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集锦

古诗鉴赏集锦
古诗鉴赏集锦

古诗鉴赏集锦

一、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靠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本诗语言精炼,例如颔联中的“钟”、“割”二字。请你对此进行赏析。

“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情意(“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割”字显出泰山高峻奇险,写近望之势(“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4.诗中从几个方面渲染山景的神奇秀美:一写山南明而山北暗(因为高耸的峰峦把阳光遮住了);二写山中的云雾,层云荡胸;三写远处丛林,归鸟入巢;四写登山的感觉。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首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2.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么?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3.本诗运用典故的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以王质自比,意在说明什么?

意在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4.描述颈联所描写的景象: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

5.本诗的景联历来被人们所推崇,是因为其哲理。请写出哲理: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远溢于本身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6.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慷慨激昂,使人振奋,领人回味。可看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7.颈联推开一步,展望未来,改“伤感低调”为“慷慨激昂”,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危城将破、敌兵压境,展示了危城守将将决心奋死抗战,尽忠报国精神,反映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和情感。

2.本诗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战事,诗人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3.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这句诗描绘拉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催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的画面。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危急,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雄伟壮志。因此,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描写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杂而悲壮的气氛。

5.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其作用。金色、燕脂色和紫红色。作用: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反应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来,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景。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其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抒发作者情感。

2.前两句诗叙述了一见什么事?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叙述自己拾到一支断戟。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任务和事件的感慨。

3.三四句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感,通过对二乔形象的典型意义表达对历史事件的严肃议论。

4.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

作者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5.“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情。

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炸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8.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朝代)文学家,作品《樊川文集》,赤壁之战(说出发动朝代以及相关人物的事件)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进入赤壁,被东吴大将周瑜用火攻击败。作者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五、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哪句话说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为什么用“几处”而不用“处处”?用“谁家”而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环境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的景色就会到来。

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本诗通过“水面处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4.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2.诗人借助想象,视“明月”为知己,托付一片真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何意义?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愁思托付明月;二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只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4.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七、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3.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5.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表现这首诗思想的一词是:心远。

八、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颔联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2.本诗是一首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

3.“春残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不已的追求的殉情精神。

4.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选出你喜欢的一句并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离别后的相思苦痛,也表现了两情坚固致死不渝的爱情,极具感染了,是传诵千古的爱情誓言。

5.“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指什么?

春风

6.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7.全诗以“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从多角度赏析三四句。

三四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进一步突出初春的美好;“最是”一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酥”字的精妙之处。

“酥”字足见春雨之润滑。以“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3.本诗一二句紧扣“早春”描写春雨和草色。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初春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十、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通过归期的问讯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念之情。

2.最后两句可谓“妙笔生花”,作者从眼见之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令辟新境,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3.两个“巴山夜雨”,一个是实有的,一个是想象的,一个是现在的夜雨,一个是将来夜雨。

4.期字两用,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能之愁跃然纸上。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

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亲人,同时亲人也在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十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两个'笼'字把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溶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诗的首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朦胧清冷的画面。

2.一二句写景,为下文抒情铺垫。

3.“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从表面上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生平而“不知”国之将忘的统治者。

4.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5.本诗内容厚重,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6.一二句写景(表达方式),三四句议论。两个“笼”

字把“烟”、“水”、“月”、“沙”四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朦胧清冷的画面。

十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此诗为五言律诗,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2.请说说颈联蕴涵的哲理。

时序的交替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是如此地不可阻挡。

3.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现代汉语说说它富有什么寓意。

夜还没有过去,太阳在就像在大海一样开阔的江面上冉冉升起了,江上春早,旧年未过去就已经感到春天的气息了。

这两句话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涵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十三、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护花是崇尚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一词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前两句用白日和天涯烘托无限离愁,后两句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大名句,试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①移情于景,是新生命的赞歌;②缤纷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她要化为春泥仍把花儿滋养;③以落花、春泥为喻,寄托了诗人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现常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 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3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二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古诗词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懒”字,表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故选A。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词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大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大全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 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 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 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 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 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 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 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 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 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 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 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古典诗文 2011-06-04 0459 5d56b7b401017jwk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三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③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 【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2分)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3分) 【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 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诗词鉴赏及答案(课内)

课内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1、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1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三)

1.山东省潍坊市临朐某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2.山东省潍坊市某校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刘辰翁①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注】①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词人。宋亡后不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意思是说,虽然知道梦境为空,可是连做一场好梦也很难得,悲苦之情溢于言表。 B.三、四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寄托。“单于”代指元朝统治者,“谁见”正显出词人的孤独。 C.“烟雨楼台改”不正面回答上句之问,而是描绘一幅苍茫凄迷的画面,暗含物是人非之叹。 D.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采用李煜《虞美人》的原韵,同样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16、有人说,“江山画出古今愁”抒情极其曲折委婉。请简要分析。(6分) 3.(新高考)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高考古诗词鉴赏重难点训练(共42首,附详细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重难点训练 (共42首,附详细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中考2018年语文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遵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课内诗歌赏析

课内诗歌赏析 《破阵子》(一) 1、对《破阵子》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2、词中讲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 3、这首词题为“壮词”,你认为壮在哪里? 《破阵子》(二)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 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三)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什么心声? 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刈麦》(一) 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观刈麦》最后四句运用手法是为了表现 《观刈麦》(二)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面写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割麦者的心理活动。他们天天在骄阳下劳动,已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09-12-23 0925 5d56b7b40100g1nv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答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⑴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答⑴空、闲 ⑵诗的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抒发了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 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 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

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编版2018秋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2.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安:哪里。 5.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当。 6.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