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值得收藏的好贴--脑中风别急着送医

转一篇值得收藏的好贴--脑中风别急着送医
转一篇值得收藏的好贴--脑中风别急着送医

转一篇值得收藏的好贴--脑中风别急着送医

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

千万不可搬动他。

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

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

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

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

或是大头针,用火烧一下消毒,

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

(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

刺上去,要刺出血来(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

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

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

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

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

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

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

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

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

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

能像孙院长,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荫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

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

大概是民国六十八年我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

有天上午,我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我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我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

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

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

就在陈主任十个手指头上直刺。

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

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

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我就拉搓他的耳朵,

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

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

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

让他静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

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

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

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

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

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

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

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那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就可以除名了。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 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 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 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出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 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 2 0 %发 生于脑干和小脑。 中医病因病机 1.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年老体 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 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 痰浊、 O 脏腑之分,有 ,但 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 阳 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 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 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 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 窍而发为

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

西医发病机制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 抗凝及溶栓剂等)、外伤及中毒等所致。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内小动脉的病变。微小动脉瘤:绝大多数微小动脉瘤位于大动脉的第一分支上,呈囊状或棱形,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如壳核、丘脑、尾状核)其次为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下白质中 亦可见到。 中、桥脑及小脑皮制裁中医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 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 .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 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 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祖国医学中,《黄帝内经》中就有“偏枯”“偏风”“偏痱”等的记载,从中医临床来看,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指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随意任用不能的症状,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对中风偏瘫,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1-2]。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4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60.7±11.3)岁;病程3周~11个月,平均(6.7±1.5)个月。其中发病原因,脑溢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梗死4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明确诊断为中风引起的后遗症。所有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存在;未经溶栓治疗;排除脑外伤、脑肿瘤、脑炎合并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甲钴胺片500μg,喜得镇1mg,甲磺酸阿米三嗪10mg,脑复康0.8g,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方法:选 取30例中风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中 西医结合治疗,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对中风患者积极进行肢体运动障碍 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减轻病残程度,无疑是中风康复的核心任务。注重培养患者 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 发病。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54-02 中风病后期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后遗症。又称偏枯、偏痱、偏风、半身不遂等。大多为气虚血瘀、痰湿壅盛、肝阳化风、肾精耗损所致。对中风患者积极进 行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减轻病残程度,无疑是中风康复的核心任务[1]。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重视心理治疗,强调精神调摄,避免情志刺激,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以促进功能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63岁。均为门诊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病程1个月~2年。 1.2 方法 西药采取甲钴胺片500ug,口服,3次/日;喜德镇1mg口服3次/日;都可 喜10mg,口服3次/日;阿司匹林30mg,口服,每日1次。在西医基础上采用 头针疗法,或头针与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也屡见报道。其常用的取穴方 法包括按“头针刺激区”、“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及取用传统经穴等不同的取穴命 名体系。头针取穴的疗效特异性,目前还很难作出确切评价[2]。而头针治疗中风 偏瘫确有一定的疗效,据有关资料统计,其显效率为60%~80%,主要表现在患 侧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康复。中风偏瘫病人因气血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日久 则出现肢体挛缩,肌肉痿废或疼痛,采用推拿疗法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和经脉,以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推、拿、摩、揉、掐、搓、滚和 捶拍等。同时可结合穴位进行推拿治疗,而且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尤其 对于肢体强痉拘急者,动作要缓和,不可过于生硬,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自拟“复元通络液”治疗中风后期出现手足肿胀,肢体疼痛等症,疗效显著。 其主要组成为川草乌、当归、川芎、红花、桑枝等,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功。中风进入恢复期后,临床常见患侧的手掌变厚,皮肤粗糙、干燥,手指增粗 或发亮,按之不凹陷,中医称之为手胀。对于这类症状我们采用本方煎汤局部熏 洗后,往往3~5天内肿胀明显减轻或消退。藤类药对中风肢体拘急、疼痛、肿 胀者进行药浴治疗,常选用天仙藤、络石藤、海枫藤、五味子藤等,起到通经活 络作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肢体功能恢复,症状、体征消失,瘫痪肢体肌力Ⅳ级以上,生活自理;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Ⅲ~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76例 【摘要】目的:中风是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中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治疗,过一段时间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的病情转归,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风;疗效 中风是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所以被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随着中西医学对该病的深入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以下对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做简单的探讨。1资料与方法1.176中风患者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最小24岁,年龄最大78岁,病程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3个月,均分对照组和治疗组男22例、女16例。其中不考虑年龄、病程等的影响。经西医CT检查显示:脑血栓形成者62例,脑栓塞者4例,脑梗塞者10例。中医辨证属中经型58例,中腑型18例。1.2方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选用药物依达拉奉、苦碟子注射液、长春西汀进行治疗,同时适量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从气、血、痰、虚、风、火六个方面,对每种病型对症使用不同的药方。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疾病的转归,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比较得出的数据运用spss11.5操作系统、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进行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比较分析,发现对治疗组的疾病转归较对照组的明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讨论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好发于中老年,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等特点。在中医学上,中风为本属虚标实之证,上盛下虚,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在气虚血的基础上,遇见气候骤变、嗜食厚味、忧思恼怒、情志相激、饮酒无度、纵欲劳累、起居不慎等诱因,引起腹脏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形成脑脉受阻或血溢脑外,导致中风。4治疗 (1)西医疗法: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它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是一种脑保护剂。苦碟子注射液有活血止痛,清热祛瘀的作用,对于中风的患者亦有用。长春西汀常用于改善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症状,对于中风的患者尤为重要。同时可以适时给予呼吸机,提高给氧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还要调控血压、改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4T13:35:48.88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作者:罗海波[导读]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 郴州市临武县中医医院 424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低、FMA 评分和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西医;针灸;中风;效果 中风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发病后往往会引发失语、偏瘫等并发症,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中风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6~7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3.8±4.0)岁;观察组23例,女性27例,年龄在45~7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4.5±4.1)岁。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血栓通静脉滴注(0.4g/次,每天一次)、按照患者病情给予甘露醇治疗、依达拉奉静脉滴注(30mg/次,每天一次)、口服阿司匹林治疗(75mg/次,每天一次)[1]。一个疗程为20d,连续治疗2~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中药组方为:黄芪30g,钩藤、川楝子各8g,牡蛎、玄参、当归、龟板、天冬、龙骨、牛膝、地龙各10g,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各12g[2]。水煎煮,每天用药一次,早晚两次分开服用,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评价标准[3-4] ①按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痊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不低于81%;显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在56%~80%范围内;有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在36%~55%范围内;无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低于36%。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②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分值越高,表示受损越严重;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根据运动功能恢复量表(FMA)来评价患者的运动能能恢复情况,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中风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表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对比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低、FMA 评分和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表二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