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做好初中数学兴趣教学高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也常说:“有兴趣就喜欢学”、“有意思就愿意学”。

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并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我不断结合初中生及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兴趣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精心设计课堂开头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

1.设置悬念法:受数学课特点的制约,学生往往认为其内容枯涩,加上刚上课学生的情绪和思想不稳定,如果平平而起,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这时教师可巧妙设置一个悬念,把学生的思想抓住,并由此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2.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意外情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他们随时有可能使你难堪,这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借题发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如有这样一堂数学课,我走上讲台,一看黑
板没有檫,画了一些很不规范的圆圈和直线,当时教室里乱哄哄的,我认真审视了黑板,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微笑着说:“几何作图应当规范化,不能这样信手涂画,不过这些圆圈画得很有意思,它体现了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节课不仅没出乱子,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数学语言的艺术性
数学的课堂语言往往比较枯燥,如能恰当地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法证比例线段”时,我使用了下面的语言:“关于比例线段的证明,非常重要,但是同学们常常为不能迅速简捷的证明而苦恼,那么大家想迅速找到证明该类似问题的简捷途径吗?请使用‘相似’牌证法”,板书课题后又说:“该证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本节课学不会者,课后还可以免费再学”等。

这样不仅妙趣横生,又打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

总之,在课堂上不但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且还要有目的的提示数学的语言美,这样学生在荡漾着美的情趣中愉快地学习,这种美必然默化成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恰当运用简易直观教具
讲“三角形的三条主要线段”时,用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再把橡皮筋的另一端从这个顶点的对边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来形象的讲清楚三条主要线段的各种名称及特征;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用铁丝制了两个圆圈,用运动的观点形象地演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特别是相交时圆心距和两圆的
半径的关系,学生容易接受;讲“一次函数y=kx+b(k≠0)所在象限”时,我制作了一个活动教具,形象生动地讲清楚了当k和b取各种符号时所在象限等等。

以上这些都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了新知识。

四、深入分析教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科学,但同时它又应当具体地加以阐述,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会使数学的抽象性掩饰了它的趣味性。

这就需要把课堂中的数学回到“生活实际和实践中去”。

例如讲“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可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南辕北辙”的故事,尽管那个人有一匹好马,有很多旅费,马夫赶马的本领也很好,但是由于走的方向和要去的地方正好方向相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再如:讲“有序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时,我以同学们的座位为例来讲,1排3小组和3排1小组是否一样?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实际中去思考实践,不但能深刻地体味认识所学知识,而且明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讲学生想学的知识
由于数学内容较多,课堂教学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想学的知识,无论是在每一章还是每一单元结束时,我都要搞一次“学生点播”,如学完“圆”这一章时,同学们感到圆中的辅助线五光十色,难以掌握,很想知道它的规律,于是我就补充了一节课,“圆中常见辅助
线的添加”,通过几种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总结到:“半弦、半径、弦心距三口之家不分离,圆中遇到弦,常把垂径添,遇直径,快构直角莫等闲,圆与圆心连,两圆相切公切线,两圆相交公共弦,若是该圆有切线,切点圆心莫忘连。

”由于这节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对本节课内容也比较感兴趣。

六、课堂结尾的艺术性
说书艺术惯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使听众产生一种悬念,这种心理若能巧妙运用于课堂结尾,不仅使课堂结尾这一承前启后的纽带富于艺术性,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如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后,学生便为不但能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有无,而且还能求出其根而满足,这时我让学生自编四个有两个不等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求出其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学生便望而生畏了,这时,我随口说出了黑板上两个同学所写方程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看到学生惊奇的眼神,我说:“想知道方法吗?请课后认真预习下节课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在拉下这节课帷幕的同时,又为下课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对下节课有一种向往感,当然课堂结尾的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1] 吕含贞.谈“交往互动”在课堂中的构建[j].课改纵横.2011,(09).
[2] 何振中,洪涛.新课程理念下的“交往互动”摭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