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2013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真题物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真题物理

一、选择题(本题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注意:第1~11题中每题只有1

个选项正确;第12~14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2分)乐队演奏时,听众能分辨出二胡声和小提琴声,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频率不同

解析:由于二胡和小提琴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和其他选项内容无关。

答案:B。

.(2分)下列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转弯的汽车

B.加速起飞的飞机

C.匀速下落的雨滴

D.减速进站的火车

解析:A、转弯的汽车运动方向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改变,A错误;

B、加速起飞的飞机,速度不断增大,所以运动状态改变,B错误;

C、匀速下落的雨滴,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所以运动状态不变,C正确;

D、减速进站的汽车,速度不断减小,所以运动状态改变,D错误。

答案:C。

3.(2分)下列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水中的“白云”

B.经放大镜放大的“字”

C.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D.树的影子中圆形的“光斑”

解析:水中的“白云”是白云在水面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经放大镜放大的“字”,属于凸透镜成像,利用了光的折射;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

景物射出的光经过天空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形成的;树的影子中圆形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光斑是太阳的像。

答案:D。

4.(2分)下列做法中,使电阻丝的电阻变大的是( )

A.把电阻丝拉长

B.把电阻丝对折

C.把电阻丝剪掉一段

D.把电阻丝绕成螺线管

解析:A、导体被拉长后,导体的长度增大、而横截面积减小,导体的电阻增大;故A 正确;

B、对折后,导体的长度减小,横截面积增大,则导体的电阻减小,故B错误;

C、把电阻丝剪掉一段,电阻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减小,故C错误;

D、把电阻丝绕成螺线管后,电阻丝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均不变,电阻不变,故D 错误;

答案:A。

5.(2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A.电磁感应现象

B.电流的热效应

C.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

解析: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磁感应是发电机原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是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故ABC错误。答案:D。

6.(2分)下列各种摩擦中,应该设法减少的是( )

A.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

B.翻书时,手指与纸之间的摩擦

C.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D.拧瓶盖时,手与瓶盖之间的摩擦

解析:有益摩擦要增大,有害摩擦要减小。

A、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因此在压力一定时,加润滑油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

B、翻书时,手指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否则手就翻不开书页;

C、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否则我们会在原地打滑;

D、拧瓶盖时,手与瓶盖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

答案:A。

7.(2分)五月的大连,人们在槐树下闻到了槐花的香味儿。这个现象说明了( )

A.气体分子很小

B.气体分子是运动的

C.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有规则的

D.气体分子之间有引力

解析:在槐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是由于槐花香气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答案:B

8.(2分)由电功率公式P=I2R可知,导体中的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功率P与导体的电阻R之间的关系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电流I一定,I2一定,由P=I2R可知P与R成正比,P﹣R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图象,故C正确。

答案:C。

9.(2分)如图所示,竖直墙面上有一个吸盘式挂衣钩。则与挂衣钩的重力相互平衡的力是( )

A.大气对挂衣钩的压力

B.挂衣钩对墙面的压力

C.墙面对挂衣钩的静摩擦力

D.挂衣钩对墙面的静摩檫力

解析:吸盘挂衣钩其工作过程是通过排除吸盘与墙壁之间的空气,松手后,吸盘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导致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其压在墙壁上,吸盘处于静止状态,吸盘受到竖直方向上墙面对挂衣钩的静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10.(2分)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保温杯是绝热的。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

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比热容增大

解析: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冰的温度很低,放到装适量0℃的水的保温杯中,冰块从保温杯水中吸热,保温杯是绝热的,与外界没有热交换;通过热传递杯内水的温度肯定低于0℃,因此会有水结成冰,而冰不能熔化成水,使冰的质量增大。

答案:B。

11.(2分)如图所示是“蹦极”的示意图,A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绳端的位置,B点是蹦极者速度最大的位置,C点是蹦极者下降最低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蹦极者是惯性通过A点的

B.蹦极者在B点受到的合力最大

C.从A点到B点,蹦极者的动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

D.从B点到C点,蹦极者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

解析:A、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因此他将加速通过A点的,故A错误;B、蹦极者在A点只受重力作用,在B点和C点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弹力作用,B点合力为零,C点受到的合力大小等于重力,但方向竖直向上;故B错误;

C、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增加、高度减小、弹簧的弹性形变变大,因此蹦极者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的动能和弹性势能,故C错误;

D、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减小、弹簧的弹性形变变大,因此蹦极者将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故D正确。

答案:D。

12.(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M是玻璃板,A、B

是两支相同的蜡烛,A蜡烛是“物”。实验中( )

A.用B蜡烛找像时,B蜡烛应点燃

B.玻璃板越厚,A蜡烛的两个像的距离越大

C.透过玻璃板看到的“B蜡烛”与A蜡烛等大

D.每次实验测出的像距都偏小

解析:A、实验时把蜡烛A点燃,用蜡烛B找像时,蜡烛B不能点燃,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未点燃的蜡烛B好像点燃了一样,能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不符合题意。

B、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