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灵感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0

的关键。 个是表面的文字(或线条或乐音),一个是隐藏在表面文字系

统背后的看不见的语言。前者受到艺术家的控制,后者已脱离 艺术家的控制。对现代派艺术家来说,作品的文字语言最好保 持沉默,因为正在艺术中言说的是那个语言性的“我们”。不 然,就会喧宾夺主,损害艺术效果。

当然阿多诺又清醒地看到,艺术也不能充当幻象的奴 隶,因为过分追求幻象,将导致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最终走 向完全的自律,而纯粹的幻象不能代表意义丰富的艺术。所 以,艺术还须致力于摆脱幻象,同时又不使自身成为物中之 物。“自现代派问世以来,艺术已从外界吸收了诸多对象, 并使其保持原貌,未将其同化(如蒙太奇)。这表明艺术通 过模仿将自个投入到其对立面中去了,这一态势是由现实加 强于艺术的压力所引起的。艺术虽则与社会抗衡,但却不能 获得超越社会的优势地位。艺术所反对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 等同于艺术所抗衡的社会。这便是波德莱尔的恶魔崇拜说的 真正实质所在。”所谓恶魔崇拜说的真正内涵就是:艺术对 社会的批判不是逃避它,而是让自身充满资本主义商品社会 (恶魔)的意象,即通过展示“恶魔”形象而达到批判它的 目的,这就是现代主义艺术为什么到处充满了丑陋的审美意 象的原因。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碎片(断片)化特征。现代主义 艺术追求和刻画的艺术形象多是粉碎和变形的,但正是这些 碎片才能反映万花筒般迷幻的世界。碎片观点最早出现在席 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中,“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 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 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 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 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 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席勒敏 锐地看到了机器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阿多诺看来,越

到现代社会,这种灾难更重、更深,而现代艺术中的碎片化 意象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的全面性的解体与丧失。有学 者指出,阿多诺的碎片观还与犹太教“禁止雕像”(graven images )的戒律有关。在古老的犹太教义中,神是不允许 以具体的图像表现出来的,只能以断片示人。阿多诺将此戒

律借用,化为自己的东西。他指出,神像的石碑虽然是碎

的,但每一块碎片都散发着神的气息;现代主义艺术以非同

一性打破了同一性的束缚,艺术成了碎片,但艺术的每一块 碎片都折射出真理之光。

对审美幻象的追求,这是阿多诺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观的 出发点。据此,他一举颠覆了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从艺术的 幻象本质出发,阿多诺认为艺术是对非存在的模仿,艺术的 本质就是“在者与非在者的统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 统一”。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特征——谜语特质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是非指向性语言。所谓非 指向性语言,即一种看似没有意义的语言,其实是一种意义 被压缩或被遮蔽了的语言。阿多诺认为,好的艺术作品的语 言不应是交际语言,而是一种诗意语言。艺术作品说出的东 西与文字(包括乐音和美术作品的线条)所讲的东西是完全不 同的。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也会 走向衰老、僵化和死亡。“艺术作品之所以有生命,正是因为 它们以自然和人类不能言说的方式在言说”。这个生命体不再 受艺术家控制,它讲述的语言是集体性语言(指艺术集体内部 的语言)。这就是说,不管作曲家,或者画家想表述什么,音

乐或者绘画本身就讲“我们”而不代表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 这么理解阿多诺的观点,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有两套语言,一 (三)现代主义艺术的荒诞性特征。从贝克特的戏剧 《等待戈多》上演开始,荒诞性进入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 义艺术中的荒诞性目的何在?阿多诺的观点是,现代艺术中 的荒诞性乃是社会的反转,外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无理性, 也就是说,现代艺术的荒诞性特征正是这个荒诞社会的写 照。因此,现代主义艺术看似荒诞,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其 实是获得了一种“积极的虚无”的意义。

(童丰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 向:政治。)

柏拉图的灵感论

王君玲

一、导言 作,但他无法说明为什么他只有谈到荷马才会顿生情趣,而 一谈到其他诗人的作品就顿生倦意。苏格拉底解释:诵颂荷 马并非凭技艺知识,因为作为整体的诗同其他任何技艺一 样,各有其一致性可用来作为品评的标准,若能凭技艺的规 矩吟诵荷马,那也应当能凭技艺的规矩吟诵其他诗人。他认 为灵感的磁石首先给诗人以灵感,然后又把它传给读者和听 众,形成一条艺术感染的链条。正如磁石不懂它为何有着神 秘的力量一样,诗人对自己创作时所谓的技艺知识以及由来 也是一无所知的。

柏拉图认为灵感产生的一个途径是“回忆”,即“灵魂 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在降入尘世之前就已经在非物质 世界中看到了实在的纯形式,获得了有关万物的知识,只不 过在降入肉体之后又把它遗忘了。所以当灵魂在物质的尘世

生活中又一次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时,便能回忆起那些

已被遗忘的形式;回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渴慕与返回,是 人向理性故里回归的中介。在《斐德诺篇》中,柏拉图说: “哲学家的灵魂常专注在这样光辉景象的回忆中,而这样光 辉景象的观照正是使神成其为神的。只有借妥善运用这种回 忆,一个人才可以常探讨奥秘来使自己完善,才可以真正变 成完善。”这就是说,回忆就是使神成为神、使人成为人的 东西,正是回忆把人带出了自己存在的偶然性,使人与自己 的价值世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一种重建的联系,因为与 价值世界的联系生前曾有过,后来因肉体的污染才中断了, 现在回忆是重建人与真实的价值世界即理念世界所失去的联 系。当追忆起到轮回前的景象时所引起的高度喜悦互相迸发

在进行文学创作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活动:当 作者冥思苦想难以继笔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脑海,犹如黑 暗中之光明,照亮前进的路,原本混乱的思路清晰起来,下 笔如有神助,文采斐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灵感的概 念被前人诠释了千百遍,大同小异。柏拉图在《伊安》中把 灵感解释为“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能把吸引力传 给那些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 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 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 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 论在史诗或抒情方面都不是凭借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 篇,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二、灵感及其途径 柏拉图试图用神力凭附说解释灵感,他认为“文艺创 作来自诗人的灵感,来自神力凭附时的一种迷狂冲动”。 他提出,灵感的产生往往是突然的,无法预料的,具有很大 的偶然性。“诗人并非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说出那 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说话。”神力凭附在诗人 身上,把启示、灵感输送给诗人,使其陷入如醉如痴的迷狂 状态。柏拉图用磁石吸引多个铁环形象的比喻说明文艺的感 染力,而神灵附体时的迷狂者的言语是兆喻,是对未来的预 知。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伊安篇》借苏格拉底的口探讨了这 个问题。极其有名的诵诗人伊安认为诗人是凭技艺进行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