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项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项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不仅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革命,更是对课堂技术的革命和教学行为的革命,对学生、教师和全社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升学率与育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具备乐于探索分析,勇于交流合作的综合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课堂改革和教育改革必经之路。其次,升学率作为素质教育目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阻碍教育改革的因素之一。教育只关注教学而不关注育人,只关注学习而不关注学生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升学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一脉相承,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多方面解放学生,多方面发展学生,充分发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潜力与兴趣,才能引领学生攀登高峰,得到更好更专业的发展。
二、研究主要内容
首先,对现有的关于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模式进行更精准的界定与具体化。课堂教学与理论基础深度融合,将课堂互动行为从形式上分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从互动内涵上分为知识型互动与情感型互动,强制性互动与主动性互动。
其次,通过深入课堂来了解我们现有的师生互动方式现状,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制定相应的表格进行量化分析,找出我们现有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中优势与不足。
再次,根据量化分析将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效果划分为正向提高型,负向下降型,进一步深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用量化分析的结果指导教学。
最后,通过大量的典型课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认知角度归纳出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形式。
三、研究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分阶段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初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
(一)准备阶段(2017年6月—2017年11月)
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和观察法,深入调查当前研究背景,搜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确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选定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成员的任务和研究主题。
(二)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8月)
课题开题后,运用实验法、量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深度融合,做好课题方案的完善和开题工作,制定量化分析表格,深入课堂并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撰写阶段性总结和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8年8月—2019年3月)
通过典型课例来验证假设,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四、研究主要过程
本课题最终形成了以邢帮海为组长的教师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分工明确,同时组员都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年龄构成呈现层次化,有多年的教学和教研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强烈的教改意识的年青老师,在学校深厚的教研氛围中,在图书馆优质的信息资源支持下,丰富的实践再结合理论的支撑,使得课题组成员形成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本课题研究主要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课题论证及前期准备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我组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课堂调查确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论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完成了课题申报表并完成课题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由县教研室课题组专家组莅临指导,并由课题组组长邢帮海老师作开题报告,完成课题开题工作。
课题中期阶段,开展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探讨课题活动,从2017年11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大量阅读文献并定期组织文献交流讨论,通过理论学习并由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最终确定师生互动方式的优化不应仅着眼于课堂,应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展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先由老师备学情,备教材,拟定不同层次的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在二次学习中老师通过积极提问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加工,给学生以话语权,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此后,积极将“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深入课堂,严格按照模式进行教学,并在课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在深入研讨时,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主题和我们目前教学现状,制定了“师生互动主题式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此表对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与校正;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后期,在试推行“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后,逐渐展现了一些问题,新模式在全校大范围推广的阻力大,具体体现在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彻底转变,老师和学生都很难适应;其次,动态“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课程模式对教师备课程度、课堂调控要求较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试要求较高,学生接受传统讲授式教育多年,学习思维已成定势,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思辨性;最重要的,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功课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难以用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一背景下,本课题组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讨,优化教学要素,合理的利用现有条件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并对已有材料进行归类总结,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与教研论文。
五、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教学与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研究与实验》和《中国教师报》等期刊杂志,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集体备课和每位教师上展示课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认真研讨,撰写论文,进一步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激发了学校教研氛围;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现将成果总结如下。
(一)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师生互动有很多种,从组织结构上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课堂教学内涵上可以分为知识型互动和情感型互动。我们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观察与思考,认为互动方式不能停留在表象,不能仅仅从组织结构上划分,应通过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思维的培养,情感上的培养,所以我们课题组最终将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分为两类:情感型互动、知识型互动。
情感型互动是指人与环境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要创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开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营造亲密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话语权,实现师生思维过程的互动、信息互动、人格互动。情感型互动应当贯穿整个课堂,是师生知识互动的前提与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师生情感交融互动的原则,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氛围,使学生从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
知识型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核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始于问题,终于知识。老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问题探究来组织学生学习、探究,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要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让不同特质的学生掌握更深的知识,知识型互动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教育最高的目标是思维的自由,知识可以灌输,但思维要从小从课堂培养,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以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从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课题研究中找到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有效的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变为学生表演的策划者,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通过情感互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心情愉悦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情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勇于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后进生,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展示机会较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探究,给后进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