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价值观
1
伍启元在《公共政策》说过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导论》中也说过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必须包含政策主体的价值选择,体现政策主体的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它规定了政策体制建立的组织设计的总要求,权责分配的总原则、政策执行的总依据、政策评价的总标准等。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
例如,当代中国人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可行的;从理想角度研究,政策价值观则意味着判断。这种判断不能简化为个人角度的价值表现,也不能简化为标准角度的价值论断。这种判断以论证政策的对或错、好或坏、公正或不公正的评判准绳为依据。
政策价值观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两大层面的。其一是政治层面,它包括:政策理论,政策理想和意识形态。其二是心里层面,它包括:政策认知,政策感情,政策态度。
政策理论是一定阶级对公共政策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直接体现和维护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它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行为指南。任何政策尤其是那些表明社会发展前途和方向的重大政策,都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做出的。
政策理想是对政策体系和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设计,影响和制约政策动机、政策目标、政策方向和指导原则。政策理想在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下往往转化为一些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及利益集团对政治现实、政治关系、政治发展的认知理解,集中表达了政策主体的根本利益的愿望,是政策主体政策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含了人们稳固的、长期的基本政治态度。不同的意识形态要求人们有不同的政治行为,意识形态总是以某种价值体系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
政策认知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认知、判断和评价,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它一般可分为政策知觉、政策印象和政策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功能、作用、结构、关系等的认识。
政策情感是伴随人的政策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政策体系、政策活动、政策事件和政策参加者等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它由较低层面的政策情绪和较高层面的政策感情构成。
政策态度是人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倾向。
这些不同层面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以一种整体的面貌来显示它的存在和发挥它的功能,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
2
政策价值观成为决策指导的原因分析
政策价值观是公共决策的一个基础,制约着决策体制的形成,影响决策主体和决策客体(目标团体)的活动,渗透到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规定这决策体制的性质。
政策价值观对政策主体的影响。政策主体的行为受一定的理论、信仰、态度、感情、认知的支配和影响。在政策过程中,政策价值观对政策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动力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评价功能。
政策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决策体制的运行过程,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政策问题的认定上。认定政策问题是制定政策的前提。不同的公共政策价值观,对政策问题认定就有不同的选择取向、评价标准和分析视角,就会引导公共政策主体认定不同的公共政策问题。
二是对政策目标的确定上。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认定了公共政策问题后,就要根据这种问题确定公共政策目标。制定政策目标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观念,提倡什么?赞同什么?否定什么?反对什么?价值观影响着人的信念和选择的合理性。
三是对政策方案的选择上。政策方案的分析、评价和选择,离不开用特定的政策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其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评价的标准不同,对方案利弊得失的评价也不同,对方案的选择也会随之不同。
四是对政策的执行上。政策实施能否获得预期效果,要看大多数政策对象对政策的反应。人的选择受他所持的价值观的支配,人们总是比较愿意参与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较愿意做他赞赏的事情,避免接受那些他们认为坏的或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五是对政策的评价上。首先,公共政策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评价所需信息的选择。选择信息,受公共政策的认知、情感、态度、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认知、情感、态度、理想不同,选择的信息也就不同。其次,公共政策价值观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和结果。公共政策价值本身就包涵着特定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观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评价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
3.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是阶级实现其利益的能力;
波朗查斯也提出,“权力标志着一个社会阶级实现其特殊的客观利益的能力。
上两节课同学也提到,公共政策从内容本质上讲是政府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而分配并不是我们谁想分配就可以自由分配的,要想分配得以实现和实行,发挥其对社会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靠的是决策者手中掌握的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被认为是决策主体讲自己的意志通过政策施加于政策客体意志之上,影响他人,获得他人服从,从而改变他人的心里和行为的能力。但是公共决策其实是政治权力运作的工具或手段之一。
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定义则提出“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的能力”。权力到底是一种威慑力,还是一种“能力”?这个遭到人们的质疑
伯恩斯认为“权力=动机+资源”。“无论从任何方面和内容来讲,权力的基本作用都是一样的。当权者用他们的权力基础内的资源来实现他们的动机,其他人的动机和资源依靠他们行使的权力来实现。”运用权力就是运用自身资源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于是权力概念在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共识,被定义为“某一主体凭借和利用某种资源能够对客体实行价值控制致使客体改变行为服从自己,以实现主体意志、目标或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和特殊的影响力”。
而政治权力有别于其他领域中的权力,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控制和支配力量。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这种“资源+动机”的性质和“通过社会规范、政治措施来规劝和改造人”的政治权力关系更加密切,常常通过公共决策等形式来达到权力所有者的目标,从而使公共决策成为政治权力运作的一个具体实践范式。