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根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结合电视事业发展史,又可以划分为:1960-1966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1987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1987-1992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1996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徐雷,2004)。
至于谈话节目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谈话的结构形式出发,可分为讨论型、个案故事型和意识流型,按照其内容分类,有的将其分为话题类、人物类、新闻类、评析类,也有人将其分为新闻时事类、滑稽娱乐类、人际关系和心理类,或是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娱乐性节目、普通话题(非新闻、非名人)侃谈节目、专题性谈话节目和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五大类。另外,在谈话形式上、参与人数、节目定位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对谈话节目进行分类。
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