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面收益概述
(一)全面收益概念
在上个世纪80年代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全面收益的定义是某个主体在一定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余事件和情况造成的权益的变化。全面收益的理想核心是指企业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各方在报告期内基于“资产负债观”而发生的交易或事件所导致的净资产更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全面收益进行了大范围的讨论,随即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首次发出了改革收益列报的声音。在《报告财务业绩》中,除保留收益表外,还需要增加“全部已确认损益表”,即全面收益表,以报告企业系统的经营活动信息。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6月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通知第130(SFAS130),提出企业要在损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上世纪九十年代,ASB修订了《财务报告准则表》,指出一连串相互联系的基本财务报表应有:(1)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即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从而在财务报告框架内确定了全面收益的地位,(2)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表),(3)财务业绩(包含损益表和全部确认损益表)。
2.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不足
经济活动模式是全面收益的确认模式,其主要标准是:可测性,确认项目具有合理的测量属性。可定义性,还有被确定的项目是不是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相一样。相关性,最后反映的内容应该和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可靠性,应该可以核查确认信息,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活动。
全面收益与会计确认相仿,是指依据设定的标准、原则、方法和程序,把活动交易和经济事项纳入会计报表的过程。每一项经济交易或者会计事项都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两次确认。第一个确认确认是为了正确地表达,称为重新确认。全面收益的确认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可靠性将通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和其他收益的变化而让位给相关性。第二个是正确的记录,称为初始确认。
3.全面收益的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是现时成本
中国CMA管理会计中定义的现时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以当前价格取得与现有资产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所需要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时成本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在价格变化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性,为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十分有用的信息。在这样的方式之下,生产成本补偿不足、收入成本计量属性不一致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然而,采用现时成本却又使得公司管理部门对受到托付的经济责任的表现得到不那么带有主观性的反映。
二.全面收益的具体应用及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全面收益没有完整系统的表述,但对于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因此,将对全面收益中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
1.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全面收益确认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是全面收益的再次确认的资料源自于日常经营活动,是一个将日记账记录转化为报表因素与项目,且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水平的历程。这个过程与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相结合,能够表达得更加明白。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的第二十七条中对利得和损失进行了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益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处,其一是作为非经常损益反映在损益表中,其二是作为资本储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利得和损失确认和计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未实现的利得损失进行确认和计量。利得和损失概念的引入可计量性,在全面收益的计量问题中会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全面收益的确定模式则认为,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等收益在报告期内无法实现,但如果不能得到确认,则会扭曲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这意味着可靠性有必要为相关性作出某些程度的牺牲。和原有的基本准则相比,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已不再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凭据,不再以“相匹配”、“收入支出与资本支出分离”为一般原则。新添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实际成本定价”原则不再作为一般性原则,而是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二)全面收益的特点
1.全面收益为经济决策服务
全面收益又称重定向自综合性收益,它包括除所有者的投资和在此期间分配给所有者的资金之外的所有权益变动。因此,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经济效益增加。
2.全面收益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突破了传统会计计量上的“三位一体”原则的控制,解决了现行会计计量和报告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收益本质的是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期间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定价的过程,收益是下位的。这和全面收益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在资产和负债估值的真实性得到确定和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计算,计算出正确的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而净收益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已确认且已经实现的所有净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全面收益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确认的所有净资产价值的变化。由于全面收益的定义是固定时期能内净资产的变动,所以全面收益的计量受到负债、资产的计量的作用。全面收益与净收益的基本区别在于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即未实现的损益,这是达成全面收益的重要条件。全面收益的计量与现行价值或者公允价值计量紧密相关。运用全面收益的话,应当采用市场价值或者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比较
传统收益是根据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核算的,而全面收益是一段时间里的交易或者权益的变动,它包括某些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分配之外的通盘权益的更动。跟传统收益相比,全面收益从概念上补充了会计理论的缺失,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其次,传统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活动的日渐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容易被用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利于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传统收益模式在现在物价变动的频繁情况下,资产和费用仍然以收到时的历史成本记账,收入却按照现行价值进行计量,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收益进行了过高的估计,使得资产价值失去了真实性。
(一)全面收益概念
在上个世纪80年代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全面收益的定义是某个主体在一定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余事件和情况造成的权益的变化。全面收益的理想核心是指企业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各方在报告期内基于“资产负债观”而发生的交易或事件所导致的净资产更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全面收益进行了大范围的讨论,随即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首次发出了改革收益列报的声音。在《报告财务业绩》中,除保留收益表外,还需要增加“全部已确认损益表”,即全面收益表,以报告企业系统的经营活动信息。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6月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通知第130(SFAS130),提出企业要在损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上世纪九十年代,ASB修订了《财务报告准则表》,指出一连串相互联系的基本财务报表应有:(1)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即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从而在财务报告框架内确定了全面收益的地位,(2)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表),(3)财务业绩(包含损益表和全部确认损益表)。
2.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不足
经济活动模式是全面收益的确认模式,其主要标准是:可测性,确认项目具有合理的测量属性。可定义性,还有被确定的项目是不是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相一样。相关性,最后反映的内容应该和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可靠性,应该可以核查确认信息,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活动。
全面收益与会计确认相仿,是指依据设定的标准、原则、方法和程序,把活动交易和经济事项纳入会计报表的过程。每一项经济交易或者会计事项都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两次确认。第一个确认确认是为了正确地表达,称为重新确认。全面收益的确认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可靠性将通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和其他收益的变化而让位给相关性。第二个是正确的记录,称为初始确认。
3.全面收益的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是现时成本
中国CMA管理会计中定义的现时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以当前价格取得与现有资产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所需要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时成本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在价格变化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性,为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十分有用的信息。在这样的方式之下,生产成本补偿不足、收入成本计量属性不一致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然而,采用现时成本却又使得公司管理部门对受到托付的经济责任的表现得到不那么带有主观性的反映。
二.全面收益的具体应用及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全面收益没有完整系统的表述,但对于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因此,将对全面收益中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
1.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全面收益确认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是全面收益的再次确认的资料源自于日常经营活动,是一个将日记账记录转化为报表因素与项目,且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水平的历程。这个过程与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相结合,能够表达得更加明白。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的第二十七条中对利得和损失进行了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益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处,其一是作为非经常损益反映在损益表中,其二是作为资本储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利得和损失确认和计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未实现的利得损失进行确认和计量。利得和损失概念的引入可计量性,在全面收益的计量问题中会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全面收益的确定模式则认为,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等收益在报告期内无法实现,但如果不能得到确认,则会扭曲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这意味着可靠性有必要为相关性作出某些程度的牺牲。和原有的基本准则相比,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已不再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凭据,不再以“相匹配”、“收入支出与资本支出分离”为一般原则。新添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实际成本定价”原则不再作为一般性原则,而是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二)全面收益的特点
1.全面收益为经济决策服务
全面收益又称重定向自综合性收益,它包括除所有者的投资和在此期间分配给所有者的资金之外的所有权益变动。因此,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经济效益增加。
2.全面收益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突破了传统会计计量上的“三位一体”原则的控制,解决了现行会计计量和报告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收益本质的是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期间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定价的过程,收益是下位的。这和全面收益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在资产和负债估值的真实性得到确定和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计算,计算出正确的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而净收益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已确认且已经实现的所有净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全面收益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确认的所有净资产价值的变化。由于全面收益的定义是固定时期能内净资产的变动,所以全面收益的计量受到负债、资产的计量的作用。全面收益与净收益的基本区别在于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即未实现的损益,这是达成全面收益的重要条件。全面收益的计量与现行价值或者公允价值计量紧密相关。运用全面收益的话,应当采用市场价值或者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比较
传统收益是根据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核算的,而全面收益是一段时间里的交易或者权益的变动,它包括某些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分配之外的通盘权益的更动。跟传统收益相比,全面收益从概念上补充了会计理论的缺失,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其次,传统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活动的日渐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容易被用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利于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传统收益模式在现在物价变动的频繁情况下,资产和费用仍然以收到时的历史成本记账,收入却按照现行价值进行计量,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收益进行了过高的估计,使得资产价值失去了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