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24a13e6bd97f192279e956.png)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eb0fe0998fcc22bcd10dd6.png)
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与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是 我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和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来 进 一 步
们 在全 面推 进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现代化 进程 中取 得 的最 新 理 论 成 果 . 志 着 中 共 执 政 理 论 和 实 践 的重 大 标
一
发 展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只有 立 足 于科 学 发 展 才 能 全 面 推 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事 业 . 正 促 进 社 会 和 真 谐 发 展 。具 体 说 来 , 有 坚持 发 展 是 第 一 要 义 , 能 从 只 才 根 本 上 解 决 发 展 中产 生 的 不 和 谐 问题 ; 有 坚 持 发 展 只 的 为 民性 ,才 能 最 终 实 现 人 的 自 由而 全 面 的 发 展 , 实 现马克思 描绘的“ 自由人 联合体 ” 的和谐 社会 : 只有坚 持 发 展 的 全 面性 , 能从 经济 、 治 、 化 、 会 四位 一 才 政 文 社 体 的层 面 为 和谐 社 会 建 设 创 造 有 条 件 ; 有 坚 持 发 只
j 6 l } . 霄2
改与展 革发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
毕红芳 , 李丁宁
( 昌工程 学 院 a图书馆 ,. 系 , 西 南 昌 3 09 ) 南 . b外语 江 309
[ 摘
要 】 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是 两个 紧密相连的理论 , 者相 辅相 成 , 科 二 具有 内在 统一性和 良性互动 的品
质。在 明确两者的关系的基础 上 , 我们应 当理 清科 学发展 观引领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逻辑和现 实路径 , 自觉地运用科 学发展观去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 的全局 , 并在 实践 中探 索科 学发展观 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 。
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性与多样性
![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性与多样性](https://img.taocdn.com/s3/m/9abedcf4770bf78a652954ac.png)
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性与多样性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统一性与多样性矛盾关系的分析,辩证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以期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一性多样性学习科学发展观,从统一性方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从多样性意义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形式,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这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更高层次而言,这对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充分认识统一性并把握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事物联系的原则出发,事物的统一性就是事物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由此形成事物之间的共同本质和一般特征,形成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自身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与结果。
它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其一般原理,形成科学认识的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作为科学真理,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指导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成为人们追求新知、创新理论、创新实践的科学依据。
各种社会形态的文明进步,都表明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总是在继承前人和符合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向前演进,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只有在符合人类的普遍发展规律的情况下,不同的社会制度才能完成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跨越。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同样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步入世界经济政治舞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求得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果没有对于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没有对于世界文明的广泛学习,中国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历史成就,也就不会有非凡的国际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11011c12c5da50e2524d7f66.png)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1 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
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1.2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
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https://img.taocdn.com/s3/m/88ccc99bb84ae45c3a358cca.png)
作者: 范丹卉
作者机构: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北京100144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48-5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
二者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者统一的内涵特征表现在奋斗目标、价值理念、方法要求等三方面。
二者统一的实践指向落实于改善民生的具体工作。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体现了党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获得新的空间和新的动力。
《迎国庆颂党辉》党的理论政策知识竞赛题
![《迎国庆颂党辉》党的理论政策知识竞赛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271dcdb9f3f90f76c61b3a.png)
《迎国庆颂党辉》党的理论政策知识竞赛题1.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什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三条主线是什么?——伟大历程、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4.《若干意见》中提到努力构建和谐稳定边疆,那么应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环境?——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5.党的纪律包括哪些?——党的纪律具体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宣传纪律, 经济纪律、保密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等。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7.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保持党的先进性。
9.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12.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3.什么是“十二五规划”规划?它的全称及起止时间是什么?——“十二五”规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55ec52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e.png)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注重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它既强调发展的速度要加快,经济要持续增长,也要求发展的质量要提高,经济要转型升级;既注重现代化建设,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导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向上。
和谐社会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社会道德风尚的不健康现象,需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47dc9228af45b307e87197bb.png)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304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刘信成(中共汶上县委党校 山东 汶上 272500)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
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统一性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从历史地位、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存在问题、实践要求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内在统一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304-2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
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和干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正确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其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正确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这就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内在统一的。
全面深刻地理解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历史地位上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性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性](https://img.taocdn.com/s3/m/c86d480de87101f69e319536.png)
第 1卷 第1 8 期 20 0 6年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 L O HE NA F S NYA NG VE nI UNI RS Y
Vo. 8, . 1 1 No 1 F b 2006 e.
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党执政规律认识的 新发展, 是我们党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 基础。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是最完备、 最深刻 、 最无 片面性的发展观。它指出: 世界除了物质的永恒运 动发展及其规律之外 , 不存在任何终极的永恒的东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 。时隔不久 , 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
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 决定》 [ 。《 1 提出要做到“ 五个
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 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 , 这就科学地阐述了新时期的科学发展
的创造者 ,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社会发展的根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 以马克 本 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利益协调的需要。可见马克 ①发展是辩证的; ②发展是科学的; ③ 思主义相关理论 为指导 的 , 它是对 马克思主义 相关 思主义认为: 理论的发展 , 又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了理论上
二者产生于相同的社会时代条件, 又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研究二者的相同点, 对于更好的贯 彻科学发展观 , 努力实现和谐社 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关 键 词 :科 学发展观 ; 和谐社会 ; 统一性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C 0
科学发展观党务知识
![科学发展观党务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b54537fa26925c52cc5bfeb.png)
一、填空题(100题)1、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4、科学发展观认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6、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观)。
7、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目的是(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8、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9、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0、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14、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生产力)。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
16、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8、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党内民主)。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2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b0dac0802020740be1e9b3c.png)
中图分类 号 :66 D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 9120 ) — 00 0 1 8 22 ( 90 03 — 3 0 0 4
科学 发展 观是 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发 展 的 世界 观
发展 观念 , 新 发 展 模 式 , 高 发 展 质 量 , 现 又 创 提 实 好 又快 的 发 展 , 重 点 在 思 想 观 念 的转 变 上 。而 侧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则 是 指 社 会 呈 现 民主 法 治 、 公
和 方法论 的 集 中体 现 ,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重 是
要 指导 方针 , 发 展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必 须 坚 持 是
和贯彻 的重 大 战 略思 想 。而 社 会 和谐 , 中 国特 是
平正义 、 信友 爱 、 满 活 力 、 诚 充 安定 有 序 、 与 自然 人 和谐相 处 的局 面 , 调 的 是社 会存 在 的状 态 。坚 强
坚 持 用科 学 发展 观统 领 和谐 社 会 的建 设
程 春 彬
( 中共黔 南州委 党校 ,贵州 黔 南州 580 ) 500
摘要 : 用科 学发展 观统领 和谐 社会 的建设 , 就是 要 抓 住发 展 这个 党 执政 兴 国 的第 一要 务 , 坚持 以人 为本 的
核心 , 照全面 协调可 持续 的基本要 求 , 按 牢记 统筹兼 顾 的根本方 法 , 经济 、 治 、 促进 政 文化 、 和谐 发展 。 社会
史 过程 和社 会结 果 , 种 和 谐 社 会 本 身 又 是 科 学 这
发展 的社会。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没有科 “ 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 没有社会和谐也难 以实 现科学 发展 。 另 一 方 面 , 学 发 展 观 与构 建 社 会 ” 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7822f9d476eeaeaad1f330e3.png)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党史问答
![党史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834e59d86f1aff00bed51e5a.png)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是什么?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2. 创先争优活动中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指什么?答:(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4. 入党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5.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了什么?答: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 怎样看待当前的世界形势?答: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7. 简要回答怎样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答:(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
(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理论渊源及内在统一性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理论渊源及内在统一性](https://img.taocdn.com/s3/m/ca5a0446fe4733687e21aa4a.png)
Ab ta tT ru h i sr c : ho g n—d plt x lrt n o l e t 0ep0ai fte出e rt a r s0 删 oI u o it n ce t cd v lp n o c p l o l oei l0i fah c n Io ss cey a d sin e eo me tc n e t i
帮助农 民, 消除城乡对立 ; 必须 把 国民经济 的一切 大部 门建 立在同个人利益 的结 合上面 ; 必须发扬 民主 , 改革 国家 机关 , 精简机构 , 反对官僚主 义 , 大限度 地发挥 人 民群众 的积极 最
10 8 3年 , 国空 想社 会 主义 者 傅立 叶发 表 《 法 全世 界 和 谐》 一文 ;8 4年 , 国空 想社会 主义 者欧 文在 美 国进 行共 12 英
i bld gam drtl popru oiya dsc lm t hns h ceii . n lli o ea y rseo8sc t n oii hC i ec啪 t sc in e e s e rt 8
一
、
和谐 社 会 理 想 的 理 论 渊 源
会将在打碎 旧的国家机器 、 消灭 私有 制的基 础上 , 除阶级 消 之 间、 城乡之间 、 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之 间的对立 和差 别 , 极 大地调动全体劳 动者 的积极性 , 使社 会物 质财富极 大丰 富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i h& 学版) J哪 <l f iia Ivrt(社会科 D c) o a 0 Q qhr l e 哲学P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0e0d13983c4bb4cf7ecd15d.png)
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民主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只有人民当家作主,和谐社会才有群众基础,只有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才有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改革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的前提。只有在社会稳定中才能推进改革发展,也只有在改革发展中才能பைடு நூலகம்进稳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点,稳定是立足点,改革是着力点。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矛盾的关键,当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同时稳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地方党校社会学发展论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地方党校社会学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7e6047e518964bcf847ca3.png)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地方党校社会学发展摘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确立,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使社会学成为党员干部需要具备的知识之一。
当前,由于党校教育的特殊性,社会学在党校系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发展。
借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春风,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学在地方党校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党校;社会学;发展【中图分类号】g4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结果,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
而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没有发展,特别是没有科学发展,社会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用新的观念、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新的问题和新矛盾,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使社会处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之中,至少保持中型运行、常态发展,避免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一、党员干部需要加深对社会的了解1、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对党员干部深入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在人民整体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局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各利益群体之间极有可能出现利益摩擦。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那么后二十年将着重解决社会问题,包括“三农”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头直指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10d7dd49649b6648d747a7.png)
2013年3月第3期总第229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 our nalM ar.2013N o.3Ser.N o.229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吴家华,储著源(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整体性提出三个具有理论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重大命题,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战略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科学内涵,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探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体系落实与践行的逻辑关系、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现;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图分类号]I)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3-0009—0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会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嗍’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㈣。
另外,在建设和谐文化战略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M’。
在这里,会议首次整体性提出三个具有理论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重大命题,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对这个重大命题提出了新的推进战略,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㈣。
基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视角,研究协调推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与构建,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支撑,更需要全社会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https://img.taocdn.com/s3/m/8e7f02242af90242a895e57e.png)
方 面变质 , 过来 影 响整 个 经 济 变质 , 展下 去 反 发
会形成贪污、 盗窃、 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 , ” 在推进 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的同时, 还必须更加注重社 会全 面进步 , 加关 注 利 益 怎样 协 调 、 富怎 样 分 更 财
配、 矛盾 怎样 化 解 等等 社 会 问题 , 进 经 济发 展 与 促 社 会发 展 的 良性互 动和协调 并进 。
第 1 第2 9卷 期
20 O 9牟 4月
安 徽 冶 金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un l0 I iV ct n l ol eo t lryadT c n lg o ra f l oai a l g fMea ug n eh ooy l u o C e l
V0 .9. 0 11 N . Ap . O 9 r 2O
胡 锦涛 总书 记强 调 指 出 : 发展 是 解 决 中 国一 “
切问题的总钥匙” “ ,社会要和谐 , 首先要发展。构 ”
建“ 民主法 治 、 公平 正义 、 信友 爱 、 满活力 、 定 诚 充 安 有序 、 人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 的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 , 从
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
的集 中体现 , 构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 会 的行动指 南 是 和理论 指导 , 构建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则 是落 实科 而 学发 展观 的具 体实践 和生动 体现 , 内在 统一性 主 其
要表 现在 以下 四个方 面 。
建设 , 么 , 些社 会 矛盾 不 仅在 “ 那 一 发展 ” 中得 不 到
建设为 中心 , 仅 坚持 了马 克思 主义基 本 理 论 , 不 而 且抓住 了我 国现阶段 的社会 主要 矛盾 , 合历 史进 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能越自觉、越坚定。
具体而言,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的前提。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八十五年来,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都强调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
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统一的价值取向。
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
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它解决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以人为本四个字,如此温暖人心,是因为它包含着普遍价值,洋溢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着“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
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正确目标、前进方向和动力源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统一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
“统筹”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它不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之意。
实际上,统筹就是兼顾,兼顾就是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把握大局,兼顾各方,促进东部、中部、西部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更加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
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统一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本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
简言之,就是要以让下一代人也能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
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