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和路径
【摘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现有研究文献中有关民营经济概念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民营经济这一经济范畴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最后,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开展全民行动,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政策落实,激发投资活力;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关键词】民营经济内涵意义路径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辨析
民营经济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出现民营企业的概念。《决定》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其健康发展。”此后,“民营经济”一词就在报刊中广泛出现,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截止目前,由于国务院没有对“民营经济”作出明确界定,国家统计局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民营经济的统计指标体系。现有的对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仅局限在课题研究或分析报告中,政府有关部门虽做过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界定方面的研究,但那仅仅是作者观点或课题组观点的阐述,对全国各地区仅起到参考作用,没法起到“统一口径,规范操作”的效果。因此,研究民营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民营经济作出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概念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民营经济”是个模糊的概念。由于国务院的正式文件中从未对“民营经济”给予明确界定;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中也没有“民营经济”类别,因此有人认为“民营经济”是个模糊的概念。
第二种观点:“民营经济”应当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界定。刘伟和张维迎认为,民营经济在财产关系上主要是私有制,狭义的民营经济就是私营经济。黄文夫提出民营经济实质上是非国有经济;王钰和彭树堂也指出民营经济就是民有民营经济,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城乡集体经济、非国有控股的混合经济、外资经济。由此可以看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所界定的民营经济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与我国统计部门所采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
第三种观点,“民营经济”应当从资产经营角度界定。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的范畴并不涉及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它强调民营经济是由民营力量经营的经济,它是一种非国营、非官营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其外延范围包括个体私营
经济、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新老集体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从资产经营角度界定“民营经济”的概念,理论上是清晰的,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统计中存在诸多不便,如对于混合经济而言,就难以准确界定到底是民营还是国营。
第四种观点,“民营经济”概念不仅与资产经营方式相关,而且涉及所有制形式,应当以“非国有国营”为界定标准。阳小华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国营经济之外的一切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民营经济”就是“非国有国营经济”,它在中国现实经济中主要包括八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其中,前五部分是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民营经济研究的重点。
综合分析以上四种观点,本文认为:第一,从概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来考察,第四种界定方式在内涵上兼顾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个方面,在外延上具有相对广泛性和完整性,因此,作为理论研究应当采纳第四种观点对“民营经济”进行概念界定,也就是说,“民营经济”等价于“非国有国营经济”,它是一种以民间所有的产权归属关系为基础、以民众经营机制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形式。第二,从我国统计部门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国家没有对“民营经济”作出明确界定,国家统计局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民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部门并没有采用“民营经济”这一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统计,而是采用“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实际上,统计部门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视角所界定的民营经济概念基本一致。第三,从当前我国工商部门的工作实践来看,工商部门主要通过强制要求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注册登记,从而获得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户数、注册资本金额等信息,这为获取我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提供了较为充实的资料。遗憾的是,工商部门的登记体系和统计部门的统计体系有所不同,这给研究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带来了一些不便。总之,由于国家没有对“民营经济”作出明确界定,统计部门和工商部门有关民营经济的统计体系未能实现对接和兼容,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只按法人单位登记注册类型开展调查并获取数据,因此要非常准确地计算“民营经济”份额还存在一定困难。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绝非权宜之计,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民营经济发展越活跃,这个地方的充分就业越容易,民生越能够得到保障和改善。如果忽视甚至打压民营经济发展,经济活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可能长期低迷,经济也难以发展,社会也难以稳定。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搞活经济
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其原因在于它具有国有国营经济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民营经济产权清晰,动力机制合理。民营企业是市场
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民营企业的投资者是民间资本所有者而不是政府,企业主可以理所当然地把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目标,这就有可能避免诸如国有企业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所有制问题,从而有效激活企业的发展动力。第二,民营经济管理严格,资源利用高效。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较为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强调组织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同时,在民营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员工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能否建立或维持,完全依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员工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从而就会较为高效地开展工作。第三,民营经济面向市场,运转机制灵活。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民营企业对市场变化具有一种类似本能的特殊敏感,对市场风险更为敏感,对风险的防范和避让更具有行为上的主动性,从市场信息的搜集、筛选、甄别,到应对方案的制订、决策与行动,能做到简洁、快速,从而对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及时调整,其结果必然是大大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财富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实现国家富强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性。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的地方,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较高。我国东南沿海及城市郊区的农村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出乎意料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以民间投资的启动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市场活力,这种活力,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经济走上发展的快速道。因此,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首先要大力发展营经济。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造福百姓
就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做越大,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吸纳的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为国家挑起了安排就业的重担,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就业压力、增加人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民营经济的成功发展经验激发了老百姓的创业热情,形成了老百姓自发创业的机制。实践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普通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家致富的基本形式。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就没有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就难以实现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也就没有社会的基本稳定。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应对就业难题、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根本举措。
(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产品供给,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满足这种细致而复杂的需求,只能由市场化的企业来承担。民营企业在贴近市场需求、灵活调配资源等方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