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仰与持续发展

公司信仰与持续发展
公司信仰与持续发展

公司信仰与持续发展

“我坚信,任何一家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获取成功,都必须拥有一套健全可靠的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各种策略和各项行动方案。我认为,在企业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始终恪守这些信念。”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的深刻体认代表了卓越公司对公司信仰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共同认知。

管理学界越来越认同的一个观念:无论是战略转型还是组织架构调整,无论全面质量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所有组织变革都依赖于共同的、清晰的信念和文化体系。这样的体系给管理和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有效改善着组织运作效率;同时组织和组织成员也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价值回报,从而使得现有组织成员更加坚定地维系体系,并且不断传授给新加入的组织成员,继而成为一种坚定的企业信仰。当然,一时的成功是无法形成坚定的企业信仰的。

由此可见,公司信仰更多的是与公司的持续发展相关联的。一方面,公司不断战胜困难、取得业绩验证了信仰;另一方面,因为员工践行信仰而又使公司持续的获得业绩回报。

信仰是基于核心价值的。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价值的多元认识、变异认识和混乱认识。判断事物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基本价值和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冲破。价值的多元和混乱在丰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在伤害着企业健康,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困难。所以经历20多年深刻变化的中国,开始逐步关注整个“社会基本价值”的回归,我们暂且乐观地称之为一种基本信仰的回归。即在保持多元价值丰富多彩的同时,回归到核心价值的基本层面。而“价值回归”行动最早、最有实效的,恰恰是中国一些洞烛先机的优秀企业(2006,孙兵,中外企业文化)。诚信、忠诚、责任、实效、结果导向、规范、人本、团队、变革创新等等价值取向,成为众多优秀企业的运营管理的法则。而这些公司信仰构建的初衷,恰恰都是基于一个非常朴实的思考:如何才能获得持续的、长远的、高价值的经济绩效。

此信仰非彼信仰

公司信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完全的宗教。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是宗教体系构成的核心因素,而公司信仰则是现实的,是基于公司这个前提概念的。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社团法人。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提出了现

代公司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赚钱做生意的组织,而且是一个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社会组织……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是生产足够的盈余……没有盈余就等于在窃取公共财富……也会严重地损害真正的生产资源,即人的组织,损害它的精神、它的贡献、它的士气、它的管理人员自信心、以及它对企业的认同感”。

一些企业的老总,把自己信奉的宗教信仰带到企业,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是公司宗教,就是一种片面的泛文化认识。IBM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各自信奉自己的宗教,但在一个公司里,他们秉持着共同的责任和共同的“企业价值标准”,公司也一直致力于“如何让我们发展得更有效”的价值标准的统一和整合。霍夫斯坦德教授更是指出:组织文化对其成员的影响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深层次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最好的情况是使他们理解并接受组织的文化,在外显行为上达到组织的标准,实现组织目标。

较早提出“公司信仰”这个概念的是丹麦学者昆德先生,他在《公司宗教》(CORPORATE -RELIGION)中指出:公司精神是“一个对公司连续性”的阐述,“目标是以公司信仰统领一切,这是一种能够和谐地将共同的相互关联的理解和认识贯穿于公司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宗教”。

我们认为,公司信仰是基于“公司如何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的。围绕这样的命题,展开了对我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我们希望什么、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和最有效的等企业根本问题的认知,并在统一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经营管理的系统工作,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司信仰体系的管理。

当然,对于一些宗教组织建设信仰的有效办法,我们还是可以借鉴而为我所用的。比如:信条清晰、建立规范、持续培养、认同感、布道等。

信而行,行而信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公司的信仰体系,并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永动力?

根据昆德和阿戴尔的研究,一个公司的信仰能否成为具有个性的影响力和市场优势,取决于三个相互影响有相互作用的要素:

1、公司对自己的认识;

2、公司所期望将来得到的认识;

3、市场(客户等)对公司的认识。

三个因素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越高,企业的特点就越鲜明突出,公司信仰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和管理。我们从这个基本思路发轫,对公司信仰的构建过程进行探索:

一、清晰简化

1、清晰核心价值。清晰

自己的核心价值,这是公司信仰建设和管理的核心。这里的

核心价值是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组

织特质。核心价值原生于关键成功要素(KSF),着眼于企

业现实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并充分考虑未来的竞争和发展态

势。只有清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才能定位企业的终极责任、

愿景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信条。

2、信仰体系虽然是个系

统工程,但其核心部分必须是简单的。因为只有简单的才能

企业文化的内外认同而形成的品牌信仰

企业文化的内外认同而形成的品牌信仰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有管理者认为:客户不只是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选择一种观念和态度。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客户的购买倾向就变得更加受制于对钟情品牌的信仰。同心动力在广泛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以统一思想、统一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尽管也提及对外塑造形象的品牌建设,但很少有企业把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客户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有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不考虑客户对企业的实际评价和文化需求,也不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认知和期望,眼睛只盯着企业内部,致使文化只能解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性问题,不能解决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问题。另一些品牌建设服务机构,更多的从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或者传播角度看待品牌,看重“轰动效应”和短期业绩,很少关注企业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个性的科学解读和定位,致使中国很多品牌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持续动力的有效支撑,反而伤害了自身品牌的持续价值。这对于一个追求永续发展的企业来说,无异于竭泽而渔,最近中国一些乳制品企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反映了该品牌拥有企业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不仅是“诉求”给客户(消费者)的,更重要的是诉求给企业成员的。诉求给客户的,就需要客户去信,而承担兑现组织承诺、促使客户信赖的行为主体,原来是产品,现在更多的是人——企业组织中的员工。企业员工要坚信品牌承诺,在“信”的前提下用心加深与客户交往的信任度,以确保企业行为与客户期待相互印证,达到客户的“信”。因此,“信”成为品牌信仰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 “品牌信仰建设”是通过理念、形象、组织和外部沟通等方法步骤,让客户通过参与企业文化过程而产生的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仰。 信息社会让消费者淹没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消费者如何在众多同质的产品或服务中,选择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由信息经济衍生的新价值经济认为,品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消费者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接受方式。因为消费者观念转变了,除了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性能外,更希望与自身价值观相一致的品牌产品打交道。 同样,新价值经济意味着企业不再根据市场需求表面制定品牌策略,而是依据消费者价值需求调整自己的品牌。品牌价值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外在集中体现。换言之,品牌蕴含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须与企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这样企业文化藉由品牌的力量,传达给消费者;而消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2018届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2第7课考点二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答案

考点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知识精讲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要求: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③内容: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⑤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⑥原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较多;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⑦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目标上来。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表现 A.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B.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各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内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B.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D.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信仰的生起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信仰的生起 企业文化是一假名,并非是实相。 为什幺这样说呢?孔孟的义理,历久弥新;老庄之道德,源远流长;佛陀的觉性,光耀千古。历经二千多年而其德不衰,人心思归,人心思顺,无数的仁人智者,对于具足信心,舍生取义。然而,纵观历史,嬴政借法家之力而行独裁,二世而亡;世民凭杀兄之谋而行专制,得一时之利;润之假马列之义,行霸王之术,不过70余载已显颓势。所以说,文化乃是圣人之德,而非帝王之功。“信是道源功德母”,是人们对圣人之道德的回归和信仰。而霸王之术,因为充满阴谋和暴力,实乃文化之害也。 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佛教般若宗的角度来谈一点对企业文化的体会。 当今之企业,最长的也不过两百多年,如果说存在企业文化,那也是降文化之格,而应企业之需。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存在的,那也是指企业对文化的认知、选择和适应,是企业对圣人之德的回归(皈依)和信仰,而非企业能够创建的。 今之企业界,有圣人之心者,凤毛麟角,故企业文化难行也!难行而行,精神可嘉,然而,通览现在的企业文化书籍,难见圣人之言教。皆舍本逐末,标新立异之言论,称:制度乃文化,产品乃文化,借媒体炒作之力,迷人自迷。 所谓企业文化的管理,如果真实存在的话,则是企业于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效法圣人的言行。简而言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从般若宗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恶,是指“贪、嗔、痴、慢、疑”五毒,见图一: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乃是他们能转识成智,去除此五毒。企业若要效法圣人的言教,自然是要去除此五毒了,这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没有市场经济,没有企业制度,故而,圣人的言教不可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指引。这是受所知障的迷惑,甚至可以说此话的人,并没有熟读圣贤书,并依教信受奉行。 下面让我们看看圣人的言教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内在一致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需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帐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

企业文化专题-如何塑造企业信仰

如何塑造企业信仰 公司信仰的塑造问题,也就是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路径问题 一个享有共同信仰的企业一定是个卓越的企业,因为企业无论是对外环境的适应还是对内资源的整合,所有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公司清晰一致的信念体系下。一个信念紊乱的企业是很难取得优异的经营业绩的,即使一时取得好的业绩,也是很难持续的。这也是世界上公司从优秀到卓越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宗教般的信仰文化”成为众多卓越企业的特征之一。 我们探讨的是公司信仰的塑造问题,也就是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路径问题。一个企业的信仰构建,是一件非常容易又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公司信仰或者文化核心,只要企业愿意认真、清晰地去做,就容易得多。说它困难,是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信仰或者文化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对于信仰或者文化多是高谈阔论,根本不着经营管理的边际,所以很难真正树立起来自己的信仰体系和文化核心。让我们看一下信仰模型。 本路径发轫于思,即企业创始时的决策思维和创意,而行则是实现和验证信仰的重中之重,信是仰的前提,而仰则是新的行动信号弹,因为秉持信仰而行,自然在不断的成功中笃信自己的事业和准则,也自然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周而复始,企业在不断解决自己的问题中提升自己的业绩,更提升着自己的信仰。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行始于思,定位一个企业的文化信仰,首先要了解企业创始人创业的初衷。是什么促使企业的创始人开创这个事业,创始人的目的是什么,当时是什么环境,围绕创业的思想确立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创业思想是否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一个企业深层次的基本假设。 有时候思想创始人并不是企业的创始人,比如国有企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谁在关键的时刻接手了我们企业,启动了全新的发展时代”的研究解读企业的关键信仰基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往往有不止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过很多“启动时代”的经营管理思想,都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中挖掘这些“阶段创业者”给企业存续的核心思想,然后用一根线把这些珍珠般的思想联串起来,形成一个企业的思想之源。 确立了创业的基本思路,创业者就会把自己的思路告诉给自己的创业团队,并由团队成员通过经营管理实践来验证这些“思路”的正确与否。由于实践是直接的,所以这些思路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两个结果:1、有效的;2、无效的和模糊的。我们要考察的是哪些变成了有效的管理信条,哪些被遗弃掉了,哪些成为了公司的负面的管理禁律。 行是一切企业信仰形成的基础,因此对于管理实践的解读,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企业信仰形成的历程,从而解析组织的核心信仰。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企业文化和信仰(doc 7页)

企业文化和信仰(doc 7页)

企业要不要信仰 傅强:引用两个调查来说说关于“信仰”这个话题。一个是零点调查公司在2005年做的社会调查。另外,就是我们的中国管理传播网前段时间做的“企业要不要信仰”的调查。也请大家谈谈对这个调查的看法。 首先,分享一下零点调查的几个数据,他们对信仰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背后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家相信运气的占第一位,达45.2%;什么都不相信的占37%;相信命运的占29.7%。通过这些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市民、白领、中产阶级以及新贵族在时尚外表下,在财富支撑下,其实并没有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管理传播网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中国企业非常需要信仰的占66%;认为普遍存在信仰危机的53%,认为信仰危机非常严重的是30%,也就是说认同这个话题的占83%;认为中国企业已经从注重产品到注重服务,注重管理,最后发展到注重文化,非常认同为18%,认同43%;认为企业把信仰包括宗教这个理念引入企业管理的做法说不清的占一部分,另一部分认为只是一些个案,没有推广的价值;认为像三株、德隆等企业的兴衰和信仰无关的占41%;最后认为企业提出信仰价值观非常容易,靠企业文化能够把它固化下来的占66%。嘉宾们怎么看待这两组数据? 孙兵:这个调查基本反映了企业的状况。 首先要界定一个概念,公司信仰和一般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两个字——公司,公司定义非常严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法人。IBM的小托马斯说过一句话:“我坚信任何一家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获得成功,都必须具有一套健全的可靠的信仰体系,然后把这套信仰体系付诸行动。”星巴克老总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公司的文化和信仰,必须体现在公司的服务和品牌上,这样你的公司才能持续。”所有人都是站在公司经营的框架里谈信仰,这说明他们对公司信仰的认同。 调查显示了社会上信仰危机的情况,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持续的概念,信仰是对一个公司的持续性的认识。 深圳的一家台资企业,老总是行善之人。但是我发现他一、三、五招聘,二、四、六辞退。他用的都是很低级的操作工,他根本就没想为工人们办养老保险,但就是这个企业居然做到了零配件的世界第一。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形成组织信仰的,之间有很多矛盾。如果说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有这种现象,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人本思想的深入,国家环境和政策的改变,这种企业将很难持续发展。 公司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否真正建立在一个共同点上非常重要。如果时间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讲解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出版的《找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其概念是:.人类应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生存利益’.实际上这只是哲理性的概念,类似 于中国的成语“功在当代.利在千伙’.也可以说是一种主张,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由于这一概念涉及的倾域、空间和时问十分广阔,所以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涵义.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荃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书中,对可待续发展的定义为:“人类生活在永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容量中,同时又要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二强调既要注意环境容量,又要改善生活质量,让人类世世代代过好H 子.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的目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1993年世界资源’一书中则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x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强调不要以牺性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完成经济发展这一最根本的任务.该书还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学者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节约有效和清沽化的技术,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则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提倡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下去.”哲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定义比较完整,但也还有待完善。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三个原则tl.公平性原则,如当代人与人、代际之间以及在分配有限资源方面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甲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因此地球的整体观和人类互相百依存则表现为共同性.这二个原则很重要,但还汉有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的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要同时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要限制人口增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争取地区、国家和代际的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可以总结为:1.经济必须不断增长,因为它是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的体现,这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的水利水电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红水河、松花江等五大流域,理论蕴藏量有 6.94 亿千瓦,可开发量约为4.0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入。我国地形复杂,由世界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起源的众多河流具有非常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巨大,亟待大力开发。新中国成立60 余年来,我国的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16.3 万千瓦装机容量,一跃达到了 1.5亿千瓦,特别是在世界范X内有代表性的如三峡水电站、水布垭电站、小湾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等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的建设投产,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开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现状 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入。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利水 电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 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需要调蓄、节水、输水;二是人口众多、城市密布、财产集中,但防洪能力低下,需要防控工程;三是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开发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匀,需要调蓄、输电;四是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亟需发展清洁能源和电力。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细颗粒物,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由于核电发展受铀矿资源等制约,而可再生能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

段,在2020年前均很难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开发水电减少燃U 是从整体上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2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意义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 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 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员较少,? 有必要对水利建筑做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3做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3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1明确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 年都在稳步地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5.1%。由于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 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 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但是,

企业文化与信仰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一个企业信仰的体现,一个企业从创始就伴随着一个企业文化的产生,文化紧随企业发展的步伐逐渐形成企业的一种信仰,一个企业有怎样的文化就决定了企业所能承担和坚守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个人的信仰和道德追求决定着他的命运。同样,企业发展的前景和空间也取决于企业的道德精神信仰。世界上没有人能否定灵魂对于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样,企业也存在灵魂,信仰便是企业灵魂中根本性的力量,信仰的缺失将陷企业于迷茫和无目的发展状态。 在长期的发展中,一个企业必须不断的加强学习和领悟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整体对文化的不断入施之于行,便是企业信仰的一种体现与诠释。信仰也对在繁荣经济中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便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诱惑虽然多了,但是坚持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心是从来不会改变的。这份社会责任的信仰便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永远无法抹杀。 小的来说,一个企业员工的信仰,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对这份事业的工作热忱和担当,这也是一种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不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一个具有担当的人也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一个大的企业由多多少少个员工组成,这便组成一份大的担当,一份对社会和企业的担当,那么这份担当我们如何能做到呢? 毫无疑问,坚持企业最初的对社会责任的信仰,制定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无论是对自己的员工、消费者、社会弱势群体,还是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考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企业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施富而好理,关注民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将企业的利益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社会的文明进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大化。做到真正的社会责任担当。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浅谈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

浅谈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 实验1101 2011111709 慕经民宗教信仰又叫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以上是对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准确的定义,身为一个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行为,但是我希望能够以旁观者清的立场和理性的态度审视它们。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完善尤其是电视的几乎百分百覆盖率,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意识和理性观念,传统的民间习俗随之淡化,民间信仰也减弱了尤其是一些封建迷信信仰更是遭到人们的摒弃。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完全消失了,当今社会仍然有它们存在的社会土壤,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因为农村信息闭塞,人们受教育水平低,加上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人们遇到灾祸、生病,还是会求助于神灵。这种情况通常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我外婆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现在以我外婆为例来谈谈农

村民俗信仰。我外婆家在山西省永济市城北街道东伍姓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 吃蛇的例子:近几年我外婆家发生了不少不好的事情,首先是我大舅妈肝出了问题,至今一直吃药抑制。然后我二舅妈被发现脑子里有瘤子,现在也采取保守的药物控制方法。最后我外婆去年发现得了糖尿病,已到了中晚期。我外婆认为这是因为我外公当年吃了一条大蛇的缘故,现在人家大蛇回来找我外公报仇来了。在这个例子中,我外婆认为蛇是有灵性的,具有神的性质。 去找类似女巫的人祭拜:鉴于家里诸事不顺,外婆便在村里其他人的介绍下去某个较远的村子找“女巫”驱邪。据外婆说,“女巫”那里有几间房,尊奉着几个神仙。通常“女巫”会握住前来祭拜者的手,然后就能说出对方家里的不顺之事,令对方对其产生信服感。然后会给出解决办法。最后祭拜者可以祭拜这几尊菩萨以保佑家里一切平平安安。过后如果家里不顺之事消除或者有所缓解,还应该去菩萨那里祭拜以感谢菩萨的佑护。否则会被菩萨认为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下次菩萨就不会保佑这一家了。当然如果有心还可以给菩萨香火钱(据说“女巫”的家也就是放置菩萨的几间庙装饰的很好,都是用人们捐的香火钱建的,可见前来祭拜的人是很多的) 相信死人的灵魂会返回人间: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企业文化的内外认同而形成的品牌信仰

企业文化的内外认同而形 成的品牌信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有管理者认为:客户不只是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选择一种观念和态度。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客户的购买倾向就变得更加受制于对钟情品牌的信仰。同心动力在广泛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以统一思想、统一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尽管也提及对外塑造形象的品牌建设,但很少有企业把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客户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有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不考虑客户对企业的实际评价和文化需求,也不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认知和期望,眼睛只盯着企业内部,致使文化只能解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性问题,不能解决企业文化的外部适应性问题。另一些品牌建设服务机构,更多的从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或者传播角度看待品牌,看重“轰动效应”和短期业绩,很少关注企业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个性的科学解读和定位,致使中国很多品牌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持续动力的有效支撑,反而伤害了自身品牌的持续价值。这对于一个追求永续发展的企业来说,无异于竭泽而渔,最近中国一些乳制品企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反映了该品牌拥有企业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不仅是“诉求”给客户(消费者)的,更重要的是诉求给企业成员的。诉求给客户的,就需要客户去信,而承担兑现组织承诺、促使客户信赖的行为主体,原来是产品,现在更多的是人——企业组织中的员工。企业员工要坚信品牌承诺,在“信”的前提下用心加深与客户交往的信任度,以确保企业行为与客户期待相互印证,达到客户的“信”。因此,“信”成为品牌信仰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 “品牌信仰建设”是通过理念、形象、组织和外部沟通等方法步骤,让客户通过参与企业文化过程而产生的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仰。 信息社会让消费者淹没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消费者如何在众多同质的产品或服务中,选择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由信息经济衍生的新价值经济认为,品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

宗教信仰的作用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宗教的定义 “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

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 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相信神的存在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 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 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 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考题 1.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 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 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3.蕴藏量:水域中蕴藏的可供采捕和利用的水产经济动、植物总量。 4.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 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 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水体自净: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 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8.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 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9.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 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10.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 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四位一体”的生态温室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是沼气,太阳能利用与生态农业相结 合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在日光温室内将沼气池,猪舍和农户的厕所有机结合,形成太阳能利用、沼气及其发酵后的残余物与种植,养殖相互依存的整体。 1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 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1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4.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标志着人类将社会发展、经 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联系到了一起,并将其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去综合考虑阶段的到来。 15.有机肥营养全面,肥效持久,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农产品质 量都有好处,且能够避免由于化肥的施用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 16.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靠外力才能维持的系统;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的简化 使系统调节能力差;营养关系出现倒置使系统不稳定。 17.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中,最早发生的事件是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18. 19.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变观念;运用高新技术, 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 2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企业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摘要:现在管理知识的普及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声.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 个企业,一个自主团体甚至一个家庭,能否发展或有所成就都与决策者和主导人物管理知识的吸收与落实相关。我喜欢管理这门学科,因为她也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有很多人直觉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的成分多与科学。而企业的文化管理在管理学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文化战略 正文: 1、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思想理论是人类管理实践史上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将管理思想视为人类管理的活动的软件部分,将管理手段、技术等物质内容是为人类管理活动的硬件部分,而整体上则为管理文化的全部。 文化也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文化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通过自身的影响改变和塑造着人们。人们遵循着文化的精神,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系统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不过,文化的这种规范功能是不能靠强制,而是靠价值观、信仰、伦理、习俗等文化诸要素潜移默化地发生的。 2、文化管理的作用及功能 文化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也必然要规范员工的行为。它可以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统一员工思想,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内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树立品牌形象。美国学者菲利普·哈里斯在对许多企业和管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文化具有以下11种管理功能: (1)文化给人以认同感,无论在一个国家还是在一个公司均是如此。 (2)文化的知识可以使人更好地相互了解。当管理者们理解了文化的一般和特殊性质后,他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跨文化的沟通,协调相互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的条文、制度也可以按照当地的特点、标准等加以制定。 (3)文化的认识和技巧对发展和影响组织文化是十分有用的。例如:英特尔在公司中确立了企业文化的六项准则,这六项准则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公司副总裁虞有澄指出,公司内部的人人平等、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一样上班守时,不搞管理人员的特殊待遇:没有给高层人员保留停车车位,没有管理人员的餐厅,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股权奖励。贯彻公司文化首先要由高层人员带头,按虞有澄的话来说就是:要训练出忠于公司文化的高层管理者和总经理。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小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努力做好,就会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执行。所以,公司的主要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