孔子在世时并没有对自己的学说和主张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与编撰。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意识到孔子学说有失传的危险,于是对孔子讲学及平时的对话进行回忆与整理,编撰成《论语》。
由于弟子从师的时间不同,受业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再加上时间久远,以及师徒间多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了《论语》语录体的特点,简短而精炼。
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较为特殊,它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篇,全文共315字。
它详细记录了学生侍坐老师时的一场“闲聊”,从“侍坐”到“问”志、“述志”,再到“评志”,叙事详尽,且冷静客观。
可是细读下来,在这冷静且详尽的叙述之后,又不是一个“闲”字能概括得了的。
看似是师生一场随意的谈话,它背后却有着丰厚的内涵,内涵虽然严肃、宏大,但这场聊天从头至尾却体现着不拘一格的特点,又处处透露着“闲”。
所以,不同于平常“问志”“述志”“评志”的阅读思路,我们可以将“闲”和“不闲”作为理解文章的两大抓手,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并相应地挖掘其背后的深意。
一、闲聊——师者的良苦用心文章用一句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它揭示了事件中的人物:四位弟子与老师。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表明四位弟子是陪坐在孔子身边,而不是站着。
这位慈祥的长者或许感受到了学生的拘谨,便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就不敢说话了。
”孔子的意思是,在这个场合下,不要被长幼和尊卑束缚,随便说说吧。
另外,他说话时的语气柔和亲切。
“毋吾以也”“不吾之也”“则何以哉”,一连用三个语气助词,营造出宽松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这自然消解了学生的犹豫,面对接下来的话题则能畅所欲言。
二、闲聊——“士”的理想诉求孔子提出的话题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平常的一问,可是在当时,在学生的心中,这一问却击中了他们的内心。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六言六蔽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六言六蔽](https://img.taocdn.com/s3/m/8c13c35083d049649b6658d2.png)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六言六蔽语出《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问弟子子路是否听过“六言六蔽”,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于是要子路坐下,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不好学,六种美好的品德将会伴随着六种弊病。
假若只爱仁德,却不好学,便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便容易浮荡而没有根基;为人讲究诚信,却不好学,便容易被人利用而受害;为人直率,却不好学,说话便容易尖刻刺人;为人崇尚勇敢,却不好学,便容易去捣乱闯祸;为人好刚强,却不好学,行事便容易胆大妄为。
只爱仁德却不能虚心纳谏,认清形势,最终为人所愚弄,宋襄公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宋襄公是春秋中前期宋国国君,以“仁义”见称。
公元前638年,他发兵攻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亲自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
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
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时,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
大臣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与楚议和,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
可缺乏仁义。
我们虽然兵力单薄。
却是仁义之师。
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第二天楚军开始过河。
公孙固又建议待楚军半渡时攻击楚军,宋襄公却说:“半渡攻击,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
”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楚军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
宋襄公不幸中箭,不久辞世,终其一生也未能称霸诸侯,含恨而终。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c9b7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9.png)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孔子眼中的礼,那可是个顶顶重要的事儿呢。
礼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把神奇的尺子,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却能量出咱做人做事的分寸。
咱就说日常里的交往吧。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就飞不起来一样。
要是一个人不懂礼,在这社会上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你想啊,你去别人家做客,一进门就跟到了自己家似的,横冲直撞,也不跟主人打个招呼,这多让人讨厌啊。
这就像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地过马路,大家肯定都皱眉头。
礼呢,就是让咱们在各种场合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
去别人家,先礼貌地敲门,进门换鞋,和主人热情地打招呼,这都是礼的体现。
这样做了,主人高兴,自己也舒服,这关系不就处得融洽了嘛。
再说说在大场合里的礼。
孔子那时候,祭祀之类的大事都讲究礼。
咱们现在虽然没有那些古老的祭祀形式了,但也有类似的大场合呀。
比如说大型的会议或者婚礼。
在这些场合里,大家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范来行动,这就是礼。
要是有人在婚礼上大喊大叫,乱开玩笑,破坏了那种庄重和喜庆的氛围,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儿上乱涂乱画一样。
而大家都规规矩矩,新郎新娘按照仪式进行,宾客们在合适的时候送上祝福,这就如同交响乐里的各个音符,各就各位,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
礼还有个妙处,它能体现出咱们对别人的尊重。
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你认真地听对方说话,不随便打断,眼睛看着对方,这就是一种礼。
这感觉就像是给朋友的心里送了一束温暖的阳光。
如果别人说话你爱答不理,还老抢话头,那朋友心里肯定不好受,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热情的火焰。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就是说礼的用处在于能让大家和谐相处。
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大家和和睦睦的,多好啊。
在家庭里呢,礼也无处不在。
孝顺父母就是一种大礼。
给父母端茶倒水,恭敬地和父母说话,这可不是做做样子。
这就像小的时候父母细心照顾咱们一样。
要是孩子对父母没大没小,这家庭关系就乱了套了。
这就好比房子的根基要是歪了,那房子能稳吗?所以说,礼在家庭里就是那根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纽带。
不因为外界而改变,坚持自己原则的例子孔子
![不因为外界而改变,坚持自己原则的例子孔子](https://img.taocdn.com/s3/m/8bd5d1c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8.png)
不因为外界而改变,坚持自己原则的例子孔子他对于一切人类的死亡,都表现出一种哀悼的礼貌。
在自己因参加丧事而哭泣的那一天,就不再歌唱。
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不忍吃饱。
路上看见送死的衣物,他用手伏在车前的横木上对之致敬。
遇到穿丧服的人,他一定会改变容色。
对于孤苦无依的穷朋友则非常慷慨、怜悯,如朋友死而没有亲属收殓时,孔子就必定会说由他来代为主持丧事。
孔子的仁爱由人类推及世间的一切生物,所以他平时只用竿钓鱼而不用网去大肆捞鱼,只用线系着箭去射鸟而不射傍晚归巢栖息的鸟。
他的艺术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齐国的时候,听了舜时的“韶”乐后,沉浸其中,以致忘记肉的滋味达很长时间,即所谓“三月不知肉味”,说没料到音乐竟然能达到这样美的境界。
他平时和人歌唱,如果那人歌唱得好,必定会请其重唱,而后自己跟着唱。
孔子说话,根据所处地方和对象而不同,但都合乎礼节。
他在乡党里,显得温和而恭敬,好像不大会说话。
在宗庙里和朝廷上,说话很流利,但很谨慎。
在朝见的时候,和下大夫说话,显得很和乐的样子;和下大夫说话,则显得很中正的样子。
在进入太庙辅助祭祀的时候,每一件事虽然自己都知道,但为了慎重起见,他都会再问一问。
此外,孔子在衣食住行上也有一定的礼节和规律。
他不用玄色和浅绛色的布做衣服的领缘,因为玄色是用于斋戒的衣服的颜色,浅绛色接近丧服的颜色;日常家居的衣服不用红紫等颜色。
夏天、冬天穿衣搭配亦有一定的讲究,不会超越礼制的规定。
每个月的朔旦,必定穿着朝服去觐见。
斋戒沐浴后,必定穿着布制的“明衣”。
除了居丧期间,身上的玉佩会一直带着。
吃饭不厌精细,饭的气味有变,鱼肉变坏了的,都不吃。
食品的颜色和气味不好,不吃。
烹饪不到火候,不吃。
肉切割得不方正,鱼脍没有芥酱的,不吃。
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食过分。
酒可以随便喝,但也不及醉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伦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孔子的丰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里,《论语》就是孔子的一本谈话录。
春秋时期,孔子开设学校,立教讲学,传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学当时包括了个方面的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在当时,文字虽已普遍应用,但书写扔不方便。
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太昂贵,书面语言的使用的使用范围很窄。
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
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
当时孔子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出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
因此,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认为说话是进德、修业、治国的大事。
他强调说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究技巧。
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情欲信,辞欲巧”,才能说服打动对方。
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选择,进而区别对待。
一.言之有礼
孔子在政治方面,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德政目的,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的规劝国君。
他说:“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环绕在他周围。
”生动的比喻说明,施行德政,必然会获得大家的拥戴。
他又说:如果只用政令去管理、只用刑法去约束百姓,他们只能暂时不去犯罪,却没有“犯罪可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化、用礼节去约束百姓,他们就会有:“犯罪可耻”之心,于是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了。
”孔子用对比的方法把是否施行德政的两种结果摆出来,把道理讲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现在,我国把“一发治国”写入宪法的同时,又强调“以德治国”,构建文明、进步、和谐的“礼仪之邦”,这难道不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吗?
二.言之有文
“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孔子的谈话流传千古,中国和外国的有识之识,都将它奉为经典,除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外,它的文采灿烂、文雅悦人,是一个相当重
要的因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知识并时常复习它,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吗?)
两个反问句,道出了人生两大快乐事-------求学和会友,句式活波生动,说得自
然,听得悦耳。
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国君像国君的样子,臣属像臣属的样子,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
儿子的样子。
)四个分句组成一个工整的排比句,琅琅上口,简洁明快,意义却很
深远。
孔子在奉劝诸侯以身作则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自身的行为符合法纪,不下命令法纪也能推行;自身的行为不符合法纪,即使下了
命令法纪也难以推行。
一句话15个字就说明了一个深坑的道理。
正因为言之有问,孔子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和成语。
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商尽美,文质彬彬,举一反三,任重道远,浴罢不能、各得其所、后生可畏,成人之美,名正言顺,欲速则不达、怨天尤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患得患失,以及“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杀鸡焉用牛刀,学而优则仕,等,它们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这些极富文采的佳句和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库,在古今先贤中首屈一指。
三.言之有情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走在上里,听到一个妇女在哭泣,了解到妇女一家为逃避暴政躲进深山,丈夫被老虎吃了,儿子又被老虎吃了,但她还舍不得离去,因为这里没有暴政。
孔子感慨万千,感叹道:苛政猛于虎。
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又有一次,他家马棚失火了。
孔子听到消息时,急切地问:有人受伤吗?
却不问马的情况。
在他的意识里人是第一位的,远比财产重要。
孔子言之有情,还集中反映在他对学生的教诲中。
当看到有个叫宰予的弟子白天睡觉、荒废学业时,孔子叹息说:朽木不可用于雕刻,粪土不可用来糊墙呀”?表现了他“恨铁不成钢”的殷勤之情。
孔子还经常用自身的经历教育学生道:“我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所以学会了做很多粗重的活儿。
”孔子用这些话激励和鼓舞家庭贫寒的学生,对学生进步寄予厚望。
一次鲁哀公问那个弟子最爱学习,孔子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
可惜的是他短命早死,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的人了!”学生颜回死了,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地痛苦着说: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对学生情深意笃,令人感动。
四.言之有物
孔子“不尚空谈,言之有物”,主张说话必须有根有据、实话实说。
他说:
“路上听到一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就拿来到处散布,这是对仁德的背弃。
他尤其憎恨那些油嘴滑舌、到处乱说而导致国破、家败的人,他说:花言
巧语说话、佯装笑脸形事、故作谦恭等人,这样的人,左乐明认为可耻,
我也认为可耻。
他在教诲弟子、规劝国君时,总能注重言论因时而发,因
事而发,因人而发,说实实在在的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如有一次他
和学生走在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岸边,他即景生情,针对有的学生不思进
取的思想,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他说:要好好珍惜青春年华,光阴就
像这流水一样不停流逝呀!”这些切实而生动的话语,至今还闪烁着真理
的光辉。
对于我们今天反对说假话、空话,反对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不
良世风,有着实际的知道意义。
本文摘自《演讲与口才》知识大全集---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