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杂谈——渐行渐远的“同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杂谈——渐行渐远的“同志”
称谓杂谈——渐行渐远的“同志” 不知从何时开始,“同志”这个原本熟悉的称谓,似乎变得愈来愈陌生了。
现如今,假如日常生活中你再用“同志”称谓与人打招呼,不仅会让人觉得“out”了,甚至连自己也觉得不太得劲儿。
取而代之的,至少男子称“先生”,女子称“女士”,对年轻女子还多称“小姐”。
有时还怕犯忌讳,把此“小姐”称谓与彼“小姐”称谓概念混淆,无论打招呼者还是被招呼者,内心都不免有些尴尬感。
其实称谓就像人名一样,不过也是一个符号而已。
打招呼直呼其名也未尝不可。
国外大多都是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如此。
当然这与民族文化和习俗有关。
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自然是必须讲究对人的称谓。
既代表着一个人自身文明、文化和修养程度,也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尊重。
反之,还有一种吆五喝六的称谓,尤其在旧社会,富人对穷人的称谓,直呼其名算是不错了,往往都是“老几”或弄个绰号叫着,从骨子里带有一种鄙夷蔑视。
而穷人对富人的称谓,大都是“老爷”、“大爷”、“少爷”、“老夫人”、“大奶奶”、“少奶奶”、“小姐”……反正尽可能地贬低自己去恭维人家,怎么让对方听得入耳怎么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一宿之间所有称谓被“同志”统一了。
不仅男女平等,官民平等,即使从“八大胡同”出来的人,也一样都称“同志”了。
一时
间,“同志”称谓成为那个时代的时髦用语。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家都互称“同志”并非确切。
因为“同志”的概念,是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通常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譬如,共产党内互称同志,国民党内也是互称同志。
我们在《北平无战事》等一些电视剧里,看到国民党对蒋经国就一直称其为建丰同志。
早年辛亥革命,中山先生创建的革命党人,也互称同志。
他勉励后人的遗嘱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党从1921年建党初期就一直亲切地称自己人为同志,直到创建了新中国不仅党内称同志,并让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统统变成了同志关系。
旧社会,那些三教九流乌七八糟不合时宜的称谓统统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至于“先生”称谓,只有少数党外民主人士包括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艺术家,才配得上先生的名号。
譬如,宋庆龄、鲁迅、黄炎培、叶圣陶、梅兰芳等。
还记得当年,无论任何人都很在意名字后缀的“同志”二字。
领导人的名字后面没有了同志,或排在“还有”的行列,唯恐下一个就是被打倒的对象。
普通百姓没有了同志二字,也恐怕要与地富反坏右为伍了。
即使现在反腐,只要被调查对象后面去掉了“同志”二字,便意味着升级为敌我矛盾了。
总之,同志称谓是神圣的、亲切的和有安全感的。
同志称谓已不再是党内的专利,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层面,男子称男同志,女子称女同志,长者称老同志,少者称小同志,官兵一致,干群一致,每个人都没有职
业、身份、财产上的差异,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融洽、和谐,人人享受一个完完全全的公平社会。
前段时间,我读到一篇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做过8年保健医生撰写的文章,让我对同志这个称谓更加敬畏。
文中披露了,少奇同志虽身居要职,但始终认为他自己是一名普通劳动者。
在少奇同志那里,国家主席和秘书、警卫员、服务员之间,国家主席和保健医生、家庭保姆之间,和厨师、司机之间,始终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
譬如,1958年一位新来
的警卫员同志见到少奇同志时,称他为委员长。
少奇同志听后马上说:“今后要称同志,不要称官衔。
我们职务不同,这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平等的。
同志这个称呼,既尊重人,又无等级之分,我们党内就应该是这样的气氛。
”那段耳熟能详的与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对话:“你掏粪是为人民服务,我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至今让许多50、60后的人记忆犹新。
因此,少奇同志担当国家主席期间,除了在公开场合和外事活动中以国家主席身份出现,在办公室、在家里,大家依然称他“少奇同志”。
周恩来最喜欢的称谓也是同志。
建国初期,有一次身边工作人员向刚走出办公室的周恩来说:“总理,有几件事想向您汇报一下。
”周恩来立即打断他的话
郑重地说:“不要叫总理,我们党内还是称同志好。
”毛泽东
也曾表示他最喜欢别人称他“毛泽东同志”。
1959年8月3日,
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杨尚昆等同志,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故早在半个世纪前,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再次明确,“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而邓小平更是身体力行,不管党内还是党外,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小平同志”。
当年那幅标语“小平您好!”更是把同志称谓发挥到极致。
时至今日,尽管中共党史上首次中央党内法规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结束,废止了691件党内法规文件,“互称同志”规定依然有效。
再看现在,只要挂上一官半职,即使是非领导职务,都要在其姓氏的后面把官衔叫出来,而且全部省略“副”字。
譬如,×科、×处、×局、×厅,×乡、×县、×市、×省,×队(队长)、×所(所长)、×支(支队长),×检(检察长)、×庭(庭长)、×院(院长)……再看新闻报道,也要在官员姓名前把若干个职务全部报完,就是听不到“同志”二字。
所以我说,“同志”渐行渐远,是政治生态环境问题。
领导干部喜欢听官衔,下面必然要迎合称官衔,久而久之便不会再有人称同志了。
假如每位领导干部每听到一次官衔的称谓,包括媒体的报道,你就严肃地纠正一次,就像我们的少奇同志、恩来同志那样,下面的人就自然会习惯地称您“××同志”了。
记得施平同志那篇《拆掉官员称谓这堵“墙”》结尾的一段话说得好,“四风”
问题总是发生在细节处。
虽然官称只是称谓,却关系到领导干部怎么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拆掉官称这堵墙,任何时候都不嫌早。
笔者以为,只有官称的称谓淡化,同志的称谓才能重新兴起。
但愿我们早日能够听到媒体报道中,采用像“毛泽东同志”、“少奇同志”、“恩来同志”、“小平同志”这样的称谓,率先来报道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我想全社会的“同志”称谓回归将指日可待。
(原创于201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